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回首来时路 快乐并痛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3:52 《小康》杂志 | |||||||||
进入21世纪,西部人搭上了飞驰的列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他们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可就在他们欢呼经济高速前进的同时,灾难和困惑也不断出现在西部人面前,带来深深隐痛。 本刊记者 秦俊勇 报道
灾难与政府转型 西部广袤的草原正在缩小。自从1985年内蒙古阿拉善出现第一场沙尘暴以来,由西向东的狂风就没停过。沙粒卷着乌云,呼啦啦地刮向东方,冲入北京城,甚至远嚣到日本、韩国和北美地区。这不仅给中国西部已经贫瘠的土地带来灾难,也影响到整个北方地区的环境和发展。 然而,这只是西部众多“寻常事”中的一件。 2001年7月17日,一个值得西部人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广西南丹县大厂矿区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80人死亡,1人失踪。事故引起中央极大重视,先后处理了一批严重违法违纪人员。2003年末发生在重庆开县的井喷事故,又给了西部人另外一个惊醒。230多条人命在一夜间消失,引发10万人大逃亡,众多亲历者至今记忆犹新。矿难,就如隐藏在西部人背后的一颗炸弹,随时都会在这个地区发生爆炸。甘肃、青海、贵州、陕西,在这些主要以资源为生的地方,几乎每年都在上演矿难事故。 西部河流纵横、江河当道,可是曾几何时,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血液”也开始遭受到不同方式的污染。2004年四川沱江遭到严重污染,大批鱼类死亡,沿江城市开始缺水,持续的污染导致上亿元的损失。沱江的兄弟河流也染上这一顽疾,安宁河、金沙江以及岷江等都无一幸免。即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被污染,其中尤以2004年4月22日的兰州黄河污染事件最为严重。事件发生后,中央政府强烈谴责。 2003年,全国缺电,西部开始大量引进水力发电站项目,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也积极进军西部,进行“圈水运动”——为的当然是发展当地经济。到目前为止,四川、西藏、贵州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各种大小规模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由于修建水电站而进行移民,也早在三峡工程开始前就展开了。但移民并不仅仅因为修建水电站,那些和沙尘暴作战的省份也开始进行移民。人们为了躲避大自然的灾害,迁移各地,逐水草而居。 当然,在西部发生的不仅仅是这些。地方政府都在力图改变当地现状,经济、政治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而一些不和谐的符号逐渐显露出来:贵州省委书记、云南省长因腐败落马;兰州市则因甘肃首富被查政坛大乱?? 风云莫测、人事变幻,不论结果是好是坏,进行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无法阻挡,它们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而正在发生。西部的一切都在变化,其最初的开端类似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开放地区。不过,可以猜测的是,所有这些的背后都各有深层次的理由。 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适合发展中的地方政府。 南丹矿难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藏这起天大的灾难。按照以前的惯性,一个县委书记、县长足以摆平发生在本地辖区的一切祸端。即使被新闻媒体揭露以后,他们仍然有信心平息这场意外,不停地给劳工、记者甚至上级的调查人员制造麻烦,力图隐瞒事实。 可是南丹县的领导班子很不幸地撞在了枪口上。处在大开发初期的西部不再是孤偏一角,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和资本的进入,世界愈发关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任何微小变化。西部刚刚开始转型,“南丹事故”正好给地方政府上了生动的一课。舞权作弊、瞒上欺下、人治政府已经成为历史,“公开、公平、公正”是发展所趋之势。 哪里去挖“第一桶金”? 不过,转型的过程总是比较漫长的。2001年底山西运城发生矿难,死伤多人,当地政府依然希望蒙混过关。此种行为明显是在自欺欺人,最终还是逃不脱应有的惩罚。 于是,在一连串血的教训中,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始改变,“政府系统”开始更新。此后,江西丰城矿难、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及河南大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地方政府转而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设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责任追究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所有的这些改变,都离不开中央政府不断加大的政策压力。 转变了,但并不彻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显得有点赖皮。让贫穷的人富起来,让落后的地区繁荣起来,这一切都需要钱。他们仍旧需要在一定阶段内“经济挂帅”。而此时,政府的冒险精神也往往会在经济的诱惑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川沱江严重污染,起因是上游一家国有化工厂违规向江中排放污染物。事件发生后,全社会一片讨伐之声,中央对于地方领导和企业进行了处罚。专家认为,处罚应该在市场经济秩序的框架下进行,责任企业该倒闭的就让它倒闭,毫不留情。然而在善后的过程中,当地领导则希望掌握好“度”,能让企业生存下去,毕竟它关系本地的经济发展和近万人的就业问题。在地方政府的“关心”下,闯祸的企业总算得以继续发展。 地方政府的每次冒险几乎都能成功。 近年来,随着东部经济发展,电的缺口愈来愈大,使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看到了机会:这里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在招商引资中,西部向外来投资者抛出极为优惠的条件,只要在自己境内修建水电站,除了国家税收,其他都可以商量。在大渡河边的一个乡村里,当地政府甚至许诺可以终生使用自己投资的水电站。转战各地的资金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潜力,纷纷西进“圈水”。但他们对于即将造成的生态破坏熟视无睹。西部地处各条河流的上游,各省在“水面”上挥刀动枪,稍有闪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下游城市带来沉重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一些处在河流下游的境外国家也提出异议。 形势严峻。在2005年新年交接之际,环保总局掀起“环保风暴”,喊停了30多座水电站的修建,这包括一些国家级的水电公司。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一次行动也草草了事。西部地区靠出卖资源为主要“谋生手段”,不能盲目、粗暴地就断了人们的活路。 西部人确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就在东部发达城市高喊绿色GDP的同时,西部人却还在为进行原始积累奔波、忙碌。 是啊,西部人怎样才能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既能促使西部飞跃,又能不影响大局呢? 系列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