———访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本报记者 阎晓明 王建新
今天,以激荡思想、发掘新财富而享誉全球的国际盛会———《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3000年古城北京迎来了今年又一抹亮丽的色彩。论坛开幕前夕,有着长期经济
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经历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继《财富》全球论坛1999年在上海、2001年在香港举办后,这次“登陆”北京是其第三次选择中国。您认为促使其做出这个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王岐山:这是一次正确而智慧的选择。目前,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国力及其对全球、特别是对亚洲的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国家的首都,北京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特色鲜明。近些年来,北京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首都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按照“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北京正全力筹办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这不仅展示出北京自身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将为全国和全世界,特别为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和商家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中国对《财富》的吸引力不会减弱,只会与日俱增;我们同样相信,北京也必然不会是《财富》中国之旅的最后一站,《财富》还会光临中国。
记者:作为东道主,北京在筹备论坛中最具特色的“得意之笔”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岐山:作为东道主城市,早在2004年初,国务院新闻办等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就着手论坛的前期筹备。同年10月,成立了以唐家璇国务委员为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安全保卫、新闻报道等都有详实的保障方案并已实施。经过精心挑选的200多名志愿者和翻译人员已进入岗位。我们在筹备中力争在细节上体现北京人特有的周到和“贴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所有来宾都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比如,在天坛举办活动的请柬上,贵宾们会看到注意保暖的提示,这是因为天坛祈年殿广场比较空旷,晚上温度比较低。会场还特意为可能以晚装出席的女士们准备了披肩,一旦天气转冷,志愿者将这些披肩送给她们,让女士们感觉到“北京的温暖”。
北京在参与论坛方案设计时,力求以浓厚的东方历史文化特色,赋予本届论坛鲜明的特点。北京市招待晚宴选择在天坛祈年殿举行,就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中国和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肃穆凝重的天坛祈年殿将见证世界最前沿的思想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将在此交相辉映。北京市还为各位贵宾的夫人们精心准备了登长城、逛故宫、游胡同、赏京剧等独具中国与北京文化特色的“大餐”。
记者:《财富》全球论坛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峰”对话,您觉得论坛举办将给北京带来什么?您希望北京从中获取哪些“财富”?
王岐山:通过举办论坛,我们希望世界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与中国,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示北京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巨大潜力,显现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我们自己也应当通过交流与对话,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既包括思想理念方面,也包括具体实践方面;既包括政府管理方面,也包括企业发展方面;既包括经济发展方面,也包括社会发展方面……
具体地讲,第一,可帮助各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进一步抓住中国与北京的机会,增强来中国开展合作,在北京发展的信心与决心;第二,为首都企业和国内其他企业创造了一个与众多跨国公司“零距离”交流与学习的机会;第三,通过交流,为首都企业及国内其他企业与跨国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互动式平台。
记者:我们注意到,论坛第一天,就有一个“中国体育圆桌会议”。请问论坛举办和设置“体育圆桌会议”将给北京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王岐山:本届论坛特设了文化、体育两个圆桌会议。在体育圆桌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企业界、体育界、新闻界人士和政府官员将就体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合作和竞赛制度完善以及奥运会发展等展开探讨,北京奥组委领导也将介绍2008年奥运会相关情况。两个圆桌会议将为北京直接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关于奥运发展的最新探索和研究成果,进一步做好奥运会筹备工作提供难得的机遇。
其实整个论坛对推动2008年奥运会筹办工作都有着积极影响。世界名流齐聚北京,有利于世界进一步关注并支持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进一步看到这座城市为2008年奥运会正在做出的努力及其带来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机会。这次参加论坛的企业,有的已成为或正在争取成为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我们相信,论坛举办将进一步营造互信互利的合作氛围,从而使2008年奥运会获取更多支持。
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我们要把每一次举办国际大型活动都作为2008年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演练。这次高质量办好论坛,必将丰富北京举办国际大型活动的经验,推动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向国际高水平靠近,对进一步完善2008年奥运会筹备方案将产生积极影响。这应是《财富》带给北京的一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