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能否软着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11:26 解放日报 | ||||||||
火爆的旅游消费使各种承载快到临界点 刚刚在东方明珠开幕的“绚丽多彩的埃菲尔塔———吕皮奈摄影展”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和游客。 又一个红红火火的“五一”长假过去了。记者昨天做了一项随机的微型调查,80%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在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完全实施的情况下,贸然取消黄金周休假制度不合适,最好采取“软着陆”办法。 花钱赚钱都受罪 跟随一家旅行社在海南游玩5天之后,曹先生一家也回到了上海。谈起出行感受,曹先生说:“一是身体累,全程像行军打仗,吃饭、游玩到处排队;二是眼睛累,走到哪儿人都特别多,不知道是看风景,还是看人,连个照相的机会都没有;三是心累,因为人多,除了处处得留意别丢东西外,还得留意一哄而上的摊贩死缠硬磨。”让他感觉最不划算的是,平时上海到海南的五日双飞游只要1000多元,但是黄金周期间几乎比平时贵了一倍。 出乎人们意料,黄金周中生意盈门的旅行社竟然慨叹“赚钱也受罪”。由于集中旅游,景点景区的接待能力无法保证,各种麻烦接踵而来,游客索赔、媒体曝光、危机公关,节前已经装在兜里的钱没准还得再掏出来。据了解,国内旅游界从去年开始呼吁取消黄金周。 集中旅游透支消费 来自上海市假日办的统计,上海7天共接待观光游客38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81亿元,37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共实现零售额26.15亿元。有关资料显示,从2000年起,三个黄金周中产生的国内旅游收入一般都占到当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 但有专家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一年的消费总需求相对固定,并不会因为放长假就疯狂消费。事实上,在火热的假日之后,必然是一个相对冷清的时期———黄金周假日经济只是一种消费能力的提前透支。 黄金周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人为制造了集中消费的旅游模式,使交通运输,旅游设施,风景区、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都处于危险的临界状态,超负荷运转带来的是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边际效益递减。5月3日一天中,北京有10处景点接待超负荷,其中故宫接待8.49万人次,超负荷接待两倍多。记者5月2日和7日两次途经沪杭高速,两次都遭遇车祸引致的一小时以上的堵车。 黄金周“变脸”猜想 民间关于黄金周“变脸”有几个猜想。 猜想之一:增加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节为国家法定的假日,在该假日的那一周的星期一放假一天。这样每年的4个传统节日就能成为4个三天的长周末假期。或者可以像我国香港和台湾一样,就将这些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如遇周末顺延。 猜想之二:黄金周休假制度可以进行分时段休假。比如将全国分为A、B、C三个休假区,以“五一”长假为例,A区从4月24日开始休假7天,B区从5月1日开始休假7天,C区从5月8日开始休假7天。这样一来,从全国来说,一周的假期就分散成了三周。 猜想之三:改革“双休日”制度,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加起来就够每月实行一个四五天的“小黄金周”,以此取代“五一”、“十一”黄金周。 专家认为,改良黄金周只是过渡,只有当“黄金周”这个说法从大众语汇中消失时,中国的假日经济才真正成熟了。 本报记者 陶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