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巨头双雄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17:35 《商界》杂志 | ||||||||
商机本无所谓有无。事实证明,一些伟大的结果,起因往往是偶然。国内的速冻食品行业,在偶然中得以开端,在必然中结下了果实。 15年前,一个外表朴实、行事稳重的郑州外科医生,担忧两个长大成人的孩子没有结婚的新房,随后做起了南方家乡的汤圆,并放到冰柜,推着四轮车沿街叫卖。哪知其后生意红火,跟随者众,一不小心“诞生”出了产值几十亿元的中国速冻食品行业,至今方兴未艾
十几年过后,速冻食品行业已经成为了郑州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当年的外科医生也成了行业的开山鼻祖,并被写进历史成为众人景仰的对象;速冻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一冒便达到了500家,整个行业空前繁荣。 不过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老一少的参与和争夺上。老者陈泽民继续领跑,在开创了行业之后,将三全食品做到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高度,持续10年长盛不衰;少者李伟,年轻气盛果敢轻狂,5年时间,将思念食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速冻企业做到了行业老二的位置,扬言“3年之内拿下三全”…… 这是一场新旧秩序交替的决战,这是一个挑战者与守擂者各展身手的见招拆招。 中国速冻食品行业,说到底,就是这一老一少的舞台。 外科医生的偶然发现 近50岁那年,外科医生陈泽民担忧“买不起儿子结婚的新房”,于是借了1.5万元,在郑州一个小巷子里开了家三全冷饮部。 陈泽民行事沉稳,善于钻研,最拿手的就是“发明”,一度连洗衣机、自动万能机床、电子管收音机、X光透视机等高精设备都“发明”过,至于冷饮部,则大多经销自己做的冰淇淋。 1990年冬季,陈泽民出差到哈尔滨,意外看到当地人将包好的饺子放到户外冻着,随吃随取,并且经久不坏。偶然的发现给有着“天才发明头脑”的陈泽民诸多启发,他觉得如果将自己最擅长做的南方汤圆冻起来卖给北方人,必定大有市场。半年之后,“口感细腻、比较稀奇的冻汤圆”已经在郑州卖得比家电还要红火。 原本无心插柳,谁知“前途无量”,陈泽民觉得其间蕴涵着巨大的商机,随后为产品做了一个漂亮的包装。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央视热播,待到全国的观众都在嘻嘻哈哈地谈论着剧情时,陈泽民此时“悄无声息”地注册了“凌汤圆”商标。正是有了这个不愁吆喝的“品牌效应”,三全速冻食品到了各地之后,买新鲜的、买轰动的、看稀奇的全都前来照顾,所过之处,一路顺风顺水,兵不血刃。 速冻汤圆的问世无疑迎合了市场需求。速冻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领域,改变了汤圆只在元宵节才能吃到的习惯,把一个季节性的产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同样在还比较缺乏品牌的年代,三全巧妙地借势“凌汤圆”的东风,做了一个成功的策划。而在当时的市场上,没有对手,没有对比,几乎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天下。 1991年,三全速冻食品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接下来的几年产值年年翻番。那是一个说有多火就有多火的年代,往往是陈泽民雇上一帮人,北上西进,沿途拉着锅碗瓢盆、燃气灶、冰箱,走一路,煮一路,卖一路。前脚尚未落地,后脚的经销商们便开着卡车涌到三全食品厂要货来了。在济南,三全汤圆还引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抢购热潮,甚至有老太太被挤掉了牙齿,最后有关部门不得不出动了10多名警察方才镇住了场子。在太原,有一家叫了千年的“老鼠窖”汤圆名头甚响,而三全的“凌汤圆”碾过之后,“老鼠”从此再不吱声。 陈泽民无疑是最惬意的,占尽了行业的天时地利以及独享了无尽春光。 尽管透过第三只眼来看速冻行业,几乎没什么“过人之处”:劳动密集,产品大都依赖手工制作;行业机械化程度低,准入门槛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产品本身的良好口感及产品线的丰富完善上;立足行业的根本靠的是规模优势而不是所谓的核心技术。 往往在生产车间内,上千人的队伍摆开架势,一字排开包汤圆或饺子,场面恢弘壮观。每包一个汤圆或饺子,员工的报酬是2分钱…… 不过陈泽民最先“发现”,三全自然也在“头啖汤”的优势下成长得异常迅猛。1995年,陈泽民请来“戴着遮阳帽的广告大腕”叶茂中实施了品牌策划。随后,“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频频亮相。1998年,三全食品厂改为股份公司,这年企业产值轻松“滚”破了亿元。而在市场上,依旧是供不应求,依旧是饥渴难耐,到处都是抢购的人群以及抱怨的经销商…… 出奇制胜的跟随者 先行者开着战车披荆斩棘,后继者只需看着前车的尾灯哼着小曲即可轻松上路。 陈泽民的三全火了,1997年郑州市内一夜之间冒出了36家速冻企业。不过,同城这些“只想混口饭吃”的速冻企业相比三全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最多的产值也不及三全的1/10。 对于一个产品不愁卖,生产怎么都跟不上的企业而言,三全自是春风得意。很快,各地的经销商发现,三全变得有些“傲气”,经销商现款现货,并且产品还要排队等计划,既便从计划到产品还需要排长长的队。 1997年下半年,一个“说话老让人跟不上节奏”的年轻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在三全食品厂周围转来转去。年轻人留意过往拉货的车辆,有时主动上前给司机端茶送水。慢慢地,年轻人甚至和陈泽民的大儿子陈南称兄道弟交上了朋友。 年轻人便是李伟,而后思念集团的创始人。学新闻出身的李伟早年的愿望是做一名“踌躇满志”的记者,不过最终却做了一名政府公务员。而后下海,代理过服装和“和路雪”冰淇淋,结果是“有得有失”。 在全城盛行“速冻之风”时,李伟也借来200万元在三全同一条街的斜对面建起了厂房。当年正值香港回归,学文出身的李伟给自己的速冻汤圆命名为“思念”。一则迎合血浓于水的回归气氛,二来汤圆也有着一种团团圆圆的寓意。 其时的三全食品自己都卖不过来,哪里顾得上“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的思念。呆在巨人身边的李伟觉得有机可乘,开始“踌躇满志”地谋划自己的蓝图。 静下心来,李伟认真分析了怎样才能“成名”的套路。消费者购买速冻食品,一则看重口感,真正好吃;二来注重健康和放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强势的品牌。同城巨头三全两样均处上风,但惟一的缺陷就是产品线还不够丰富。事实上消费者总是有着新口味、新胃口,以及对新生食品品尝的强烈冲动。心之所想,李伟便决定在“新”字上做足文章,专攻三全不备。 1998年5月,《大河报》上出现了一版“寻人启事”:谁是最会做汤圆的人,我们给他50万元!广告登出后,打电话的,登门拜访的,毛遂自荐的人围了思念3天3夜。广告之后,包括郑荣速冻食品厂厂长李晋州等一大批业内精英空降思念,企业名声也不胫而走。 思念随后进行了一场汤圆的“瘦身运动”,将汤圆由大变小,一改三全汤圆35克重的形象,改为专做仅重10克的“珍珠系列”小汤圆。小汤圆无疑是在大汤圆一统天下的市场里撕开了一个缺口,首战下来,思念大获全胜,当年生产小汤圆4000余吨,产值数千万元。 刚赚了点钱的李伟随后一掷千金,请来“歌坛一姐”毛阿敏做起了广告。毛阿敏唱过一首《思念》的歌,靠着名人效应,思念汤圆很快也跻身名牌产品之列,将自己同那些大路货产品彻底划清界限。 1999年,思念在产品线上再做文章,将汤圆继续变小,推出仅重3.5克的小小珍珠系列汤圆。3.5克重的汤圆是个什么概念,体积比碗豆还小,此举在市场中同样掀起了抢购狂潮。随后,思念又买下河南当地有名的灌汤水饺秘方,推出了速冻水饺,同样一炮走红。 三板斧之后,先前混迹于几十家速冻食品企业之中勉强度日的思念公司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行业的老二。2001年,思念的销售额达到了2亿多元,占地400亩的工业园也破土动工。开业当日,“行业协会会长”陈泽民应邀前去祝贺,看着30出头的李伟夹在人群中春风得意的样子,陈泽民不禁连连感慨,真是后生可畏。 亦真亦幻亦兄弟 陈泽民感到了压力。先前面对一群游兵散勇式的小打小闹,自己未曾放在眼里,但一夜之间街对面却冒出个强劲的对手来,怎么对自己都是个“刺激”。担忧归担忧,作为行业老大兼会长的陈泽民倒也有几分高兴,先前靠自己一个人“卖力吆喝”,整个行业不温不火。自从思念横空而出之后,行业像是被注入了兴奋剂,到处都是一派热气腾腾…… 思念当上了行业老二后,李伟立马喊出了“3年之内赶超三全”的口号。在他看来,行事稳健的陈泽民“开着拖拉机在跑,只不过早跑了几百公里,而自己现在是开着奔驰车狂追”。李伟甚至在思念公司院内贴上了“食泽民生”的标语,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意是指民生都依赖食品的供给来养活,但旁人看却多了另一层理解,思念要吞掉(陈)泽民来求得生存…… 2001年,思念推出“秀才”系列速冻水饺。照李伟看来,同样采用“江湖秘方”的水饺肯定会在业内再度呼风唤雨。为成大业,李伟带上一帮得力干将,到处吆喝叫卖,吹风鼓雨,仿佛“赶超三全之举大局已定”。 李伟的“咄咄逼人”让陈泽民有了些“反省”。先前求稳的“小米加步枪”模式的确稍嫌缓慢,而自己一味“滚雪球式”的求稳发展,落了个让“后起之秀”反过来教训自己的地步。革命者最大的进步就是丢掉幻想,随后,陈泽民也见招拆招,以李伟“大胆”、“创新”之力还治其身。 2002年7月,三全再次请来策划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了CI系统,让企业形象重新光鲜示人;与此同时,为在产品线的丰富和“新”字上不居人后,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内功练稳,三全食品对产品线进行了细分,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在速冻水饺中,则重拳推出“状元”系列。“状元”对“秀才”,光看文字,就能分出高下。甚至在思念引以为傲的小汤圆产品上,三全也一连摆开7个品类。此时三全的营销人员急着报先前的一箭之仇,出征会上都贴上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标语…… 思念毕竟是行业新贵,靠着出道之时的耳目一“新”站稳脚跟。但这种“跳跃”与“突进”总不能在所有时间内都能持续,更何况刚“入伍”不久的思念在渠道、运作机制上与“老江湖”三全还有一定的距离。三全一发力,思念便有些招架不住。而后,李伟托人给刚满60岁的陈泽民捎来话,祝老爷子身体健康,事件得以平息。 一场酣畅的胜利让陈泽民稳住了阵脚,更是收获了意料之“惊喜”。自己的产品线在“运动战”中得以丰富,强健了筋骨,这比先前一个人孤独求败大有不同。最大的发现是,李伟识大体,这比那些放不下面子、非要争个死活的对手要实在得多。像李伟这样的对手,更多地可以成为朋友,这样的对手应该吸收进“革命的阵营”一起做大产业…… 心之所想,陈泽民向李伟发出了邀请,“先前彼此之间的过节,都是商业中的正常现象,大家都不必计较了”。其后三全有什么重大决策时,陈泽民甚至还邀请相隔不远的李伟来“旁听”,并言称自己只想做大行业,不想与人结怨,“三全的大门永远对思念和李伟没有秘密”。 如此动之以情,神仙也会动容,何况是“文人”出身的李伟。 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老一少由对手打成了朋友,此后其乐融融、推杯换盏。而在市场上两家企业也是兄弟齐心,随后在2001年10月联手发动了一场漂亮的“上海十月革命”。 多年来上海市场由台湾龙凤、海霸王把守,三全一度进攻,但终因势单力薄败下阵来。一度有人讥笑陈泽民“做外科医生还可以,进了上海城还没有办到行医执照”。 针对龙凤、海霸王的大包装,三全、思念一改品牌产品的传统套路,祭起了散装食品。三全的销售人员散发着散装好处的传单,思念的销售人员在后脚补充“价格便宜,量也足”。两个同样来自河南的名牌产品放在一起卖,并同时采取了降价的策略。此招极具杀伤力,龙凤、海霸王一时举棋不定,跟在人家后面降价岂不自降身价;再则,降价也降了利润,不赚钱的生意自己“远道而来”又有何意义。半年后,“想通了”的龙凤、海霸王又是降价,又是推出散装,但无奈为时已晚,阵地失守。 相与谋 道不同 合作最终双赢,英雄惺惺相惜,陈泽民觉得李伟很够意思。一则依靠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打败龙凤、海霸王;二来有个不错的对手可以促进自己随时有紧迫感。 其后三全与思念的竞争“更多的是形势上的需要,而无实战的真刀真枪”。 2001年,三全推出了三全凌棕子。三全宣称在浙江武义县采购了大批的竹叶包粽子,意在散发“天然原香”。一个月不到,思念也推出了一种“竹叶包装的棕子”。推广上,思念甚至在商场、超市里面树起了真正的竹子,一时交映生辉。对于先前“3年之内赶上三全”的口号,思念内部也刻意地压低了声调,并抹掉了“食泽民生”的标语。 2003年,三全推出了三全早点早餐食品,随后思念也推出了早八点系列早餐食品。“不注意看完全是一家的产品,价格都一模一样。” “河南军团”微妙的竞合关系使国内速冻食品行业得以健康地发展,并保持着少有的默契。同行10年,两家公司从来未爆发过价格战、口水战等恶性事件。2005年,三全食品因不堪高额进场费愤然从北京某大型超市撤出。这本应是思念抢占市场的绝佳时机,哪知过了两天,思念也从该超市断然撤货。对方的人从北京赶到郑州“做工作”,结果在三全吃了闭门羹。北京来客试图改道前往思念,有人好言相劝:“不用去了,去了也没有用”,结果思念连门都未让其进去…… 毕竟是行业的开山鼻祖,陈泽民一度想开设个“三全学院”之类的学校,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大行业,陈泽民甚至觉得开创了速冻行业是“上帝对自己最大的恩赐,一辈子做好这件事也就心满意足”。 做事者因事而动。 近些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加上卖场、超市高额的进场费用等因素,行业利润年年走低。自觉大局已定,在速冻行业“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思念走上了另一条多元化的道路。2003年,思念圈下了黄河景区5000亩地,宣称斥资14亿元打造一个高档社区,正式进军房地产。 对李伟“心存二心”的做法,陈泽民当着李伟的面说“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房地产风险很大”,不过李伟并未采纳。然而思念房地产项目诸多不顺,直到2005年,楼盘依旧还是一块空地,而速冻食品也被三全远远地拉在了后面。2004年思念食品销售额7亿元,同期的三全达到了14亿元。结果有种令陈泽民说不出的滋味:“以前担心思念的追赶,现在大家不在一个档次上对话,自己心理压力小了点,但少了一个参照的对手,对自己也未必就是好事。” 不过两家在重大决策上总能保持一致。2004年5月,一家境外快餐公司找到了三全,想在中式快餐“未成气候”的大陆市场有所作为。事情最终因为一些细节未能谈妥,该公司转而找到了思念,思念当即“接招”。不过结果是两家公司都先后进军快餐业,并且像是商量好的“划江而治”。2004年底,思念的“一江两岸”快餐店在上海开业,尔后不久又在南京、武汉连开两家店。上海店开业当日,陈泽民前去捧场。李伟也懂得投挑抱李,2005年2月,三全的“有知有味”快餐店在郑州开业,李伟也赶回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 两个速冻巨头的双雄际会,由此还将精彩而颇有意味地持续上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