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数据对比解析经济 加息大幕还没有正式拉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 03:48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首季宏观数据后的一周时间里,关于加息的讨论再次找到了新的平台和数据。如果浏览媒体上出现的诸多标题,最有效率的汇总整理方法似乎就是将他们分列两派,并分别冠以Pros&Cons(支持和反对)的标签。另一个不太明显但也有些附和的分列则是,通货膨胀抑或通货紧缩的非此即彼“简单二分法”。 显然,标签和分类简便易行,人们容易找到队列,同时便于创造争论。然而,问题在
纠缠在一起,甚至指示着相左方向,因而需要综合考量的数据解析至少可以包括这样三组。 首先,CPI数据的同比和环比。我们一般对同比数据比较敏感,这是因为国家和各级统计部门将同比数据作为主要披露数据,也是由于同比数据有利于人们从一年的比较中获得更可靠的趋势感觉。不过,精确的分析显然应考虑到环比数据。例如,在2.8%的首季CPI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些环比数据:3月份CPI比2月份下降0.9%;2月份CPI环比上涨1.8%,而1月份CPI则比去年12月上升0.6%。对此的第一直觉可能是,3月份数据显示经济正在降温,然而,考虑到2月份的春节因素,这个下降并不能立刻等同于乐观情调;另一个“小陷阱”则是,环比CPI数据有周期特点,一般来说,春节前上升,春节后下跌(3月到6月间),因此,在季节趋势内的波动还不能自动“翻译”为热抑或冷的简单判断。此外,对于今年同比数据冷热的判断也要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过高的因素。总之,2.8%还不是一个能令人鼓掌相庆的数据。 第二,CPI、PPI和GDP平减指数(计算GDP时用于平衡通货膨胀的指数)。CPI的数据至少还能看起来让人欣慰,但PPI和GDP平减指数却不那么让人放心。第一季度PPI同比上升5.6%,增速高于去年一季度的3.7%。1~3月份PPI同比数据分别是5.8%、5.4%和5.6%。由于中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学者针对PPI对CPI的传导机制表示疑问,这个疑问无疑有一定道理,不过认为传导通道完全不存在恐怕就过于偏颇了。覆盖更多的价格范围这个重任显然要落到GDP平减指数身上,该指数覆盖了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测算,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5.6%,高于去年同期的4.1%。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和环比数据。从同比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与2004年全年27.6%的增幅相比,似乎投资正在降温。这时还需要看看环比数据,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高于前4个月的增幅,同时比去年12月(21.2%)也高4.8个百分点。此外,第一季度同比增速的基数是去年的43%,这也提醒我们,对投资规模动向的关注还不能结束。 数据解析的大致结论是:经济过热的风险依旧存在。但这是否能直接转化为加息的即刻主题动机呢?恐怕还不能。金融运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趋缓、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少增、货币市场利率较低,虽然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依旧需要考虑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因素,但总体并不支持立刻加息。此外,能源价格的变化情况也不一致,在上游物价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同时,粮食价格已明显回落,钢、煤炭等则被认为至晚在今年下半年将出现价格回落。 不过,非“即刻主题动机”的判定也不能直接翻译为,加息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变奏。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们依旧主张,通过利率等市场化工具而非行政手段来平抑经济过热。加息的宏观大幕还没有离开舞台,是否以及何时拉开,则将取决于未来三个月的宏观经济走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