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 正文
 

金融蓝皮书发布会实录 周小川就人民币升值表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 12:20 中国网

  2005年5月13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会议邀请中国货币当局主要领导作专题报告,并就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相关的政策问题展开讨论。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中国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开发银行主办,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05年度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9时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发表演讲。

  [中国网]:

  为了集中、系统、全面、连续地反映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的最新进展,展示中国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已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着手定期编写并出版《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中国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编写的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业已出版。本报告对2004年中国的金融运行、货币政策、金融改革、国际金融走势和相关金融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2005年的货币政策、金融改革、金融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动态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网]:

  为展示报告的成果,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上午9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会议将邀请中国货币当局主要领导作专题报告,并就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相关的政策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网]:

  今天上午的发布会分两个部分:9:00-10:10为主题演讲,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主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等将发表演讲。

  10:30-12:00专家发言,由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副局长干海燕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报告》背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阐述《报告》主要观点。

  [主持人李扬]: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由中国社科院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举办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现在开始。今天我们会议分两段来进行,第一段是有关领导致辞,我们今天非常容幸请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莅临这个会议,并讲话。还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和国家开发银行总会计师刘大为也将讲话。第二阶段,由发展报告主要的撰写人来介绍报告里的一些架构以及对主要问题的看法。

  下面我们欢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先生致辞。

  [陈佳贵]: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前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周小川行长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会议,而且还要作演讲,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另外也向对《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的编写和出版提出很多帮助的国家开发银行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是由我们院的金融研究所来组织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社会科学院组织了一个皮书系列,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很多系列了,已经有20多本了,在社会上有了比较好的影响,涉及面比较广,对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一些问题都有反映。

  [陈佳贵]:

  这个金融报告是新出版的。出版金融发展报告是为了系统、全面反映中国金融发展以及改革的最新进展,展示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已经发生的一些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

  我们院的金融研究所与有关方面从去年开始就着手编写出版这个报告,今天发布的是2005年版,实际上是2004年的第四期,是第二本,去年已经出来了一本了。这个《报告》对过去金融形势的运行以及货币政策、金融改革以及金融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我相信对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各类金融机构、教学和研究机构和关注金融改革发展的各类人士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陈佳贵]: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枢纽,将在关键时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从政府的文件当中以及金融宏观调控的事件当中,甚至广大企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然而,认识到金融重要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随着市场改革步伐的深入和形势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的弊端也不断暴露,金融服务落后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金融界竞争较热烈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同时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加快改革从而来改善和提高。毫无疑问,为了促进金融领域的改革,我们需要加强研究,而且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加强研究。我认为金融所主编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的意义就在这里,它向我们各界、向我们社会提出一个系统的建设性的意见。

  [陈佳贵]:

  各位来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最高的一个研究机构,有责任来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认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编写《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就是金融所实践社会的表现之一。在这个基础上,金融所会继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继续加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金融理论的普及工作,为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李扬]:

  下面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为我们做精彩演讲。

  [周小川]:

  谢谢大家,也谢谢陈院长。首先我对于能够出版《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或称金融蓝皮书表示很高兴。我翻了一下,觉得内容很丰富,如果连续这样做下去的话,对中国的经济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2005年的金融蓝皮书,刚才陈院长已经谈到它包括了2004年的事情。2004年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微观方面的金融体制改革。

  [周小川]:

  金融体制改革,大家注意到中行、建行的股份制改革,今年四月份又出台了对工商银行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大家注意不太多的就是股份制银行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上市公司,另外一些正在努力进行改革,同时发展方向是按照企业制度进行股份改制,向上市公司这个方向去发展。与此同时,个别的城市商业银行,特别是强一点的,对吸引战略投资者,包括国外的战略投资者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改革。最后一个层次是信用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就不一样了。农村信用社从2003年8月份开始试点,2004年又推广到全国29个省进行试点。所以,微观方面的金融改革是2004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和经济形势、金融形势以及未来走向的很多问题都是有联系的。

  [周小川]:

  我想在这里讲一下,从现在这个阶段开始,大家都看到了中行、建行正在争取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行上市,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比较重视发行上市这样一个步骤,同时也有的同志提到主要还是应该加强内部改革、加强内部控制,不要太着急搞发行上市。这件事都在进程之中,大家也都很关心,也有的同志会怀疑抓紧发行上市是不是为了进一步解决财务问题,也就是补充资本金的问题,或者建立管理层激励机制的问题,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一下,对于这个问题还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周小川]: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来讲,有很多看法,认为国有银行改革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涉及到我们过去形成的不良资产,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的,也就是从金融稳定方面来看的。另外从微观角度来看,任何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都是需要有健康的、有活力的、有竞争力的,能够不断创新的,能够不断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金融服务的微观组织,没有这样的组织,下一步的发展会缺少活力,就不可能为整个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和良好的金融服务,这是从微观角度讲。

  [周小川]:

  我们国家的国有银行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过去往往被看作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论证银行业微观改革的时候,经常把它放在宏观改革的部分里头,比方说过去改革的文件,大家都提到金融部分实际上是几个不同部分,就像发展报告当中提到的,有一部分是宏观问题,有一部分是微观问题,是企业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金融市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法制监管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同重点的。如果回忆90年代写的文件来看,把金融的各项改革和各项任务基本方在宏观调控里面来写,这个特点就是容易把它看成是政府的一部分来做,过去确实也是这样,像政府的一部分,内部的运作也非常的机关化。

  [周小川]:

  从银行改革的难点来讲,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加大改革的力度,在内部就需要改革的动机,在外部就需要摆脱行政化的外部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也像其他国有企业。从国有企业来讲,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就强调企业的自主权,90年代初搞了国有企业改革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决定或者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条例,那是在1992年出台的文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讲,长时间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且进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

  [周小川]:

  国有商业银行从人来讲,从所谓用人、用干部以及能否用合适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来讲,一直被外部看作是机关管理的一部分,有很多部门在约束它,不能够真正按照金融企业的规律来进展。从财务方面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可以看到在90年代的时候,银行的财务有了不良贷款,可能不能够按照实际损失概率来进行科学的分类,出现了坏帐不能及时核销,有些税收实际上针对的没有获得利润的情况下已经上交了税收,这些问题都面临着改革,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看待这些银行,是把它看作为经济企业当中的一个成分,还是看作为机关事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财务方面的规定非常像机关事业的财务。

  [周小川]: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企业应该有开发产品、自主定价、自主销售、自己承担风险等方面的自主权。但商业银行在那个年代也不是这样看待的。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像NBS和IBS,已经申请了七年,现在在开始试点。作为工业企业,如果开发一个新产品要等待那么长时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跟风险的承担也有关系。如果比较国有商业银行,从企业的角度还是向机关角度来讲的话,这方面的转变是比较慢的。

  [周小川]:

  通过大型企业改革表明,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特别是转变为上市公司,其中有一部分用高标准实现海外上市,在这过程当中,所有改革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速,但也并不意味着上市完成了,好象改革就走到了终点,认为是最后一步,我认为不是最后一步,甚至连一半都没有走到。这是一个里程碑,但实现这个里程碑当中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外部制约的改革和内部改革的动力都得到迅速的提升。

  [周小川]:

  说到改革内部动力,从银行内部来讲,也像很多企业一样,领导层内部也有不一样的人,有些人年纪也很大了,也不考虑新的发展需要,有的人会根据某种考虑,认为适应不了高度竞争、高度国际化金融市场错综复杂的局面,可能需要比较稍微平静一点的环境,甚至过去机关化的方式对自己是一个保护。但是,多数银行的中高层管理干部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改革愿望。但这些愿望,假如外部环境有很多制约,很多东西就进展不下去。再有一个,现代企业制度、银行制度的建立需要内部的动力,而内部动力传导下去,有时候也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从而放慢改革的步伐。

  [周小川]:

  因此,在股份制改革方面,按照上市公司或者国际市场发行的披露标准、监管标准、会计标准和公司治理原则等等这些准则的要求向前行动的时候,我们看到外部问题的解决和内部改革的动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强。举几个例子来讲,比如财务方面,在财务重组以后就开始设法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而国际战略投资者之所以认为这些机构是可以合作的,其中一个考虑就是你必须利用国际会计准则,而且要聘请国际会计师进行审计,原先过去财务上不符合的东西,原先认为问题不太大,但现在逐步凸现水面了。

  [周小川]:

  从组织、干部队伍等等这些方面来讲,也是有一个非常强的提升压力。如果中间有些做法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原则,这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声音,在发行上市的过程当中,你要请很多独立董事,他们可能都要发表意见。

  从行政干预的角度来讲,我们都知道过去大量不良资产大部分来自于行政干预的,这一部分是所谓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干预,还有一部分是改革转轨时期,在转轨这个阶段,有半商业化、半政策性的内容进行行政干预。

  [周小川]:

  中国在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波的时候非常强调要停止行政干预,特别是中央政府不能搞,地方政府也不能搞,从而也改造了银行的组织结构。实际上这个转变也要花相当大的时间。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逐渐减少跟人的意识有关系,认为这不是行政干预。但变为上市以后,按照这个情况公司治理就有很大的不同意见,以前认为不算为行政干预的东西,但现在都会浮出水面。公司治理在这个阶段指定更加专业的或者国际聘请的风险控制管理人员,就会对这些提出疑问,认为是否会侵害投资者的利益。

  [周小川]:

  另外,还有对退休职工的问题。过去来讲,这几家大银行职工数量很多,退休人员也很多。这些退休人员的所有开支都打入成本,如果没有一个被市场经济原则所接受的退休养老制度的话,一些开支的性质在财务上就会发生变化,会推动你要把这方面的改革做好,而不是简简单单从未来成本开支当中覆盖对已经退休的老职工的退休金和医疗的支出等等像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多年要解决的问题。

  我记得十几年以前有些商业银行就在研究内部的激励机制和退休制度问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都得不到解决。也就是说,这个进程在公司股份制改革同时排出时间表。加快推行发行上市的过程当中等于一步一步增大的改革的压力,多年来未解决的外部约束问题、内部压力问题开始得到了规范和解决因此,这是重要的一步,可能有些做研究的同志或者没有做过商业银行实际管理工作的同志,可能都体会不到,觉得这事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个人的想法,从去年到今年的观察来讲,我认为这个过程是非常大的。。

  [周小川]:

  我也想强调,我们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了符合国际原则的披露标准、会计标准、公司治理原则,这些都达到了,实际上上市并不是说改革就到达终点了,意味着前一半的路闯过了一关,后面还有很重的路。实际上改革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就像国有企业一样,这是一个微观的改革。像国有企业一样,80年代讲国企改革是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到现在仍旧在强调企业改革的路没有走完。

  [周小川]:

  国有企业也影射到商业银行,好的公司发行上市,受到市场的监督,受到更高标准的要求。同时因为投资者的利益,使它和行政更明确的切断,这是改革成功的模式和成功经验,不仅在整个企业改革方面进行推广,同时也在商业银行方面进行推广,可能也在其他方面推进的模式。这是我对十六届三中全会内容的一个理解,从这个角度我跟大家探讨一下国有银行改革下一步所出现的股份制吸引战略投资者,发行上市确实是改革实际性推动的一个重要步骤和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要认真向前推动,把它做好,谢谢大家。

  [李扬]:

  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根据刚才的约定,各位可以向周行长提问。

  [基金公司代表]:

  我提一个周行长没有讲到的宏观政策协调性的问题,最近大家都在预期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现在有没有可能加息呢?我个人认为升值或者汇率机制的改革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减免税收的措施和加息的措施,是否会不必要升值呢?

  [周小川]:

  这个场合讨论具体的宏观政策也是不太好讨论的。我想市场的气氛主要还是外部传导过来的,我认为中国作为大国来讲,改革主要是处于内部的动力和压力,按照内部改革的逻辑、内部行程和需要来设计是我们改革所要出发的。不管税收也好,不管微利也好,不管汇率也好,是按照这样的进程考虑的。

  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会非常注意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我认为压力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自己改革的逻辑、改革的出发点、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顺序,对这些问题制定我们改革的政策。如果想动用其他一些政策方面来缓解另一方面的政策,必须注意到那些政策的可行性怎么样?它也有政策定位,是否会产生别的影响。你刚才提到能否有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往往比大家想象得更复杂,因为那些政策有它的功能和定位,有它的正作用,也有它的副作用。

  [泰康保险公司代表]:

  周行长,国有银行业是国企,国有企业上市也越来越多,国企最终上市情况怎么样会有一个最终的判断。我想国有银行作为国企上市之后,它的产权这块,作为金融企业比一般国企要更复杂,但产权改革现在涉及到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以后,产权改革是否会遇到国企上市当中一样的麻烦?

  [周小川]: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时候,就提到产权要清晰。我们谈到股份制改革,有股份制里面有一些混合的所有制,其中包括外资的成分、国有的成分、公众投资者的成分,包括各种战略和财务投资者的成分,这些成分体现所谓产权清晰,能够从产权的角度在公司治理当中发挥充分作用来讲,最模糊一段是国有这块。假如将来实现上市以后,国际上战略投资者、国内上战略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包括其他国内外中小投资者,这些产权都是清晰的,他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代表在公司治理当中发挥作用也是清晰的,利益关系也是清晰的,关键是从国有这方面来看。

  [周小川]:

  国有这块首先要有明确的代表人,就是谁代表国家的产权,而不是各个行政部门谁都可以说一句,说完以后意见可能不一致,协调不起来,会有这样的问题。在金融改革过程当中,我认为在这方面的设计上有相当大的考虑,但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得好,还要看未来实践过程中考验。现在中行、建行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人,或者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机构是中央汇金公司,从中央来讲一半是财政部,一半是中央汇金公司,从公司设置来讲希望代表国有资本的利益,现在是这样的结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是很重视,也是给予考虑的。但在实践过程当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向前发展。

  [金融电子化]:

  信息化对银行能够在盈利能力上提高,已经达成共识,而国内银行缺乏这种制度,你认为在这方面能否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吗?或者将来有一个发展方向,让国内银行能确立这种制度。

  [周小川]:

  最主要是企业自身一层,有了股东利益的概念,要创造利润的话,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要有自己的动力来解决如何加强IT的能力以及提高产品服务等等各方面,同时对于IT来讲也是一个重要信息分析内控的重要工具,如果想把这些事情办好,就应该自己决定在组织结构上怎么做,应该有多高职位的官员管理这事,给他多大权力和给他多大协调的能力,应该由市场推动来做。对于市场的压力、内部改革的动力和对股东提高好的回报的压力和治理结构,自己会有一个更好的决定事项。

  [李扬]:

  由于时间的关系,周行长下面还有一个会议,不得不告一段落,我们对周行长精彩的演讲和精彩的答问表示感谢。

  下面有请国家开发银行总会计师刘大为发言。

  [刘大为]:

  各位来宾、同志们,上午好!刚才陈院长和周行长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想借这个机会代表主办方之一国家开发银行向出席会议的同志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刚才大家也看到上面写的会议主办单位是社科院和国家开发银行,我首先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开发银行为什么和社科院合作,从而来进行金融发展报告的发布会,以至于和其他领域的合作进行研究,这是借这个机会谈的第一个问题。

  [刘大为]:

  实际上我们和社科院建立合作研究的关系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有若干个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刚才周行长已经讲了很多金融方面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开发银行来讲,它作为直属的金融机构,从业务发展和业务经营来说需要和社科院金融所已经有很好的合作过程了,我们需要理论的研究、理论的支持,所以从开发银行来说,这两年和社科院金融所以及和其他研究员经常沟通,经常讨论金融发展中特别是开发银行在业务当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从我们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开发银行金融性研究所建立的联系。

  [刘大为]:

  刚才周行长也讲到,研究单位也要和实际部门合作,能够对中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作出一些分析和一些解读,这首先是双方需要。我觉得更大的需要是在于当前金融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资源充分的整合,包括金融实际部门、金融研究部门和各个方面的紧密合作,大家共同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和成果的共享,这样中国在明年将全面履行入世的承诺,所以这两年开发银行和社科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来进行这方面的多项课题,有中期的,有长期的,有近期的,有具体的课题,也包括更宏观一点的课题研究,我正好借这样的机会向各位报告的。

  [刘大为]:

  另外一个想讲的就是开发银行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到去年年底总资产达到一万五千七百亿,不良率下跌到1.2%,从去年净利润达到一百七十四亿。在这些过程当中,实际上开发银行除了和研究部门建立了合作和紧密关系之外,我们还和有关的金融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银行贷款和其他的一些方式像委托贷款、联合贷款,除了对国家大项目进行金融支持外,这两年还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委托贷款、联合贷款方式进行共享,包括保险、证券、信托等。所以,我觉得中国金融要走向光明的明天,以更强的竞争力迎接全面入世的各方面挑战,广泛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借今天这样的机会,代表开发银行,希望在今后工作当中和社科院、金融所有更多的合作、有更多的成果提供给金融界进行贡献,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金融单位、研究单位以及新闻单位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一方面提升开发银行在国民经济当中发展的作用,同时大家能够共同携手建设金融业强健体系,从而应对对外开放的需要。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开发银行感谢大家的光临,预祝这次的发布会取得成功,预祝在今后我们有更多的成果来为大家共享,谢谢各位。

  [李扬]:

  谢谢刘总。我们会议的上半段就到这里结束了,中间休息一下。

  [主持人干海燕]:

  各位先生、女士们,欢迎回来。刚才社科院陈院长和开发银行刘总的致辞,尤其周行长精彩的讲演和精彩答问,已经为我们新闻发布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开题。现在进入具体和纵深的实质阶段。下面请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社长给大家介绍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的有关背景。

  [谢寿光]:

  我作为金融蓝皮书的出版者,在这样的会上占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余的,我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背景。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出席这次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规格比以往的发布会提升了一个层次,以前是金融所和出版社办的,而这次由社科院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主办单位。

  陈院长在开始之前提到金融蓝皮书是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系列当中一个新的成员,但这个新的成员和别的皮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一问世就在国际国内产生巨大的反响,去年9月是首部,这次发布是第二本,是2005年版。

  [谢寿光]:

  之所以会形成那么大的影响,我想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社科院皮书系列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按照分类来说,整个皮书系列里面有分析预测类、发展报告类、前沿动态类。金融蓝皮书放在发展报告当中,就像周行长讲到的一样,它既有宏观层面,也有作为行业和专业方面的特点,是综观全面的问题,更多涉及到大量的企业,属于微观运行机制的问题,它所牵涉的面应该是社会从最高决策层到行业领导到行业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到广大的市民,是每一个层面。

  [谢寿光]:

  最近几年来金融的研究和探讨本身就成为一个最大的热点,它所涉及的无论是利率、汇率还是证券、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或者热点问题,正是因为有了最大的社会需求,有关金融方面的信息,应该说是海量的信息。这个时候作为每一个关心金融问题的人,就凸现出如何提选出有效信息,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正好是金融蓝皮书的推出的第二个因素,也就是专家的观点、专业的眼光,尤其金融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集全所的力量,以专家的观点的信息认真提取分析,给社会提供的都是有效、有用、有价值的,甚至是权威的信息。关于金融信息方面很大的信息披露背后都是有利益因素的,但它并不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我们作为出版者,我们感觉到它的极大价值所在。

  [谢寿光]:

  关于金融蓝皮书的两方面因素铸成它一问世就产生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在媒体。我们就在这里,在城市竞争力和房地产的发布会上,两次预告我们金融蓝皮书要推出了。这是大家盼望的2005年版的金融蓝皮书,它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方面都给予了必要的指导。对皮书的认识上有这么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普通的书,蓝皮书,我们整个皮书系列作为出版业来讲也是新的创造性产品,它不是一个书,是一个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的功能不是阅读,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使用的。所以,这次皮书和数据光盘需要全文检索,但第一次是可以随便拷贝用的,从今年开始,各类的数据光盘有注册号,可以上我们网站注册。

  [谢寿光]:

  关于金融蓝皮书我还要说第三点,也就是它的使用上。皮书仅仅是整个自身产品的一个先导性产品,背后含有巨大的价值和信息,应该综合来看。金融蓝皮书虽然在整个皮书系列里头,但无论在房地产还是城市竞争力以及经济蓝皮书里头都涉及了具体内容,而金融蓝皮书涉及到金融的信息,所以要综合的来看,包括这次会议上提供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专业的出版机构,和所里的合作都是综合性的合作,包括近年来推出的金融论坛以及其他的报告,是一个综合产品。

  [谢寿光]:

  我们读者和使用者对某一方面的需求,除了金融蓝皮书之外,可以和其他相关的皮书综合起来使用,这是它的价值和功能所在。当然,我们还会和金融所会有更密切的合作,不时的推出金融所的各方面成果。最后,我由衷地感谢李所长领导的金融研究所把最重要的报告由我们出版,皮书是我们品牌性的产品,成为了品牌性产品里面的主要成员之一。也希望广大的新闻界朋友和专家以及金融蓝皮书的使用者对蓝皮书里多提出宝贵意见,无论在编辑、撰写还是在光盘制作上,使之真正会成为品牌性的最核心品牌之一。谢谢大家。

  [干海燕]:

  谢谢谢所长的介绍,谢所长的介绍使我们入门了,对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有无穷期待,下面请李扬所长对金融报告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进行介绍。

  [李扬]: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高兴邀请大家来参加《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的首发式发布会。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编辑架构和达到的目标,同时指出报告当中的缺陷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方向。第二,用比较多的时间概括的说一下对企业问题的看法。由于书里面涉及的问题相当多,我只能提取其中若干问题,比如汇率的问题,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以及货币政策监管下的实施效率问题等和大家交流看法。

  [李扬]: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有三大部分,有宏观运行、经济运行和专题分析,三大部分的内容。经济运行有这么几个部分,比如投资、消费、物价,是宏观经济变量,然后是居民、企业、政府几个部门。熟悉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以及看过中国人写的宏观经济报告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们这个架构和专业宏观信息的分析架构是不同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严格的说是宏观,同时增加了关于主要经济主体的分析。当然最注重于数据,有些架构没有居民,但把居民作为一个主体,系统的、完整的、有逻辑关系的统计和刻划他们的活动,资料不多,我们研究员做起来非常的难。

  [李扬]:

  还有政府,政府每年就是那么几张简单的表,但做了多少事,有多大影响,比如最近媒体注意到政府在中央银行存款增加的问题,是最近注意到的,我们三年前就写过文章,当时媒体不太注意,所谓评价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看发行国债,还要看筹来的钱是否花了没有?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实际效果是紧缩的。真正给大家提供分析性的意见和数据和材料很难得到,我们会进行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以及和一些部门更密切的合作,会有更多的揭示。

  [李扬]:

  第二方面是金融运行。金融运行分为六部分,第一是货币政策,然后是按部门,金融部门分为银行和非银行,还有市场,国际收支等。最后确定这样架构的目的,第一能够反映情况,第二能和国际接轨。随着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你说的人家不懂,不是说语言不懂,而是概念不懂,或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别人不理解,这涉及到概念的问题和组织方式以及架构的问题。所以,我们除了提供信息之外,还用了比较通行的经济性框架做了刻划。

  [李扬]:

  第三部分是专题,对于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问题都有,有些可能会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本年度选择了六个方面,一是改革发展,第二是货币政策,第三是金融市场,第四是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第五是金融监管,第六是保险业,大概架构是这样的。我们通过报告出版,尤其是连续出版,想达到对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李扬]:

  第二,也许是我们更重要的目标,符合国际规范的框架。书已经在大家手上,你们是最好的评判者。但对于书当中还有一些地方要完善,比如外汇市场中交易的问题以及外汇市场当中各银行投资的问题。因为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这个部分应该是越来越重要,再加上有汇率等等这些变化,我想2005年它会是一个非常热点的事情,是一个外界几乎不太知道的事情,只看到几个数字,外汇储备增长了。本来今年想做,但由于原始的资料太少,而且涉及到保密的问题,防火墙切到哪里,还没有考虑周全,今年会做一下,大家在2006年金融发展报告当中会看到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正好能跟上2005年改革的步伐,这是一个会做的。

  [李扬]:

  第二是关于宏观分析,我们只是给了一个架构,有的架构很大,但里面就一页纸,因为原来从这个角度能够积累的资料太少,刚才已经举例说了,比如政府,政府从哪得到分析资料;还有企业,企业的分析也很多,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数据很少。居民也是一样,没人统计。我想在下一次金融发展报告当中会对这些问题加强,也希望大家进一步关注我们的报告。

  [李扬]:

  下面我有几个问题想说一下看法,在《报告》当中的不同部分也涉及到了。大家也很清楚,属于老问题,也是这几年一直谈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表述态度的问题,比如像利率、汇率,从去年开始就不太说话了,不太说的原因就是几年前都说过了,没有变化,形势的发展似乎按照我们所说的路径在走,我们几年前用的语言,现在看到监管当局也在用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至少是暗合了。因此,我这里面讲的几个问题不会系统的讲,因为有些大家知道的事情就不说了,只是说一下今后关注几个问题,我们觉得要点在哪里。

  [李扬]:

  我们先看一下利率。利率被大家搅得比较乱,利率至少是这么两件事,一个是利率水平,是宏观经济运行以及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问题,另一是利率改革,是体制变化的问题,从根本上是不一样的,尽管利率改革会有利率政策的含义,返过来,利率政策的调整常常不一定有利率改革的含义。从1.98调到1.1的存款,从1.98调到1.25基本没有改革的含义,只是政策的含义,只是宏观的看法。在这些研究当中我们也反复强调,需要区别开来。

  [李扬]:

  关于利率政策,周行长前一段说过利率政策,也就是不能唯一以物价的参照走势为参照体系,媒体也是这样,一公布物价马上说利率,把利率绑在物价上是不合适的。利率是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当然要和宏观经济联系在一起,问题恰恰在这里,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始终未能展现出一个让人有把握下断语的状态。

  前几天我到北大开会,大家一起说投资,就一起说热。而我参加金融部门的会,大家说贷款,就说冷了,因为贷款出不去了。说消费,有喜有忧,以前我们断言中国价格改革差不多了,而发现政府手中有这么多价格管着呢,现在还想管越来越多的价格,价格体系本身存在一个缺陷,所以揭示出来的信息有时候不一定很充分。再加上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政府、企业、居民、国外等很多很复杂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的走势常常不相同,这时候你就断言该如何如何,这是不慎重的。

  [李扬]:

  我们注意到货币当局去年比较积极,市场上,特别是价格一有风吹草动,就想动。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一直沉稳,这是应该值得欢迎的。作为研究者这是充分认识到本轮经济波动的高度性。

  第二,我们想动利率的时候,要知道中国的利率体系状况是怎样的,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你动什么利率,你动了这个利率能否达到你的目标。如果动了它而不能达到目标的话,那动它干什么。所以,我下面会列举几个关于中国利率体系的特征,而这几个特征会影响我们利率政策的效率。

  [李扬]:

  第一个特征就是“双轨制”。中国利率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如果套一句老词就是商业管制。有正在市场化的利率,比如银行贷款的利率,现在上限没有了,是下限。企业发展利率也在市场化,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在市场询价。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市场的利率,包括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美元为主的贷款利率,除企业发行利率以外的金融市场利率,以及覆盖面非常大的货币利率,这些利率现在都市场化了。还有就是央行手头还有几个利率,比如说有中国特色的再贷款利率,还有准备金利率,也是极具中国特色,还有超额准备金利率,之间还不同,还在老变,这些东西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率。

  [李扬]:

  这个地方要指出的中央银行手头几个利率,在市场经济看来,认为这是非市场利率,是行政利率。我们知道各国货币当局在货币操作当中的所谓三大法宝当中我们讲的有些已经取消了,不用了,如再贷款利率已经不动了,主要依赖于公开市场销售,原因在于前面说的两个手段由货币当局强加给市场,有行政调控之嫌,只有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强调在公开市场,公开市场就是对当前行为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整个交易连续性、公开性等非常的完善。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刚刚列举的这些利率都不再用了,原因是因为都是非市场化的东西,而在我们这里频繁的使用。

  [李扬]:

  市场上的三种利率以及央行手头很强的行政化利率还在经常使用,中国的利率体系就不能说它是市场的,也不能说完全非市场的,双轨制的概括最合适。

  我们知道美联储开一个会汇率升0.25,整个社会该受到什么影响就受到什么影响,微观整体该调整什么行为就调整什么行为,这是基于整个体系是市场化的,而且利率结构和风险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就是牵一化动全身,只要选择联邦利率调整0.25,就采取相应手段提到0.25就行了,其他利率跟着动。而在中国加息就不行了,一年期存款从1.98提到多少,二年期提多少,三年期提多少,四年期多少,然后按揭贷款不动,累死了。我这样一说大家就知道,没有说到的就不会动,不会受到直接影响,间接可能会有影响,但很微弱,很扭曲。

  在双轨制情况下,利率传导的机制是不顺畅的,货币调整通常很难产生覆盖全部金融交易的效果,说存款只是附加存款,十几万的交易跟它无关,你在那加息,它往下走。所以要赶快加强改革,赶快结束双轨制的状况。

  [李扬]:

  第二个问题,中国利率体系的特征。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下调整利率,就同时意味着调整供应量,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这两者是完全相反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情况。比如美国,美联储说加息就加息,立刻通过纽约联储,然后找到一级分销商,然后往下卖,然后市场利率逼着往上走,走到0.25就差不多了,看到加息的行为是通过减少头寸来实现的。而中国不是这样,原因在于它是管制的,利率是管制的,信贷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被管制的,至少是窗口指导的。我们看到去年在加息的时候,很多人写文章说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让人哭笑不得,产生哭笑不得的结果,确实是因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不是一个方向变动,在这方向当中,一些政策手段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还是一个手段就是加快改革。

  [李扬]:

  第三就是市场利率的下行。在这张图上看得很明显,现在是五月了,四月就更低了。我们知道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是很大的,03年16万亿,04年14万亿,什么概念呢?我们存款是12.5万亿,全部银行贷款是26万亿,这个交易是16万亿或者14万亿,我刚才说的我们是双轨制,这个利率是管那个交易,那个利率是管那个交易,什么影响呢?就看覆盖率的大小。

  [李扬]:

  总之,我们谈利率政策的时候,有一部分在中国已经市场化的利率显示出向下走的趋势,因为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操作的提高。年初的时候,银行去争取额度,在那种条件下允许银行可以试点,但到年末的时候就出不去了。从银行角度来说,那样真正有支付能力的、真正有价值的贷款需求是小的,有效贷款需求在下降,反映市场在往下走。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下行给利率政策带来很强的约束,通货膨胀2.8了,是否要加息?是。但利率到底是资金供求的结果,资金供应这么的大,需求相对的小,这时候央行怎么加息呢?所以央行非常的为难。很多时候这边看应该加,那边看没法加,就放一放,所以就不表态,不做决策,往往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李扬]:

  第四,超额准备金利率构成利率低限。这是超额利率和标准利率的知识,局外人不关注,但做交易的人会关注。我们讲的市场利率在往下走,走到什么情况下停止下来呢?如果市场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话,交易都要停止了。吸收的存款放到中央银行吃利率,所以构成了中国利率的低限。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对市场影响这么大,想起来是超额准备金,而且它的利率是很远很远的事情,但对于整个市场经济运行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影响在于它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完全无风险的收益。从1.62降到0.99的时候,全社会的利率跟着往下走,目标是降到0,按照这种趋势走的话还要往下拉。日本是零利率政策,中国是一点几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日本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李扬]:

  存款准备金的特殊性第一是法定准备金很高,但法定准备金不能作为清算使用,不能使用。在此之外还有一个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很高,现在接近五,前一段时间是五点二几。第一是很高,第二是支付问题。这样高的准备金就吸收和降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前面讲了,调了半天,当你给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时候,就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家知道央行调整基础货币是在法定准备金的边际上调控的,如果法定准备金是8左右,央行稍有一些变化,马上就会有所影响。但法定准备金是一个基数,在此基础上有高达5%的超额准备金,在中国覆盖率有九千亿的资金,超额准备金不是在第一线做贷款用的,是存在中央银行的,这种状况下变动超额准备金的情况就大大弱化了。

  [李扬]:

  因此商业银行存在特殊的模式,我们银行可以不做任何业务就可以赚取利润。我们去年书面提供了,就是商业银行利润当中来自于同业,同业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上存准备金而得到的利息收入。所以银行可以一边吸收存款,一边可以发放存款,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法定准备金这么高的状况。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大量的资金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这么转。我们要这干什么,它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是拿新增的部分来分,形成了一个利润,这样制度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结论就是改变超额准备金制度构成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逐步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个行为将构成中国的市场利率走势以及利率政策的强烈约束。今年3月18日从1.62降到0.99,马上大量的资金用到市场上去了,马上货币市场的利率应声而落,使得加息就很荒谬了。

  [李扬]:

  我们说看物价要加息,物价又在不断往上走,所以在制度没有完善之前,我们从政策考虑利率以及从改革方面考虑的利率都会受到影响,会很复杂,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轻易说什么,尤其是媒体不要轻易说又怎么了,应该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看,尤其要看到中国的特殊性,这样才会得出一个不至于误导市场的结论。

  这个例子很复杂,我指出中国利率体系的特殊性,一方面是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产生影响的特殊性,以后大家在谈利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特殊性,不要拿教科书来套。我们知道特殊性之后,以及特殊性产生自利率没有市场化,根本路径就是加快利率市场的步伐。加快利率市场有几方面,其中有三方面最重要,就是变革利率形成的基础,这是一方面。现在看起来,主要还是存款,能不能由供求决定,这是第一。

  [李扬]:

  第二是潜在的,但今天有很多基金管理公司的,当你们做基金产品尤其结构化产品的时候,要找“基准”利率。什么是基准利率呢?外汇银行说七天回购和七天拆借是基准利率,只要央行调整利率就不一样了。比如美国格林斯潘就说了一个基准,大家跟着动,中国没有这个利率体系,作为完善市场体系是一大缺陷,所以要寻找和形成。

  现在看是两条线,一条线在货币市场那,规定了七天交易,刚才说了去年14万交易,80%是七天交易,量很大,交易的方式也比较适合成立基准,从而宣称是基准利率,在一定意义上有了这个作用。另外一条线应该从国家信用角度来考虑,国家信用形成无风险的利率,是基准,是不是能够形成?这里面还涉及到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的问题,形成基准利率也是在中国说起来容易,如果涉及到部门利益的时候,做起来是很难的。这是第二个。

  [李扬]:

  第三个是要有市场化的调控机制。改革是涉及到所有参与者的活动,调控自身也要改革,比如央行的准备金制度,尤其超额准备金制度,如果不改能过去吗!还有一个就是报告里有央票的分析,央行票据市场实际上陷入了一个困境。有成本的问题,还有就是中央银行操纵市场的问题,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严重。我想说的就是这是一个不得以的选择,是中国金融体制非常扭曲的结果。中国银行为了对冲外汇银行的增加给货币银行的压力,需要卖出这些资产,没东西卖,不得以卖以自己为债务人的东西,卖了以后还要还,一还本,一付息,还要降低成本,动用利率也就在操纵利率,像这个事情不是央行的责任,有这个结果,但问题出在金融体系当中,问题出在金融体系没有提供足够的、合适的工具,让央行能做这种具体操作。

  [李扬]:

  我们把基础货币、资产这面证券化,但证券化不了,本来应该这样做的。我们想以外汇储备为基础,来发行外汇债券,但通过不了,因为这样就很清楚了,外汇进入,以它的现金流为基础,搞一个资产债,这债是冲这个的,但做不到,因为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么复杂的问题,短时间也比较难说服有权力决定这个事情的人,因为中国的事情由上层决定,这么复杂的事也没有机会跟他讲,有机会的话,三言两语说清楚也不太容易,这反映体制有很大的矛盾。

  [李扬]:

  第二是汇率。概括一下,汇率这几年炒得沸沸扬扬,觉得不得了,全中国人都被卷入汇率问题的争论。但仔细想一下,中国人关于汇率的问题基本上是没有争论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需要有些条件,需要有步骤,相反外国人不同意,汇率问题我们始终在研究,只是公开的不太说。在前沿里面提到麦金龙的意见,对于一些外国著名的,而且很有经验的,以及负责任的研究,反而有争论,相比较起来,国内的争论反而不叫争论,实际上是被媒体炒作的一个争论,争论在哪里?没有。

  [李扬]:

  麦金龙只有一万字,而中国的文章超过一万字的没有,我们作为研究单位痛切感受到非常的汗颜,那么沉重的事带着感情说,但没有论证,这非常的汗颜。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实际上变成实践的问题,理论要走向弹性,实际上没有必要走向弹性,为什么?国际货币组织从设立之初到现在,主要任务是稳定汇率,对于怎样贷款,在去年金融报告当中有一篇文章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虽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和转型国家转向为浮动汇率,但实行结果都是稳定汇率,很重要的原因是像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经不起这样的过程。

  [李扬]:

  我们在和日本交谈的时候,日本喊汇率,我们反问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为什么那么频繁的干预汇率,美国、欧盟不干预。日本说的道理非常的简单,美国的汇率政策就是它的汇率政策,欧盟区内的货币政策就是它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对内对外的计价都是由它定价,日本说不行,我们的出口70%都是由别的国家定价,对外战略的时候必须考虑日元和欧元的兑换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要研究,而现在没有研究,就那么说,确实非常的不符合实际。

  [李扬]: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表述,有几个经常被引用的,到现在还是权威的表述,一个就是温总理的两次表述,一次就是出席第七次中欧领导会议,中国没有报告,他说了几条,一是要实行弹性汇率机制,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鉴定的过程;第二说了条件,一是宏观经济稳定,健全金融体系,有科学的方案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第三要考虑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要对周边国家负责,要对全世界负责。这几句话包含了经济的所有方面,什么叫经济稳定,什么叫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什么叫金融体系健全。中行没有上市是不是就不健全呢?

  第二句话方案的问题,这相对容易接受,现在市场上说了很多事,主要是说这个。主要是由于技术问题。2005年全国人大会上温总理说人民币汇率出其不意,我们体会就是在大家不关心的时候出来了,在热潮的时候不能出来,要不然就反而不升了。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在汇率改革方面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将根据实际情况的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不存在障碍,而且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汇率制度改革以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为它最基本的出发点,不会屈就于外部压力。央行副行长也表示,日本、亚洲、韩国有贸易顺差,理论上不能准确汇率机制。

  [李扬]:

  问题是什么呢?大家有的说要改,有的说不要改,争来争去,其实根本的就是为什么要改,或者不改会怎么了,这些问题要认真的考虑。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如果不改,目前这种状况,大家预计会怎么怎么,外汇的流入是比较难控制的一个过程,去年头几个月依然是这样。04年居然达到两千多亿美金,现在按照05年的状况,可能还是上千亿美金的情况,这种情况会积累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供应的压力增大。由于人民银行一天有七个亿到八个亿美金的进入,按照汇率往外投票,那边觉得给多了又想收回,没有东西搞就发行票据,央行发行额有五千多亿,准备金额有一万多亿,很大,最后中央银行亏损了,带来的不只是货币供应的问题,还带来了一些连带的问题。

  [李扬]: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结构矛盾,使得汇率决定复杂化。2004年结构保持了变化,欧盟顺差,以及相对香港顺差达到八百多亿,接近九百亿,这里面与CEPA的实施有有关。对日本贸易逆差、对台湾的逆差,我们会说对台湾的逆差好,有了这个逆差作为基础之一,台湾才来访问,这确实是基础之一。还有东盟国家、韩国等国家都是这样。

  现在大家说中国汇率要变动,以及升值的理由是什么呢?是顺差,后面的原意是什么呢?顺差减少了,汇率会减少,这是就总量而言的。如果一看到中国的结构,中国的量也非常的大,每一块都很大,你看美国要升值,你看东盟、韩国以及整个亚洲国家的贸易都在贬值,因此,这样一种贸易差异的结构矛盾使得汇率决定就复杂了,你要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贸易收支差额,在这里面不能用,至于还有其他的原因。另外一个就是仅就这个道理来讲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对其他国家有那么大的逆差,该怎么办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这么看起来,咱们有一个考虑,应当会造成一个机制,有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是贬值,总的结构是否是保持稳定,是否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市面上有流传甚多的看法,这是大家的一个猜测和分析。

  [李扬]:

  问题三是贸易摩擦加剧,这是一个老的图(幻灯片),是02年的情况,这几个图,中国和其他国家占美国进口产品比重变化,这是对美国、日本、欧盟,不要大家细细的看,大家的印象应该很清楚,我要不说对哪个哪个,你们都不知道是针对哪个,什么意思呢?中国产品对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占领是全球性的,你们不看到标题都不知道是日本还是欧盟的,因为是全球性的。我对发达国家的顺差,对其他国家的逆差,这要做分析,恰恰是因为中国已经事实上成了世界加工厂的原因,这是一个结果。加工厂一边要原料,一边要市场,所以要大进大出,所以原油的依赖越来越高,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越来越高,所以摩擦度就高,长久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主要因为在世界分工当中,你在中间,属于加工,是这样一个状况,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是贸易摩擦的问题,不必然要用汇率来解决。大家看贸易摩擦的问题,常常是拿来说事的一个由头,这在国际贸易当中有很多这种情况。

  [李扬]:

  概括一下,中国货币汇率制度面临巨大的局面,有几点可以说,要动,要变,而且要变机制,到时候变的话,大家要注意变的机制含义和变的评价含义是不一样的,变的机制是出发点,而变的基础是国内需要,而且国内准备好了,一定是这样的。

  改变人民汇率机制,概括说这部分机制是哪部分构成的,一是资本项目管制,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决定了外汇市场的供应和外汇市场的需求是否是自主的,由于资本项目管制,在市场上形成的供应是受约束的。其实我们的外汇市场非常的发达,非常的市场化,最主要是后面管的,这说明资本项目管制之严。大家要注意资本项目所有管制,时紧时松,而且步伐非常的快。

  [李扬]:

  有些事情媒体不太注意,人民币可兑换,至少机制已经形成了,比如CEPA以后,香港银行可以吸收人民币存款,通过一个机构可以清算,再加上庞大的其他市场可以自由兑换,稍微有一点风声,说汇率有点动,就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大量的资金云集在香港,实际上相差很大。去年我们运行民间卡可以到韩国、泰国刷卡,在这三个国家局部可兑换,这个措施已经走得非常的远。返过来说,因为这一段时间货币可兑换的实践以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的使用,使得汇率以后调整的震动大大的减轻了,只要风吹草动就动,再有点风吹草动就再动,折腾来折腾去,真是动的时候可能又没有那么大。回想一下,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和调整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的。

  [李扬]:

  第二,汇率市场化,当汇率有更为弹性的时候,当局应该有手段调控它,因为这时候不能用行政手段,因为汇率涉及到国际关系,不能你说了算,必须用市场化接受的手段。

  第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一个很好的财务基础,当然在这里面一定是利率是永远市场决定。要升华金融市场改革,建立有效的外汇市场,还会推出期货。人民银行在民间银行市场,远期利率一定要,否则无法防范风险,同样也是中国一个问题,远期利率应该有一些配套改革,像企业债支付等在市场当中形成,没有办法形成,在央行自己能够控制的民间银行市场推出远期利率。所有这些措施,事实上只是提供汇率弹性化的技术,有些是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完善技术改革。还有就是完善金融监管的框架,要具有熟练的干预市场能力。

  [李扬]:

  归纳一下,关于货币制度,两个目标,我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共识,不同点不多,主要是看条件,现在看制度条件不完全完备,技术条件逐渐完备;再有就是现在非常强的投机的气氛。可能的几种选择就是改变评价,一次性改变评价,然后继续盯住,扩大浮动幅度,伺机而动,改变盯住的目标,可能解决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果性不平衡问题,人民币同时对所有货币实行浮动,媒体不经意说的是改变评价,这是舍本逐末,中国实际上要改变的是机制,在这个情况下改变浮动和盯住,这样制度变革的含义更浓一些。

  [李扬]:

  第三汇报的是资产证券化。当局宣布以后有很多媒体问我,普通投资者能否买到等等,有很多问题,给我一个感觉,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程度很差。从开始动议到正式向国务院提出以及到国务院同意是七年,研究不止是七年。有多少人知道叫资产证券化?这是很悲观的。我在这里把基本的看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什么叫资产证券化,有两部分东西。它是很复杂的一个新的结构性融资,而且最后涉及到大量的制度。我看审批的文件,实际上是把它当做工具批的,实际最后是制度。第二点,资产证券和抵押贷款证券是在美国法律环境产生的,因此从本质来说,对于实行美国法律不相同的国家不太容易做,在研究的时候我们痛切感受到这样。

  [李扬]:

  因此在法律框架下,ABS和MBS,是在美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起来是无法做成的。所以要发展批评贷款政权,就必须有所规定和有所借用。我们看到韩国其他一些国家,也属于和大陆法系是一样的,为了发展ABS和MBS,法律制度都经过了很大修改,因为制度体系不同,想变的话很难,相关做修改的话涉及到好几十种法,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做的话,专门立一个法,涉及这个问题按这个法作。在去年报告里提供了两篇,一个是韩国的情况,一是针对韩国情况做的分析,今年依然是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一。

  [李扬]:

  我们觉得在规范和保护ABS专门立法没有出现之前,可以过渡性安排一些一些信托方式,但对于信托交易等这些问题还没有破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再过七年,如果大家都在的话,可能还是谈这个问题,对于改革和创新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采取过渡性做法,特别需要的是这些过渡性做法不应该构成规范性做法的障碍。

  推动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和意义,我罗列了一下,通知里也有,就不细说了。

  资产证券化的条件,非常严格,一是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这是完全可以做到,在抵押贷款,开行用的是高收入贷款,有些比较严格,但当它作为另外一种债券基础的时候,标准化的问题,信息揭示程度的问题,还不一样。不同的资产,信息揭示的程度不太一样。抵押贷款,我们研究的问题就知道了,现在不是要买吗,现在每一笔按揭的合约都不一样,合约也没有明确规定能不能被贷款方转移,于是要重新签约,重新签约就要有成本,其实很多事是非常细的,细就细到制度上了。

  [李扬]:

  第二是资产综合和债券的有限追索。比如是开行的代表,如果开行出了什么事,要清算这笔资金,困难度非常大。

  第三是真实出售。至少法律出售出去了,英美法可以做到真实出售,在大陆法系做不到。

  第四是破产隔离。第五是信用增级。第六是税收中性。

  关于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实行资产证券化,基本出发点还在于推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而且,由于存在法律的障碍,这种试点较难大规模展开。

  第二,需要制定适合资产证券化的专门法律法规,还要为这个不懈进行努力。

  第三,我们想强调的就是从别国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抵押贷款证券化,目的是建立一个制度,既然是制度,就包括产品,包括市场,包括机构,包括调控的一些机制。我说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只是推出了产品,比如说我们强烈支持由开行国家系统背景的机构单独成立专门运营证券化资产的二级市场,如果没有这个,仅仅是停留在推出一个产品来说的话,力度就特别大。

  [李扬]:

  第四,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法定准备金率管制的问题。

  这个问题去年比较明显,今后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会越来越从整体影响到货币政策,我们首先回顾全球的情况,全球资本率监管和法定准备金率管制是持抵消的。1988年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公诸于世,被大家接受,一些发达国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

  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法定准备金率的实施两者有一些关系,并不是时间的巧合,有两个制度,一个存款的制度和资本金制度在功能上有一些障碍,会约束资本金监管以及覆盖存款准备金的功能,里面有文章,就不细说了。

  [李扬]:

  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而且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中国也出现了替代,中国出现的是相反替代,体现在04年准备金制度上。当时央行的阐述就是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希望通过存款准备金的差别化来替代资本金的矫正功能,从而实现这种目的。我们说了世界各国用资本充足率来覆盖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它的货币政策功能。而中国用存款准备金来替代充足率,而且当时成立了民间存款条例。不管怎么说,应该承认而且应该肯定推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条例是中国的创举,充分体现中国当局利用国际经验过程当中的一些智慧和灵活性,但确实存在一些缺陷。

  [李扬]:

  第一是功能,我们搞了一些事情,功能不对就不要搞,这是一个效果问题;第二是既然国际趋势是它来覆盖它,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先用它来替代它,返过来替代,就要有一个约束的安排。什么情况下该取消了,然后过渡到资本充足率来管。即使找到一个新的原则,资本充足率征管可以及时矫正,而准备金制度必须统一,因为是宏观政策,而这是微观的,两者不一样。

  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到兴盛,然后到衰微的两个阶段,从法定准备金变为一个法律,然后中央银行建立以后,中央银行把它拿在自己手里,作为货币准备金的功能,但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实行谨慎有序的调控,实行加息,三个月一次,三个月一次,谨慎有序,所谓谨慎有序就是不希望冲击,而准备金冲击太大。欧央行也是这样,为了稳定流动性,而一些通货膨胀的一些国家就索性取消了这个。

  [李扬]:

  法定准备金制度衰落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货币政策操作的格局变化,基本方向就是从货币主义转向了格林斯潘主义,但总的是用负利率进行调节。我们知道法定准备金直接影响是供应,间接的影响是利率。

  第二是对货币政策的理念问题,过去货币政策强调出其不意,强调秘密的进行,一下子宣布之后爆炸性的结果,最后结果是货币幻觉。而现在经过理性预期革命之后,一张嘴就知道你说什么,而且效果是什么,都经过学习,都是博士、硕士,都知道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搞出其不意了,好好商量,我们有一篇文章讲到所谓恢复货币中性,什么意思呢?货币当然想我一说话,天崩地裂,惊天动地,但问题是做不到这样,所以要逐步的释放。这么大水平的调整,对整个金融影响不大,不断的说,而且要告诉你,有一个预期的话,就比较好办了。

  第三就是银行监管的发展。我们最近有几篇关于美国利率政策的评价。

  [李扬]:

  第四是银行监管的新发展,巴塞尔协议一开始比较谨慎,后来发现真实施的时候是货币政策效应,比如说准备8%,香港把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2%。银行资本监管有货币政策的功能,列举了五方面,就不多说了, 要求办银行的人自己掏钱,存款金准备制度,用居民的存款保护居民,现在我就不一样了,要用你的钱保护你。监管的力度非常不一样,过去是冒险,反对存款金准备制度,而这是你自己掏钱。第二是最大好处不只是一个利,还有风险,还有资产分类,分类不同的拨备,因此有非常强的宏观调控。这是一些研究,一些研究者对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显示,实施资本充足率有紧缩效果,大家预先要准备研究。

  [李扬]:

  初步结论有几个要点:一是当局已经知道了,吴晓灵年初就说过,要实现2.5亿的贷款,要增加二万五千亿的资本金,否则不合法。资本充足率监管是更强的一个东西。

  第二,从去年开始,银行在调整总的贷款规模,同时贷款的结构也有巨大的调整,这个调整不是货币政策引导,是资本充足率监管内部的东西,比如总量有比例,结构,因为不同贷款有不同风险权重,所有有不同的拨备,如果拨备高就不贷,转向拨备比较少的贷款,就产生结构性的调整,这些东西都是货币政策做不到的。所以我们结论就是资本充足率框架的引入已经逐步实施。大家知道07年完全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非常深刻的引起了监管和货币政策的矛盾以及他们协调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看到了,今后会越来越多,因此现在应当有很好的协调和框架,否则的话,今后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会有问题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不久我们还有中国金融法制报告的首发。

  [干海燕]:

  非常感谢李扬所长精彩的演讲。

  今天从周行长演讲开始,从宏观最后到报告。李扬所长精彩的解说以及到微观,同时又从高层领导到具体的研究人员的由浅入深的分析,对整个金融发展的报告有一个非常清晰概括的了解,同时李扬所长给我们做的报告是一个非常强的学习性研究报告,大家可能也有很多收获,现在我宣布这次《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出席。

  [中国网]:

  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周小川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