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际贸易中心之路 巨人的15年长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 14: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伟 上海报道

  上海市政府对于外贸和外资方面的工作思路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4月8日,傅钧文面带微笑地递给记者一本《上海民建会讯》,该刊选登了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他主笔的一个提案:《关于降低上海外向型经济风险的建议》。

  身为民建成员的傅钧文是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他在提案中呼吁要停止以“数量”来引导上海外经贸工作的做法:“要以保持贸易平衡、追求贸易效益、出口内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出口和创汇的高增长指标”,“政府制定的年度招商引资计划应更多地关注能反映外资质量的指标”。

  让傅感到高兴的是,上海市政府对这份提案作出了明确反应: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不再设定增长率指标。虽然对于外贸出口方面没有明确这样提,但是傅认为,这已经打破了历年来“数量导向型”的思路,而考虑到外贸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也可能不设指标了”。

  建设“贸易中心”路径

  外经贸工作指向之一的“口岸贸易中心”,只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的一个构件,国际化的“购物天堂”、国际批发交易中心、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拱力,方能支撑这一战略的最终实现。

  由外经贸工作的思路变化,以及正在加紧“补课”的批发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可以看到,上海正在努力规避对于“国际贸易中心”的简单化理解和那些已经有所显现的结构性陷阱,使“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真正纳入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这种审时度势还表现在对于上海目前“国际贸易中心”水平的清醒认识:虽然早在2002年时,上海就已经以零售市场首破250亿美元的成绩初步达到国际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水准,但这还仅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单项的,与纽约、东京等国际贸易大都市相比,依然差距很大。

  鉴于此,上海最近推出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路径设计低调、务实而循序渐进:

  第一步:到2007年前,进一步完善上海作为中国最主要进出口口岸的功能,争取在一些领域(货物集散、商品定价、物流信息等)形成影响;第二步,到2010年前,基本建成亚太区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对区域内的经贸活动发挥重大影响;第三步,到2015年前,基本确立在亚太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对亚太区域的经贸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对国际经贸活动发挥影响;第四步,到2020年,建成全球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对国际经贸活动发挥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路径设计,上海要建成真正的“国际贸易中心”并非是朝夕可就的冲刺就可以达到,而是要依靠起码长达15年时间的超长跑。由此,上海及时地反省和校正当前的步伐就成为当务之急。

  规避外贸出口陷阱

  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如开闸的蓄水般突飞猛进,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东部沿海的中心——上海的外贸增速则更是节节攀升:2002年19.3%,2003年54.7%,即使在2004年出口退税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其全年进出口增长率依然达到42.4%(全国增长35.7%)。

  这个成绩是骄人的:超常的增长使得上海与外贸大省广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且大有一跃而过之势。但是,另一方面,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也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滋生,且大有日趋严重之势。

  傅钧文将这些结构性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贸易方式过于倚重加工贸易、出口企业性质外资占主导、出口地区过于偏重美欧、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居多。

  2004年,上海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58.2%,同比增长54.9%;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占全国总出口的55.3%,同比增幅为35.7%。由此可以发现,在全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的比重超过一半,且增长强劲,而上海尤盛;加工贸易的比重高,又说明上海乃至中国更多扮演的还是“世界加工厂”角色而非“世界工厂”,这也说明,上海真正“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生产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还很低”。

  尤其近两年,外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上海去年的出口中外企出口占了67.3%(全国占了57.1%),这种强势地位还处于高速攀升之中,去年上海外资出口的增速为60.7%(全国为40.9%);而在占据出口半壁以上江山的加工贸易中,外资的力量更加明显,上海的加工贸易中外企占了近90%(全国为近80%)。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依然还是美欧,上海又最明显,其2004年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49.7%和60.6%,其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依存度(依存度: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对一国的出口额占该国或该地区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4.4%和21.8%,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上海辉煌外贸的背后隐藏了一些潜在的陷阱:对于外资、加工贸易以及欧美市场的过于依赖,这种依赖在贸易摩擦频发、贸易壁垒推陈出新、贸易保护重新抬头的当前国际市场,往往可能带来危机,使得上海外贸发展的受干扰抗风险能力减弱,因而其“可持续性”被削弱。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了国外16项特别保护措施,其中美国就占了14项,这就是与我国出口对美依存度高(尤其是纺织品的对美出口)分不开的。

  傅钧文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引入“和谐”的观念,改过去外延型增量增长为质量调整型增长,在外贸方面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政策取向,坚持以效益为重,从而避免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傅深感欣慰的是,目前上海市政府的思路调整已经在这个方面有所表现。

  流通领域全面发力

  在外贸领域面临的结构性调整同样也面临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一综合工程。

  如果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要造一只多脚巨鼎,那么零售业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鼎,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零售总额,200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54亿元人民币,进一步超过“国际贸易中心”在这个方面的基准;另一方面是大型零售企业茁壮成长,年销售超千亿的大型国有企业百联集团的重组,家乐福、麦德龙、百安居、沃尔玛等大量外资零售巨头的纷纷落地,都使得上海成为国内目前最为庞大、业态最多和最领先的零售市场。

  但是,与国际相比,上海的零售市场依然还需要在层次、档次方面进行提升——例如,上海至今还没有世界一流的百货品牌。有鉴于此,上海市经委计划逐步引进高端百货业品牌,闻名世界的英国玛莎百货就一度在与百联集团谈判,意大利顶级时装和时尚消费品品牌阿玛尼也于去年进驻外滩,这些品牌的进入,将使得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购物天堂”。

  与零售业的相对领先相比,与此相关联的批发业、物流配送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却远远落后,由此有专家认为,正是这些结构性问题使得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在“四大中心”建设中相对最为滞后。

  上海市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3年重组百联集团时即有意拉进主要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上海物资集团,意图以其物流资源为载体,整合原一百、华联、友谊三大商业集团的物流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能与上海领先的零售业配套的物流配送企业,但是现在看来,其重组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诸多变数影响了这一大型物流配送企业的成功分娩。

  物流配送业不光与零售业紧密相连,同时也直接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关,其结构性功能不容小觑,其产业的带动效应也很明显。也正是因此,上海市政府开始不惜工本加大建设力度。

  今年3月16日,面积近19平方公里、投资约10亿元的上海海港国际贸易中心在奉贤区破土动工,此中心距离临港新城10公里不到,专为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而建,其方向,正是大力发展仓储和现代物流业。

  上海市政府目前正在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迅速“补课”批发业。目前,上海批发业的状况是,旧有三级批发体制在不断瓦解,但适应现代化的商品分销体系的新型批发体系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上海商学院教授吴建国看来,批发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瓶颈。因此,在国外大制造商不断入驻上海的情况下,必须培养一批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大批发商、大经销商,同时建立起与大制造商相配套的高效畅通的分销体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