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英才》2005 > 正文
 

英才杂志:GDP高增长为何资本市场大跳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20:11 《英才》

  尽管中国在去年实现了9.5%的GDP增长率,但是去年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却为负15%。

  编译 弥尔沙

  最近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两项研究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两者得出的结论,都
与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

  首先是麦肯锡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说,全球金融资产在膨胀。目前已经增长至118万亿美元,并且很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200万亿美元。而且,全球金融资产已增长至全球GDP总量的三倍。

  因此,有人认为: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的增强,再加上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趋向,将会减弱资本市场的波动性。

  但是,麦肯锡却说,全球金融资产增长最快的部分却是负债。银行不再是储户和投资者之间的基本中介,更多的金融资产是由债券和股票构成的。

  从不可流通的银行存款,变成向可流通债务和权益的贷款,这将成为市场波动性和资本流动性增强的主要驱动力。如今跨越国界的资本流动,相当于全球权益资本流动的80%,而在1989年,这个比例只有18%。

  麦肯锡在研究中还发现,金融资本的发达程度与特定经济体或金融体制的增长速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研究还指明,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金融市场之一。

  上述两个结论,与另外一份研究报告不谋而合。后者由伦敦商学院主持进行,主题是全球资本收益年度调查。

  尽管中国在去年实现了9.5%的GDP增长率,但是去年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却为负值,为负15%;权益资本收益率也是负值,为负21%。

  这跟人们想象中的情形有很大差别。不少人以为,市场的变化,总会跟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入保持同一个方向。他们觉得,资本的长期回报将会与经济的总体增长成正比,GDP的快速增长,将会直接带来股息和股东收益的迅速增加。

  然而,伦敦商学院对经济增长和投资收益率的分析,再度证明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业绩表现之间,并没有直接、强烈的相关性。在分析报告中,伦敦商学院用长期以来的数据,劝告投资者不要轻易被新兴市场的经济前景所吸引。

  该报告说,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股息率与股息增长率,大概与该国的股票市场总体收益保持一致。

  但是,从其研究的全部17个国家(分析基于105年的数据)来看,长期股息增长率要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而且,较高的经济增长与较高的实际股息增长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如果非要说有,那也是一种负相关。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长率较低的经济体,反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股票市场业绩表现;反之,经济增长率较高的经济体,股票市场业绩表现反而较差。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

  如果一国经济迅速增长,那么这种增长可能已经渗透到了价格中。在迅速增长的经济体,尤其是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新兴经济体,大多数增长都被转移到了新公司或者私营公司中去,从而减弱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性和股息分配能力。同时,股息增长也会被雇员、消费者和资本所有者共同分配。

  在报告的结论中,伦敦商学院指出,投资到那些高价值而非高增长率的市场,将会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换言之,投资那些GDP增长率较低但价值高的资本市场,会产生较高的回报。

  伦敦商学院在报告中强调说,发达金融市场的收益与经济体的增长正相关。这恰好被证明。麦肯锡报告指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资产国家,其金融资产为4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7%。全球有80%的金融资产掌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手里,资产交易大部分是以美元进行。由于这种联系,金融风波很容易波及到全球。相反,新兴的资本市场就没有类似的正相关。

  全球资本收益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了支持。该研究显示,在过去105年里,澳大利亚和瑞典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全球最高的实际回报率。这两个国家平均每年的实际回报率为7.6%,而全球平均回报率为5.7%。

  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因为澳大利亚在过去105年里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也在全球最低之列;而且,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实际利率更低、但却更稳定。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