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23:57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

  -卢中原 执笔

  一、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为主线,坚持实施四大战略

  1.坚持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源型要素十分充裕(市场规模大、劳动力丰富和居民储蓄水平高),因而,坚持以内需为主导、充分有效利用内部发展要素,必然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这种战略有利于我们的开放型经济扩大回旋余地。应当努力提高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改变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扩大进口满足内需,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在保持合理的投资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分工格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扩大国内就业,同时力争使有条件的制造业进入国际分工高端。

  2.大力推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应当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特别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进一步解决科技研究与经济建设“两张皮”问题。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密切关注世界科技进步趋势,努力占领战略性高技术的制高点,促进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3.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战略。继续高扬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协调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完善土地、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综合运用国土规划、市场准入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制约。特别应当注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弥补市场缺陷,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4.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重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紧紧抓住中西部、农村地区、低素质人口和贫困人口等突出薄弱环节,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严重缺位的领域,加强和改善人口、扶贫、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公平配置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资源,在贯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形成合力。努力使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对“十一五”期间主要政策取向的建议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市场准入和税收等手段的扶优限劣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引导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适度、合理开发资源,及早谋划接续性产业的发展。尽快改进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和各行业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下功夫。

  2.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稳步发展境外投资,增强开拓国际市场和运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充分运用国际惯例,促进国内企业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风险应对机制,使我国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有较大提高。

  3.增强区域政策的整合能力和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科学的国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规范的转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工具,引导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重视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公共资源倾斜,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4.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理清城市化发展思路,走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布局紧凑的新型城市化路子,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注重促进产业聚集和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规模结构。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农村内部应当着力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变革趋势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

  5.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流动方面的社会政策。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大体同步。加强维护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者权益,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收入分配政策取向应当是继续打破平均主义,完善按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激励机制,同时努力将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维护社会公正。积极而又有序地促进社会流动,目前重点在于逐步实现教育和城乡流动的机会均等。

  6.关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建议:(1)遵循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关键是着力健全经济运行机制,主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促使投资和消费按内在发展趋势协调变动,而不是把投资率和消费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目标。(2)把调整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政府所承担的一般经济建设职能要进一步向公共服务职能转换,并主要由政府最终消费来体现。(3)提高最终消费率,重点在于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而政府最终消费率应当保持稳定。(4)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企业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资本的利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