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记者 王海
前门外的大栅栏曾是北京有名的闹市。解放初期,这里云集着70余家老字号。如今,大栅栏仍以老字号众多而闻名,然而世事沧桑,同是百年老号,却各自面对着迥异的命运。
有的已消失,有的名存实亡。大栅栏正常经营的老字号已经十不余一
旧时北京人有句顺口溜说:“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马聚源的帽子,内联升的布鞋,瑞蚨祥的绸缎,都是老北京心目中响当当的名牌,3家老号也都开在大栅栏。此外,同仁堂药铺、张一元茶庄、长和厚绒线铺、步瀛斋鞋店,也都是大栅栏叫得响的百年老铺。
记者几经周折找到马聚源帽店旧址,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家经营旅游商品的店铺。知情人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马聚源就被合并,企业已不复存在。现在品牌归步瀛斋鞋店所有,然而眼下步瀛斋也很艰难,自营产品少,许多柜台已用作出租。
开业于1893年的瑞蚨祥绸布店,过去是京城经营绸缎的“八大祥”之首。记者在其总店看到,虽然店面保持了旧貌,但很多柜台也已经被承包出去,经营各种品牌的服装。而祥义号绸布店、长和厚绒线铺等等知名老铺,随着岁月流逝,已经不复存在。
“在大栅栏,很多老字号或者已经消失,或者名存实亡。能正常经营的已经十不余一。”在珠宝市北口,“谦祥益”丝绸店副董事长靳宝柱向记者讲述了老字号遭遇的困境。
“谦祥益”也是京城“八大祥”之一,几年前改制为北京谦祥益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靳宝柱说,用前店后厂方式经营的老字号情况还好些,如同仁堂有药厂、内联升有鞋厂,他们都有其特色产品来参与竞争。而流通领域的老字号,如谦祥益,在市场放开以后,独家进货的渠道优势丧失殆尽;同时,为了维护老字号的传统声誉,他们要尽力把货进全,并且严格要求质量,这就使老字号在市场上又面临着其他商家低价位的冲击,种种因素导致企业效益连年没有起色。
去年“谦祥益”年销售额1000万元左右,员工人均收入仅1万多元。靳宝柱说:“我们也曾考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借助外部资源来发展壮大。不过俗话说水到渠成,眼下的情况是水还没有到呢。”
一些老字号只依靠独门手艺吃饭,不研究市场,与市场渐行渐远
在大栅栏的十数家老字号中,同仁堂药铺、张一元茶庄、内联升鞋店是目前公认的经营状况较好的3家。其中,同仁堂由于改制较早加上政府的有力扶持,目前仅年出口总额就在2000万美元左右,其他老字号望尘莫及;张一元通过股份制改造后,在国际加盟连锁店和茶叶深加工两大招商项目上取得新进展,已经走上了合资的道路;做布鞋生意的内联升,前店后厂,依靠独门工艺和自有资金不断滚动发展,也成了大栅栏不少老字号学习参照的对象。
2001年,内联升通过改制成立了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制4年来,公司销售额翻了一番,达到3000万元。董事长程来祥告诉记者,横向比这点销售额实在算不得什么;但纵向比,则是内联升150年历史上最好的。
程来祥认为,限制老字号往大处发展的,往往是老字号产品手工生产的特性。比如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人工纳的鞋底由于针眼细,麻绳粗,穿起来轻便结实,鞋底磨透了也不会散,这个工艺机器就不能取代。但一个鞋底要纳几千针,耗费两个工作日,成本高昂。
许多老字号企业只依靠独门手艺吃饭,不研究市场,这也决定了他们与市场渐行渐远。而内联升在保持老字号特色同时,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比如研究如何让鞋子尽可能多地和各种类型的衣服相搭配。这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和白领成了内联升布鞋的主顾。
过去,“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曾是许多老字号引以为荣的经营策略,但现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在改变。记者了解到,眼下内联升在做好自营店铺的同时,还在积极尝试特许经营和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并且已经在南京、扬州、萧山、新疆等地设立了加盟店。
老字号衰落,最大的浪费是品牌资产的浪费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认为,老字号眼下政企不分,产权归属不明晰等问题积弊很深,还有一些老字号不依靠自身创新来寻求突破,而是幻想得到特殊扶持,遭遇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韩伟集团董事长韩伟说,在北京出差期间看到大栅栏老字号消失和萧条的状况,感到痛心不已。他认为众多老字号衰落,最大的浪费是品牌资产的浪费。
“我国的新兴企业为了打品牌,付出了多少代价啊!一边是央视标王秦池、爱多、孔府宴酒等前赴后继倒在了打造品牌的路上,一边是这么多的百年老品牌被闲置或者消亡,这对我国品牌市场是巨大的损失!”韩伟说,如果机会合适,他有意找一个濒临消亡的老字号合作,让现代的经营理念嫁接在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之上,一方面让企业获得百年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一方面让老字号借此获得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