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信心调查:增长可望持续期待适时加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2:24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5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宏观调控仍有必要,但应以经济性手段为主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2005年一季度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涨势平稳,但同时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仍较明显,房地产价格仍呈快速上涨势头;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而且,从今年公布的1、2两个月的数据中,尚难以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清晰的解读。 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3月底进行了200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这也是《财经》杂志与景气中心合作的第二次季度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56位经济学家。调查采用问卷方式,意在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建议。 参与调查的56位经济学家是: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丁宁宁、冯兴元、洪银兴、黄卫平、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超、李晓西、李子奈、林兆木、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舒元、谈世中、汤敏、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君、王小鲁、王小广、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许宪春、叶灼新、易宪容、袁钢明、袁志刚、张承耀、张军、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京平、钟伟、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黎安、朱民、曾五一。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如上一次调查,通过对56位经济学家回答的调查问卷进行编码和统计处理后,计算得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下称信心指数)。信心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分至9分。 调查统计得出信心指数大于5分,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倾向于积极、乐观;得分越高,表明对经济形势预期越乐观。相反,如果信心指数降至5分以下,则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判断倾向于消极、悲观。 经调查计算得出,2005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1,比上个季度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04年二、三季度的水平,取值位于对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区间(图1)。 这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影响,但对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本项调查中,信心指数由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两者的算术平均计算而来。其中,前者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式的判断得分,后者为他们对未来六个月内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期和判断得分。 关于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价,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86%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比2004年一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4%认为形势“好”,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 关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在“好”、“满意”、“差”三个选项中,本次调查经济学家选择中间项“满意”的比重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整体而言,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式的整体评价计算得出的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比2004年四季度略有下降。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普遍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72%)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评价,基本令人满意;但相对而言,经济学家对当前出口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内需的满意程度。与2004年四季度相比,经济学家对投资、出口的需求判断变化不大,但看好消费需求的比重有所下滑。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98%)都倾向于认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或者持平(图2)。这表明,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一年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评价基本是积极、正面的。 关于对未来六个月内宏观经济的趋势判断,25%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形势会“好转”,71%认为将保持“不变”,4%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与2004年四季度几乎完全相同,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 与此相对应,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内,中国国内投资情况和消费情况仍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其中比较显著的是,认为与2004年四季度比,中国投资形势将会恶化的人数比重明显减少12.5个百分点(图3、图4)。 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升势可能趋缓。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形势,认为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认为将会“下降”的多18个百分点,比2004年四季度的相应数字少23个百分点(图5)。综合分析,经济学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但受宏观调控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这种上升的势头可能趋缓。 但是,关于对未来我国外贸平衡的预期,经济学家存在较大分歧。本次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四分之一认为进出口顺差会“增加”,一半认为会“持平”,四分之一认为会“减少”。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2004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势头。经过一系列有保有压、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做到了在控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同时,没有出现所谓“硬着陆”冲击,2004年GDP仍然完成了9.5%的快速增长。 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没有人认为“过热”,但有39%认为“偏热”,比2004年四季度认为“过热”和“偏热”比重之和多11个百分点;53%认为“正常”,比2004年第四季度减少近20个百分点;8%认为“尚难判断”,比2004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图6)。 具体而言,经济学家们预期,未来六个月物价水平将继续上扬,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图7)。与2004年第四季度调查结果相比,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将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认为会“持平”和“下降”的则分别减少12和13个百分点。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预期通胀会上升,但73%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问题“不太严重”,只有23%认为“严重”,4%认为“非常严重”。由此可见,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物价水平将呈现上升态势,但通货膨胀问题并不严重。 但是,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股市未来走向尚不明朗。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会“上升”、“稳定”、“下跌”的经济学家比重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以上调查结果清晰地表明,经济学家普遍倾向于认为,经济运行的“热度”经过宏观调控后的持续下降,目前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处于正常范围。 在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升息被多数经济学家评价为上一轮宏观调控中最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主张,未来六个月内仍将继续提高存贷款利率。这一评价与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在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实施的利率调整的基础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应继续加息。 尽管央行近期采取了提升房贷利率和首付比率的措施,仍有超过一半(5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房地产价格会上升。与200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结果相比,虽然认为“上升”的比重基本未变,但认为“持平”的比重有所下降,认为“下降”的比重略有提高(图8)。 由此可见,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尚未取得明显效果,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保持攀升的态势。这也是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继续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年末以来至今,美元一路贬值,尚无回升迹象。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也倾向于认为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压力。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关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认为“存在低估”的经济学家比重与2004年四季度调查时的情况基本相同,认为“合适”的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认为“高估”的则减少了11%;认为人民币兑换欧元的汇率存在“低估”的比重,比2004年四季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高估”的,分别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5个和4个百分点(图9、图10)。此外,认为英镑和日元被高估的比重分别为47%和43%。 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人民币对国外主要货币的汇率存在低估倾向,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此亦构成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之一。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本次调查提出了需求不足、失业、通货膨胀、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壁垒、缺乏熟练劳动力、公共赤字、外债、资金短缺、投资过热、三农问题、潜在金融风险、服务业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压力、能源供应紧张等17个问题,由经济学家对每个问题作出“非常严重”或“严重”或“不太严重”的判断。对选择“非常严重”的赋值9分,选择“严重”的赋值5分,选择“不太严重”的赋值1分;然后根据经济学家的判断,为每个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平均计算分值,得分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该项目可能分值在1-9分之间,5分为中间值(图11)。 与2004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17个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中,经济学家判断,7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明显加剧。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是能源供应紧张,此项得分比上季度调查增加了0.66;其次是通货膨胀,分值增长了0.61;外债分值增加0.56;缺乏熟练劳动力得分也增加了0.49。 与之相反,经济学家对失业、三农、投资过热、收入差距扩大等10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判断,较上季度相比有比较明显的缓解。 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相比,“能源供应紧张”取代“三农”问题成为诸问题之首,表明经济学家对能源短缺的高度关注;而“三农”问题的缓解,主要来自近一年来中央对农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2004年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但在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农”仍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且不是光靠对农业的扶持就能解决的。 失业压力的减轻主要来自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过热现象的缓解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这种动态平衡的延续寄望于更完善的宏观调控艺术。 以上调查表明,从经济学家判断的严重程度看,目前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因素造成。 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征求经济学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与意见。综合问卷内容可以发现,经济学家对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持肯定态度,基本认可今年以来国家实行的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应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自主权;要继续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抑制过热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粗放型投资,控制房地产过热的需求尤其是投机需求,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方面刺激消费需求,大力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性有效措施促进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积极缓解能源压力。 政府职能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仍然是经济学家关注和思考的要点、热点问题。具体建议包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由“经济干预性”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加行政程序透明度,限制行政审批权限,加强对政府投资和公共支出的监督;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促进资金向资本的转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管理,杜绝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并关注县乡财政赤字的金融隐患;进一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促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