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博弈商业银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02:04 第一财经日报 | ||||||||
特约评论员 吴敏 真相大白。 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公开市场却大幅减少货币回笼;市场资金异常充裕,超额准备金利率却逆势下调:近期一直让市场人士捉摸不透的货币政策,终于在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
9.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一季度增长幅度,这个被很多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师所忽略的数字,却让此前模糊不清的央行货币政策就此豁然开朗:央行的目标在于逼迫商业银行贷款,而不是目前某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大行鼓吹的“中国将再度挥起升息大棒”以抑制商业银行贷款——这种声音恰恰反映了对中国金融国情的无知。 根据M1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定义,M1等于流通中的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机关团体存款的总和,其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的活期存款,而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则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增长。 M1偏离M2逾4个百分点,这在近年来十分罕见。根据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经验,如果M1大幅下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大幅下滑,6个月后就会影响工业生产,并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而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其主要目的显然就是未雨绸缪,提前打量。 在一年贷款投放的“黄金季节”,目前M1的增幅显然令央行不满: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5万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 事实上,目前已有迹象表明大量的企业出现贷款难现象,如果M1在以后的几个月继续维持目前的增幅,那么6个月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后,中国的经济或许可以告别通货膨胀,但是也可能重新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 更为重要的是,央行今年全年的货币政策也许会再打“白条”,根据央行年初公布的2005年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而目前M1和贷款数量的增长,显然让央行眉头紧锁。 值得庆贺的是,虽然目前公布的经济数据基本都渐趋佳境,但是M1的大幅回落,已使央行有所警觉而提前行动,其近期的货币政策一直故意在维持市场充裕的流动性,希望将商业银行的资金逼出货币市场,增加短期贷款。 不过,对央行来说,下一步也非常棘手:一方面要防止此前已经回落的投资反弹,从而需要抑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另一方面,央行为防止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的通货紧缩,又要让商业银行增加短期资金贷款,即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博弈不可避免。对央行来说,其主要功能是总量调控,不能过分干涉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是从风险还是收益,中长期贷款是他们的最爱。 这从一季度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数据也可以看出。3月末,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746亿元,但是,作为企业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只增加2046亿元,而代表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却增加了2447亿元。 在目前央行放松银根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我行我素,甚至出现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那么中国的投资将又可能再度反弹,这对通胀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如果央行为抑制投资,再度紧缩银根,那么大量的企业将做无米之炊,失业增加、经济滑坡、成本推动的通胀和需求抑制的通缩将会如影随形。 投资反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温床。目前,代表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的银行间市场7天期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已经创历史新低,上周五达1.2244%。更为重要的是,后期资金更是纷至沓来,作为目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外汇占款一季度仍是居高不下,仅一季度外汇储备就增加了492亿美元,同比多增126亿美元。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如果要加强和巩固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成果,宏观调控职能部门和微观主体一定要同舟共济,央行、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也要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单凭央行一己之力,唯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