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加强辽宁对日韩经济合作 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 08:31 国家统计局网站

北美、欧洲、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缓慢地区。为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中日韩三国适时进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日韩两国的积极响应,2003年10月三国领导举行第三次会晤,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自由贸易区建设走出了实质性一步。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同俄罗斯在能源、军工、机械等领域经济合作;在积极推动朝鲜六方会谈基础上,积极参与朝鲜的经济改革。近两年,俄、日、韩三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朝鲜经济改革世人瞩目,中国经
济持续高增长,这使得东北亚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辽宁在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分工协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辽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如何在更大范围和规模上主动接受新一轮国际产业的转移,加速工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挑战,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赢之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辽宁在开放中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东北亚经济区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同时也是辽宁重要的经贸地区,这一地区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辽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东北亚地区在辽宁对外经济合作中居重要地位

 

东北亚经济区地理位置上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限于数据资料收集原因,俄罗斯是按整体分析的),区域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日本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处于体制改革初期的朝鲜,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热点地区,蒙古则是落后农牧业国家,这种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辽宁省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东北亚的开放是辽宁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东北亚地区是辽宁外经贸的重要地区之一。2004年辽宁对东北亚地区贸易总额为152亿美元,在对各大洲贸易中居首位,占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44%,分别是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三国贸易总额的5.2倍、北美洲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贸易总额的3.1倍。2004年外商对辽宁实际直接投资中,东北亚地区19.1亿美元,占全省的35.3%,分别是欧洲(主要是欧共体)、北美洲(主要是美加)的19.3倍和2.5倍。与中国同北美、欧洲贸易主要以消费品为主,且又有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辽宁产业结构和其传统的贸易优势,东北亚对辽宁对外开放贸易就具有更大的意义。

 

2004年辽宁同主要国家经贸关系表

 

                                                                                                           单位:亿美元

辽宁对外

贸易总额

比重

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

比重

    

344.4

100.0%

54.07

100.0%

东北亚

152.24

44.2%

19.1

35.3%

      

96.1

27.9%

8.6

15.9%

      

42.7

12.4%

10.5

19.4%

      

7.8

2.3%

-

-

   

5.3

1.5%

-

-

      

0.34

0.1%

-

-

其它主要国家

 

 

 

 

       

39.9

11.6%

6.4

11.8%

       

19.3

5.6%

0.5

0.9%

 

6.1

1.8%

1.2

2.2%

       

5.1

1.5%

0.4

0.7%

    

4.4

1.3%

1.1

2.0%

       西

3.7

1.1%

-

-

       

2.3

0.7%

0.09

0.2%

       

10

2.9%

14.9

27.6%

 

(二)日本、韩国在辽宁对外经贸往来中居主体地位

 

日本和韩国是辽宁对外经贸活动中最重要国家,2004年两国贸易额占全省的40.3%,占东北亚地区的91.2%2004年来自两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35.3%,是东北亚地区外资来源最主要的两个国家。

 

1、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省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国,其贸易额始终处于各国(地区)的首位。2004年辽宁对日进出口总额为96亿美元,贸易额远高于第二位的韩国,贸易总额占全省的30%,对日贸易是辽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2004年辽宁对日贸易始终是顺差(出口大于进口),一般意义上讲,顺差表明对贸易方的市场有较大的依赖,数值越大,相互依赖性越强。辽宁对日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这反映了两者经济的互补性,一方面表明日本市场对辽宁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对辽宁产品有依赖性需求。趋势上对日出口、进口大都处于同步增长,除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较大回落外,其它年份都处于平稳增长中,表明辽宁与日本有着比较稳定的经贸关系,这种经贸关系对日本、对辽宁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中日关系政治冷、经济热。据日本官方统计,2004年包括香港在内的日本对华贸易首次超过日美贸易,中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外资来源上,日本也是辽宁的主要来源地。2004年日本对辽宁的外商直接投资为8.5亿美元,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19.9%。居港澳地区、韩国之后,排第三位。辽宁的大连已经成为日本许多企业设置服务中心的据点,日本目前大力发展的软件业其许多设计和开发也都在大连进行。

 

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分析,中国也居于首位,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对象,主要集中在辽宁、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

 

2、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也是辽宁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趋势上韩国对辽宁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2004年辽宁对韩进出口总额为42.7亿美元,占全省的12.4%,仅次于日本,排在第二位。

 

从趋势上看,1992-1997年间辽宁对韩贸易为顺差,1998-2003年为逆差,2004年转为顺差。特点上对韩贸易总额曲线与出口曲线呈现明显的一致趋势,说明对韩出口是促进两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这种转换也说明辽宁、韩国产品对双方的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上2001年后,辽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同时韩国经济也呈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带动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反过来又有效促进了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韩国对辽宁投资与日本相比历史虽短,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呈跳跃式增长。2002年韩国对辽宁的实际直接投资仅为3.0亿美元,2003年则达到了9.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居港澳地区之后越居第二位,2004年为10.5亿美元,仍居第二位,占全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19.4%

 

韩资在华投资分布上也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沿海城市。这表明辽宁已成为韩国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前进基地。

 

(三)俄罗斯、朝鲜、蒙古在辽宁对外经贸中居补充地位,尚处于发展中。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与辽宁相邻的大国地位相比,双边贸易额偏小,2004年辽宁对俄罗斯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3亿美元,仅占全省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5%,俄罗斯对辽宁经贸活动尚处于发展中。

 

处于改革初期的朝鲜,在经济改革前与辽宁贸易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其贸易总额大体在2亿美元上下;2000年朝鲜实施改革后,辽宁对朝贸易呈现大幅度增长,2004年辽宁对朝贸易额达到了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辽宁是我国对朝贸易的主要通道和重要基地。朝鲜日益深化的改革,尽管还有许多变数,但总趋势不会改变,这为辽宁、为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四)辽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比较优势

 

――地缘优势。东北亚各地区都具有相邻的地理位置。辽宁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相望,南邻朝鲜、韩国和日本,西与我国环渤海地区相连(包括京津地区)。按照国外经济学者所提出的促进东北亚雁式产业转移模式来考虑,辽宁正处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中心。我们不仅与日本和韩国保持着垂直分工关系,同时又与俄罗斯和朝鲜保持着密切的水平型经贸关系。这种多层次、复合式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辽宁正处在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交叉点上。从国际产业结构在东亚是递次传递特点,辽宁最接近日本和韩国,新世纪辽宁的这种区位、产业优势将为辽宁经济对外开放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阶梯型产业结构优势。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阶梯型的产业结构,具备较好的互补性。

 

日本的产业结构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同时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其产业结构在该区域内位于第一层次。

 

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受了日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也具备一定的规模,其产业结构在该区域内位于第二层次。

 

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是以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重工业,精加工生产非常薄弱,轻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农产品、轻纺、家电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蒙古经济是原苏联体系的一部分,自身不存在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业以采矿业为主,制造业十分落后,走了一条畸形的工业化道路,导致其产业结构落后,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发展比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地区更具优势,属第三层次。

 

这种产业之间的阶梯型构成了各国在相关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区域内展开垂直型国际分工,实行产业的跨国转移提供了可能。

 

――资源互补优势。东北亚各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的互补性也为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是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的宝库,蕴含丰富的森林资源、原油、煤炭、黑色与有色金属资源、水资源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原料;蒙古的煤炭、石油、金、铜、萤石、草场、森林和旅游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基本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朝鲜金属资源较丰富,农业自然条件不理想。日本和韩国的自然资源贫乏,两国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原材料等以及部分农产品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显然这为国家(地区)间开展广泛的经贸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产业基础优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及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一般对受让方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一定数量的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要求,否则这种产业承接就很难顺利进行。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同时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劳动力价格低,这些都为先进产业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相对于国内其它一些地区,辽宁的产业基础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二、区域经济合作使辽宁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促进了东北亚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加速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这无疑为辽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东北亚产业结构的梯次传递特性,使辽宁成为新世纪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重点。

 

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国际上曾掀起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东北亚各国和地区是逐步卷入这一浪潮的,并呈现多层次追赶的整体性演进态势。这四次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以及东北亚各国(地区)逐步卷入并相应进行结构调整的状况,如图所示。

 

战后东亚国家(地区)卷入国际性产业调整图

 

20世纪5060年代

美国→日本(资本密集型产业)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日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美国、日本→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美国←→日本(创造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日本、美国→韩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日、韩国→中国沿海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密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

显然上图这种逐层次转移的梯次结构,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国际技术、产业转移的最佳受益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当然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南方兴起的必然结果,国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区位上辽宁虽然也是沿海并紧邻日韩,但对外开放较晚,发展也缓慢,上世纪错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巨大的政策效应,加之辽宁老工业基地、区位等优势,使辽宁必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热点。统计数据上,2000-2003年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30%2004年辽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更高达91.5%,这种跨越式发展也反映了这一基本趋势。

 

(二)日本经贸政策的重大调整,促使了日、韩产业的加速转移。

 

日本作为岛国,其狭隘的民族情结,在对外经贸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重视对外贸易的开展,利用其制造业优势,输入廉价的原料、原材料,出口技术含量高的商品(两头在外),而对技术、产业的输出,特别是对中国这样潜在的竞争对手,则采取非常谨慎态度。日本对辽宁的贸易额远高于其对辽宁的直接投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以中国市场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外贸市场的90%都是日本产品,九十年代后欧美等国加大了对中国技术、产业转移力度,特别是新经济发展,大规模数字化技术的引进,国际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开拓中国市场的最有效手段,三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主体,结束了日本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竞争格局。

 

亚洲四小龙韩国,是日本东亚的主要竞争对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已经加大了对华投资特别是对辽宁的投资力度,近两年呈现跨越式增长,日韩两国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对于与其相邻的、又是新世纪我国重点发展的辽宁,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合作开发,使辽宁石化工业大发展,潜存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产业形成了巨大需求,加之东亚的日韩两国是资源国家,对能源工业有着更大的需求,能源工业可能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产业。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合作开发这一地区资源一直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目前两国就利用铁路增加对中国原油的出口以及修输油支线到东北地区的大庆等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达成一些意向,这为辽宁石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石化工业是辽宁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加工基地,辽宁每年加工的原油中绝大部分需从省外、国外调入,石油供给不足,制约了石油加工业的发展。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无疑为辽宁石化工业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已经启动的朝鲜体制改革,为辽宁扩大对朝经贸活动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与我省相邻的朝鲜正进行着经济改革,近两年朝鲜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朝鲜消费品市场90%的产品来自中国,2003年,中朝贸易首次突破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其中与辽宁贸易额就达6.2亿美元,占中朝贸易的60%强。

 

今天的朝鲜,正处于经济形态转型的起始阶段,投资前景广阔;朝鲜对中国贸易尤其是对辽宁,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最具投资潜力的国际贸易国之一。2000年朝鲜改革以来,辽宁对朝贸易呈现大幅度增长,在各贸易国(地区)中是增长最快的。如果朝韩两国能在经济合作以及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中取得更大进展,就会在陆地上直接与辽宁相连,这对加强中朝韩三国经贸往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对东亚、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也为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辽宁在东北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目标定位:

 

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日韩产业结构调整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和先进产业的承接力度,把加速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作为核心工作,以开放促发展,全面建设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基地。

 

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北亚地区区位中心优势,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贸易、金融中心,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中心和信息产品制造中心。

 

――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辽宁是连接关外和关内的交通枢纽,东南是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向西是京、津、唐城市群,以及胶东半岛,东北及北部是吉林、黑龙江以及俄罗斯、蒙古,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处于的中心位置。辽宁港口条件优越,交通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周边地区(国家)又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所以辽宁应该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自己建设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

 

――东北亚地区的贸易、金融中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产业和口岸优势,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金融中心。辽宁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特别是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之间,有着天然的贸易优势和传统的贸易关系,辽宁要在新一次的国际分工中取得竞争优势,将自己建立成为北连俄罗斯,东连日韩的贸易中心。

 

经贸发展与金融是密不可分的,国际资本对国际贸易的支持是上世纪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性金融中心建设也是辽宁区域性贸易中心建设的必然需要。

 

――先进的装备制造中心。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在国内辽宁的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另外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辽老大,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加上辽宁发达的物流系统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所以世界装备制造业向辽宁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辽宁要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过510年的时间重现共和国装备部的风采,将自己建立成为东北亚地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中心。

 

――具有世界影响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随着信息经济的到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备和软件等信息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且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过去由美国到日本、再到韩国和我国台湾、最后到发展中国家,这一传递梯次转移模式已被打破,出现了从欧洲、美国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动向。由于辽宁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辽宁完全有能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成为东亚地区的信息产品制造中心。

 

主要措施:

 

针对东北亚经济区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日韩两国是辽宁最重要的经贸国家,在辽宁对外经贸中这两个国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日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与辽宁都有着悠久的、广泛的联系,建议在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试点,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可考虑在开发区内设立日韩专属开发区,这种企业的聚集优势,对招商引资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种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的经贸合作,对于加强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合作,对于东亚、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2、要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到东北亚各国特别是日韩两国开展广泛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目前山东每年在日韩的常住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为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积极推动中心城市与日韩等国中心城市的经贸活动,积极参与构建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跨国城市走廊,包括有中国的大连、沈阳、烟台、青岛、天津、朝鲜的平壤,韩国的汉城、釜山,日本的北九洲、长崎等。辽宁在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分工协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3、朝鲜的改革开放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对于一水之隔的辽宁特别是丹东,要把握这一机遇,积极参与朝鲜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双边经贸活动。尤其是丹东要借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丹东建成全国对朝开放的前沿和前进基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有效推动辽宁及我国对朝经贸的开展,以此为契机,推动朝韩间经济合作,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区域的长久和平和稳定。

 

4、作为地方政府要积极为我省中直的石油企业争取更大的企业自主权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俄罗斯开展石油贸易,以有效促进中俄两国在能源开发上的进一步合作,这种区域性的贸易活动,可能更有利于两国在能源利用上的合作开发。辽宁石化企业大都是中直企业,又实行比较严格的垂直管理,僵化的机制使企业缺少应有的活力;与地方政府也缺少必要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5、冶金、石化、机械是辽宁三大优势产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打造产业集群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实力(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Porter)最早提出的。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当代集群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竞争力等方面)。目前传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加速转移和重组的趋势,辽宁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这些先进产业的转移,做大做强这三大产业,把辽宁建设成世界性的原材料、装备工业基地。

 

附件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