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鞍山市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地区经济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已经成为鞍山全市人民的共识和各个领域的奋斗目标。
到2005年底,鞍山市将基本完成地方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改制退出目标。通过结构调
整、国企改制、招商引资等措施,使鞍山经济逐步形成以鞍钢为代表的国有经济和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相伴而生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目前,鞍山市已有525户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改制面达83.5%。这标志着鞍山市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去年底,鞍山全市尚待改制的国有企业104户。这些企业中的87户为工商类企业,今年将全面改制,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17户为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企业,今年将推进其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
在强力推进国企改革的进程中,鞍山的国企经历了三次跨越。第一次跨越是1996年至1998年,通过大力推进劣势企业破产工作,初步建立劣势企业退出通道。第二次跨越是1998年至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有中小企业以产权转让为改制主要形式。第三次跨越从2001年开始,鞍山市初步建立国有资产三级管理体系,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8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企改革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264户企业完成改制。
国企改革冲出重围,资本是其必需的武器。鞍山市形成了参与国企改革的“水、陆、空”立体军团。在这个军团中,外资、民企以及外省市资本都成为立体军团中的生力军。通过广纳外来资本,促其直接参与国企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到目前,境外企业与国企合作10户。台湾中橡公司出资2500万元收购化工二厂,先后注资4000万元,实现炭黑湿法造粒的技术改造。通过“靓女先嫁”的富商策略,外资与国企实现了有效融合,一批如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与玻璃厂合作生产PVC外墙挂板等项目相继落户鞍山,激活了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使老牌国企再现生机。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鞍山国有企业张开臂膀,攀高结强。目前,域外企业并购国企35户。2000年我国最大的两家啤酒集团———华润集团、青啤集团相继着陆鞍山,并购后两家集团分别投入技术改造资金。今年初,上海宇威公司全额收购太阳锻造公司1365万元股权,计划分三年投资1.2亿元对企业进行环保和技术改造,使企业真正做强做大。通过主动攀亲的亲商策略,促进了一大批域外企业竞相投资鞍山国有企业。
民营资本参与改革是国企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助鞍山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鞍山民营企业主要在菱镁资源开发、钢铁延伸加工、西柳纺织品贩运等四大领域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并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依靠国企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必然趋势。鞍山市努力为民营资本介入国企改造打开运作空间。目前,本市民营企业并购国企235户。1998年9月,天龙集团出资购买白酒厂破产财产,2000年投入8000万元组建了龙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衡业集团出资1100万元收购汽车改装厂破产财产,计划投资1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集汽车用钢、汽车配件及专用车辆生产基地。2004年6月,天津新的纺织品公司租赁印染厂破产财产,今后将投资4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市场开发。2004年初,福安集团出资1230万元收购通风除尘设备厂破产财产,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6万吨精密合金铸造产品基地。
在这场有进有退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现存的生产要素被有效激活,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民营企业携机制、资本等优势并购国企,在从业人员、机制、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有机整合,把自己的市场经济基因注入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而民营企业在顺利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成功地实现“角色”的转变。
鞍山“双赢”的例子还有很多。鞍山轴承厂与鞍山无油空压机厂的结合,使无油空压机这个国企老品牌在民企的打磨中再度熠熠生辉。鞍山华冶公司并购继电器厂,使这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改变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重新站起来的继电器厂回马一枪,又在国内同行业的前排亮相。
鞍山国有企业经历了改革的洗礼与阵痛后,开始焕发出了新的勃勃生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融入时代的大背景,国企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