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中国汇率改革时机渐成熟 业内分析5月下旬启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7:49 中国经济周刊

  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许多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将在5月下旬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变革之旅,人民币汇率将放弃盯住美元的方式,改为盯住8种外币一揽子货币方式。外汇交易将采取资格认定制度下的做市商制度,中国央行将逐步退出日常外汇交易。

  ★文/陈支农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2月份银行间外汇交易同比增长七成,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与去年热议人民币升值压力相比,今年“两会”上,关于汇率问题的交锋缓和了许多。

  人民币升值压力有缓和

  汇率要考虑到国际因素。一提人民币升值,国外热钱就可能进入,2004年外汇储备高增长就与热钱有很大关系。汇率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外交和政治问题。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这不单是贸易伙伴的要求和压力,也是我们自身改革的需要。但汇率改革应稳步进行,避免经济大的波动,比如先扩大波动范围,然后扩大挂钩货币品种。来自外汇管理局的统计,今年1月结汇额已比去年12月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所减弱。去年下半年,银行的结汇额不断攀升,就是因为人们纷纷把手里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从近期一些国际大行的报告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似乎有所减弱。在前不久举行的G7峰会上,西方财长们仍然鼓动中国重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但与去年相比,态度缓和了很多,尤其是日本和美国。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鼓励企业走出去、允许把更多外汇带出去等“严进宽出”的措施。

  汇率博弈无法回避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机制下产生了居民、非居民和政府之间对人民币汇率的博弈,居民和非居民凭借先动优势,根据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调整货币资产的币种结构和投资行为,以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政府虽然处于后动劣势,但依靠其既是参与者又是博弈规则制定者的双重身份,也可以获得博弈优势,实现最优经济目标。

  人民币汇率博弈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博弈有丰富的制度资源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博弈不是一个固定规则约束下的静态博弈,而是一个政府制定并改变博弈规则的动态博弈。从静态看是资本利得的零和博弈,但从动态和长远看,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067亿美元。在新增外汇储备中,“游资”估计超过950亿美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正在考验货币当局的调控能力。为了缓解外汇占款过多的局面,中央银行不断发行票据回笼资金。尽管如此,去年全年还是净投放基础货币9408亿元。这无疑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央行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利率成本。

  面对资金流入远大于流出的现状,继去年一系列“严进宽出”政策之后,外管局不久前宣布将在2005年逐步放宽部分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兑换限制。对于今年工作的重点:总体上是疏堵并举,使国际收支的管制减少,方便企业投资,方便居民个人旅游、留学、文化交流等。

  汇率改革“水落石出”

  去年10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路透集团签订协议,由路透集团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其会员银行提供与国际外汇市场相通的外汇交易系统。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在其上海中心构建路透集团的自动外汇交易系统。另外,协议还规定,同年的12月底完成系统开发,2005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这一协议中表达的时间与人民币汇率改革也许有关。

  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9日表示,央行目前正考虑人民币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也发表声明称,从今年5月份开始,外汇市场参与者将可进行8种外币间的汇率交易。因此,人民币汇率将有可能放弃盯住美元的方式,改为盯住8种外币一揽子货币方式。

  由于外汇市场将采取做市商制度,以往央行在外汇市场中的地位将发生渐变。在外汇结汇体制改革和变化后,央行将从外汇市场一线角色逐步退出。这样可以减轻央行在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背景下带来的人民币的占款持续增高的压力。

  外汇市场在实行做市商制度的情况下,做市商日常交易必须存在一定适度的的套利空间,因此人民币有管理下的浮动区间将不可避免在现有基础上扩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分行金融政策研究室)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汇率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