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胡祖六谈中国环境 能源与经济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 16:18 经济观察报

  胡祖六/演讲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很多人口摆脱了贫穷。中国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使中国迅速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的基地。中国的成本优势,又使中国作为了世界工厂(即使这个称号是最近才有的)。中国迅速成为了全球贸易大国,中国的地位在日益上升。然而,快速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城市化给中国已经本来脆弱的环境、生态与能源系统造成
了空前的压力,对人民健康和生活品质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中国人均GDP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城市却在面临严重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问题。

  森林植被继续减少,使得中国的空气和水成为全球污染之最重,超过了WHO标准。全世界20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15个。尤其是中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原油的消费在2003年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一直无法得到调整,中国的能源战略政策至今仍然过度地关注传统化的能源生产,忽视了调节能源的需求。政策的失误和市场的失误,刺激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发展和消费。空气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了最主要的导致死亡的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占中国的3%-8%,达到1280亿美元,相当于广东和上海的GDP总和。

  空气污染的后果导致了大面积农作物欠收;尽管建筑的固定投资非常快,但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以后马上要修复,或重建。然而,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善环境。首先,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这是一大优势。这个优势使得开发投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可能。在使我们的人均GDP提高的同时,还要使我们的环境更好,从而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但这一切能够持续吗?我认为是可以的。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要调节增长模式。我们至今为止应用的是高投入的模式。为什么钢铁、水泥价格都在上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30%?这意味着目前的利率水平不是反映信贷资产的水平。我们的投入是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难以维持的,如果光靠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有极限的。所以,为使经济增长可以继续下去,就必须重视教育、人力资源的投资,要重视研发的投资,要增加知识产权,提高生产效率。尽管我们已经非常强调要重视这些投资,但迄今为止,教育仅占GDP的4%,研发只有1%,环保0.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说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要先发展,后支付,也叫“先发展,后环保”,有很多人都认为理所当然,但是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第一,有人认为经济起飞时,污染会恶化,环境会恶化,但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会自然改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同一个GDP增长率的点上,有很多不同的环境指数。

  第二,早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成本会比较低。

  第三,有些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将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改变政府的职能。环保是公共品,所以要强化对公共品的投资和管理。自由市场是无法控制污染的,只有政府通过立法、监督,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实现污染管理。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有直接的干预,但是在市场调节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往往不到位。这也是制度成本的一个方面。

  有一种税,叫排放税,在中国是没有的。其实,应该增加这个税。中国90%的空调都是电空调,而这些大都靠煤炭发电,为什么政府不鼓励使用天然气空调?用天然气空调的效率比电的高5倍,而且没有污染,为什么没有得到鼓励?是因为价格机制被扭曲,很多燃气公司都是国有的。

  所以理性的政策和合理的投资需要很大的空间。我们要致力改变人员的结构、提高人员的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损害。中国GDP未来20年要翻两番,205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体。远景非常激动人心,但我们希望下一代可以享受到好环境。那么,这一切可以持续吗?如果现行的人员政策,我们的环境模式、增长模式没有做及时的调整,我们就一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与13亿人口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环境生态。要依靠市场的机制,改变环保法规,促进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要与消费者采取紧急行动,使工业化、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胡祖六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