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从浦东走向世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1:58 第一财经日报 | |||||||||
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副局长蒋慧工曾撰文指出,2005年浦东新区经贸发展将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拓展外高桥国际物流分拨功能,积极引进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跨国采购中心,增强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报记者 王斌 发自上海
1997年8月28日,上海新亚汤臣洲际大酒店,中国首批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授牌仪式隆重举行。 坐在位于新上海国际大厦的办公室里,张彦通至今还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锣鼓喧天的场景,现任中技-鲜京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中技-鲜京”)商务支持部总经理的张彦通,当年是公司派驻上海的财务经理。就在那年,东菱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兰生大宇有限公司和中技-鲜京落户上海浦东新区,成为首批三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这也标志着上海率先开始了中国外贸领域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浦东: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试验田 “吴仪部长(时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和徐匡迪市长(时任上海市市长)亲自为这3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授牌,这对3家公司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张彦通说,“3家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合资外贸公司也成了当时行业内瞩目的焦点。” 1995年9月,中央决定给予浦东“九五”计划期间加强功能开发的新政策,其中包括“允许在浦东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试办3~4家中外合资的外贸企业,由上海市提出具体方案,经外经贸部核定经营范围和贸易金额,报国务院审批。” 中技-鲜京副总裁孙达说,“这是难得的机遇,3家中方公司不约而同选择了当时运营综合商社比较成功的日本、韩国公司进行合作,并在上海开拓新的市场。” 曾在浦东新区开发办工作、现任上海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李锐回忆道,当初浦东开发的一项指导方针是“选择若干领域,先跨出一步”,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浦东新区在试办中外合资外贸企业方面率先启动。 张彦通说,当时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只限于生产领域,而通过设立合资试点企业适度放开外贸经营权,意味着外商今后可以在流通领域分一杯羹,当时有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举措。但张彦通认为,事实上,中方公司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到外资综合商社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并逐步开始了与国际企业文化的磨合与接轨过程。 而此时,处于开发中的浦东新区,进出口数额与外资流量也不断攀升,外贸公司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上海年鉴1999》中,关于外贸外资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浦东新区3家合资外贸公司进出口总额为11756万美元,其中进口7923万美元,出口3833万美元。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浦东新区进出口总额达129亿美元,占上海市进出口总额的41%,其中进口额57亿美元,出口额为72亿美元。经贸企业百舸争流 经过最初的欣喜与忙乱,中技-鲜京开展业务也遭遇了种种尴尬。张彦通回忆,当时进出口货物从上海报关都很顺利,但有一次,货物从南京报关,由于海关没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编码,货物不能及时出关。“当时我们拿了各种资料证明公司的身份,甚至向外经贸部‘求援’才顺利通关。” 中技-鲜京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浦东新区的外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1995年“允许经外经贸部授予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公司在浦东新区设立子公司”这项措施出台后,全国各地的外贸公司在浦东集聚。 “浦东就像一个窗口,在发挥着一种示范辐射作用,各地外贸公司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都在这里交汇,再从这里走向世界。”在上海工作了多年的张彦通描述着浦东新区的经贸格局。 浦东新区政府在“2000年浦东大事记”中的统计显示,截至2000年2月,各地驻浦东新区的外贸子公司已发展至121家,其中98家涉及30个省、市、自治区,23家从属中央有关部委,累计出口创汇逾10亿美元。 随着浦东新区出台各种举措吸引经贸企业,外贸企业入驻浦东的门槛不断降低,合资外贸企业的优势逐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外贸企业如果还是单纯地从一个地方采购货物,借助外方企业的销售网络进行贸易,赚取一个利润差价,是很难持续发展的。”孙达说。 1989年大学毕业后,孙达一直从事外贸工作,他亲历了浦东新区和中国外贸体制不断开放的进程,从外贸企业经营范围到外贸经营权、许可证及配额限制逐步放宽,孙达也深刻意识到专业性外贸公司转型的必然。服务业推动浦东经贸升级 浦东新区在经贸领域一直发挥着“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为各地企业“借船出海”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开始思索如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拓展服务贸易方式等问题。 上海海关统计表明,原先上海的外贸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轻工等方面。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外贸额迅速增长。 2004年,浦东新区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总出口额达205.80亿美元,同比增长68.3%。同时,微电子产品增速迅猛,出口额达48.39亿美元,同比增长82.6%。浦东新区有海关进出口业绩的企业总数从1995年的2113家增长到2004年的7082家。 “在过去8年的成长历程中,合资公司走过了一些弯路,也没有达到当初预设的目标,”去年就任中技-鲜京总裁的朴圣文说,“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损失让我们开始客观看待自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技-鲜京在华业务一度比较单一,只停留在利润较低的纺织品贸易。朴圣文说:“我们从去年开始放弃了一些产品附加值低的项目,开始向成套设备、化工、能源产品进出口等领域拓展,我们希望能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按照《2005年-2007年浦东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的规划,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和浦东新区经济贸易局也确定了新一轮的经贸发展思路,浦东经贸发展的层次将不断提升。 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副局长蒋慧工曾撰文指出,2005年浦东新区经贸发展将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拓展外高桥国际物流分拨功能,积极引进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跨国采购中心,增强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浦东新区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 朴圣文来上海只有一年多,他十分熟练地在白纸上画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并特地标出长江流域的曲线。他说:“未来几年,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贸易量的增长潜力巨大,我们公司希望在2007年能够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与长江中上游的武汉、重庆等城市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涉足物流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