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来的--西部大开发五周年两人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4:40 《小康》杂志 | |||||||||
本刊记者 白红义 记录 韦苇:女,经济学博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耀:男,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研
国家投入与地方经济两张皮 陈耀: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是个非常好的机遇。这些年,国家给了很大的投入,包括一些东部地区也为支持西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五年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大家公认的。 韦苇:最起码的两点可以感受到,一是缓解了西部的生态危机;二是改变了太落后的基础设施。比如交通、电信事业的发展非常快。 陈耀:西部的发展,经济虽然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经济增长两位数字,达到了10%以上。但是横向比较,西部发展速度还是慢,东部地区发展更快一些。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 而且国家的投入主要还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在启动经济发展方面没有大的动作。即便是交通、能源、生态的投入,包括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一些大的工程项目,最大的得益不一定在西部。这里面有个很大的投资溢出效应。一些重大项目的设备,甚至原材料往往来自东部甚至国外。在调整西部的产业结构方面,国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投入很少。 这些年,西部感受到的只是道路通畅了,生态局部好转。但是经济方面的增长,老百姓感受到的收入不是很明显。 韦苇:我最近看的资料,说是国家投资了8300亿、60个重大项目,包括一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一些标志性的工程。这些对西部的长远发展和生态改善,对西部自身和全国经济发展都有个基础性的作用,是长效的。但从局部作用来看,对西部的产业扶持力度看得不清楚。陕西既是个能源资源大省,又是个老工业基地,它的国防工业、装备制造工业非常突出,但国家的投入跟陕西民间经济或地方经济是两张皮,接得不够紧。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持续拉大。陕西的传统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无力改造。陕西的这些老工业都是国有企业。这涉及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我在来开政协会之前,听陕西省陈德铭省长介绍情况,谈到了陕西国企改制的困难。以前我们老是抱怨西部起步迟,领导、群众观念落后。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谁都意识到要改革,关键是没钱改,改革的成本很大。 陈省长给我们算了个账。不说别的,单单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120万到130万国企职工的身份转化,以一个人发20个月工资,每个月800元的标准来算, 就是16000元,总数就在60、70个亿。这笔钱就让很多民企想吞也吞不下来,所以国企的改制比较滞后。陕西的产业结构也是没钱,从技术更新的角度也是步履艰难。陕西是个资源大省、能源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就是很难变成经济强省。 反过来说,国家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和陕西的政策,就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重大项目的投资,但是在政策优惠上几乎没有。而去年启动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一开始给的政策含金量就非常足。 西部也要振兴老工业基地 陈耀:国家振兴东北给的主要的优惠条件,一个是社会保障试点,一个是增值税转型试点,还有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东北只是率先试点。我们觉得试点也是可以在西部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同时进行的。比如说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变为消费型,对加快西部加工业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非常有利。购进设备可以抵扣税,减少企业的投资成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非常有利。考虑到这个政策将来在全国推行,西部也可以率先试点。不光是陕西,西南、西北的一些省市都可以。 现在要做个测算,这个政策会对国家的财政影响多大。国家财政不能老是考虑增收,这两年都是25%的增长,前几年超过30%。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还是应该尽可能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发挥财政的调节收入再分配功能。 韦苇:这几个大的政策一下子到位,有力地支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我认为,西部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比如成都、重庆、西安等,也应该享受这样的政策。 去年政协会我写了个大会发言,题目是《借振兴东北促进陕西省等老工业基地再振雄风》。不说是石沉大海嘛,至少对中央决策层影响很小。今年我又提一个提案,题目是《关于把陕西纳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系列给予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提出几点建议,改制的成本分摊、帮助国企处理呆坏账、享受增值税转型等等。 这个“等”字就说明还有个争取的空间。我看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把增值税的转型推向全国。西南西北的老工业基地当然应该走的更早一些。 陈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这个等字后面过去确实包含一大批老工业城市,西部的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很多都是。 目前的振兴老工业基地,起步阶段主要还是在东北。这里老工业基地比较集中,问题比较突出。老工业基地集中,规模也比较大,造成的下岗失业,对社会稳定影响非常大。所以这是集中考虑的。 中西部地区甚至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相对比较分散,问题不是很集中。所以这个“等”之后一直悬着,究竟谁进来。有的说是二三百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后来国家发改委划了60多个,即使这60多个也相当一部分没有享受这个政策。 韦苇:西部大开发是2000年两会的热点。去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热点。今年中部崛起是热点,这些都无形中冲击了或冲淡了西部大开发。 从国家的角度,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搞协调发展。所以每个地方搞个战略,各有各的招数。但是西部起点最低,东西部差距还是无法遏制的。西部永远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结果仍然是个非和谐的、非均衡的发展。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陈耀:2003年以后,国家的区域政策陆续做了调整,2003年振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2004年促进中部崛起。形成了目前一个完整的协调战略。各个地区都纳入考虑,对西部来说,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一个是从国家投入上。尽管有关部门声称,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投入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慢,有这么三条承诺。特别是在投入的力度不减上,这个影响很大。在过去的政策框架下,国家投入资金是一定的。就好比蛋糕就这么大,参与分配的人越多,得到的份额就越少。如何保证这个投入不减,目前的确需要观察。 西部大开发战略跟1998年以后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关。当时国内需求不足,需要拉动投资需求,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正好是西部最需要的。现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又从扩张性变为稳健性的。以往每年发的国债1500亿,肯定要减少。国家支持的资金渠道能否得到保障,是一个大的考验。 今后西部投入总量肯定下降。一方面有客观原因,像西气东输那样的重大工程不会再有了,总的投入量不可能增加了。投资领域也会有一些调整。转向社会性基础设施,比如教育、医疗等,但是总量不会很大,以及促进西部特色经济的启动。 另外,从国际资本和东部资本的流向看。一些本来是准备到西部考察的,由于政策调整,很多到了东北。因为东北基础设施比较好,自然条件好,又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这样就会吸引很多国际资本的关注。另外,东北振兴,需要东部的民营资本改造国企。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出来后还会再影响一部分,中部有个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运输成本优于西部,在吸引外来资本的力度上会大于西部。总体上,这些都会影响到西部的开发。 从落后地区的发展来看,主要是两大要素资本和人才的短缺。资本当然是核心。一些优势的项目,或者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于缺少资金难以启动。资本还是制约大多数西部地区的瓶颈。人才的吸引也不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韦苇:人才匮乏的问题,陕西感觉还不明显,现在还老往外输出人才。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我现在很理解政府。确实政府作风需要改善。办事效率也需要提高,但关键是个钱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现在国家给重大项目,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资本金,没有配套资金,就不给投资。结果地方政府弄虚作假,从这个银行贷款出来,拿到另外一个银行说这是我们的资本金。地方政府的自我积累太慢了。 由于条件不好,来投资的人很少,民营企业就发展不起来;民营企业越不成气候,别人越不来,越显得投资环境气候不好。这是个恶性循环。 系列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