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京东绿谷“果办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 18:36 光明网

  ——记北京市平谷区果品办公室为果农服务的事迹李永明

  利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党员,是北京市平谷区开展先进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月4日上午,平谷区委举行区果品办公室集体先进事迹报会,果品办15年如一日为果农服务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参加报告会的每一个人,会场上先后响起18次掌声。

  平谷区果品办成立15年来,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季;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他们坚持常年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果农服务,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京东绿谷‘果办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到2004年,全区果树面积由1990年的14.9万亩发展到40.8万亩;果品总产由5000万公斤上升到2.3亿公斤;果农人均果品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了2890元,14年增长了14.5倍,全区15万果农多数靠发展果品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

  果农心中的“功臣”

  桃花盛开的季节,是平谷区最灿烂的日子。百里桃林一片火红,红得不见边际。

  到了秋天,满园的花变成了满园的果,变成了果农的“金窝窝”。这时,果农们总会念叨起区果品办来:“咱们有今天,‘果办人’可是大功臣。”

  说起区果品办的功劳,果农们如数家珍:

  区果品办成立15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积极参与筹划山区经济沟等综合开发,在京郊率先提出实施大桃一品带动战略建设特色果品基地,使平谷的山区综合开发和特色果品基地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成为全国的样板;

  他们倾心培育的关上村以推广燕山滴灌节水、“围山转”爆破改土整地和果粮间作为特点的山区综合开发这一典型被市政府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推广,全国先后有26个省市前来参观,同时引来全市长达六年的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建设高潮,创下了果品总产、总效益、人均果品收入以及大桃、杏、核桃和柿子四种果品产量在京郊排名7项均为第一的最佳记录。

  他们团结带领广大果农,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使平谷成为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和全国第一个大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他们进行的日光温室桃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市级鉴定,其总体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他们和农民一起积极孵化和开拓果品市场,使平谷的果品走向了全国的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

  大华山镇小峪子村的乡亲们不会忘记:是区果品办从1991年开始,指导他们将村北沉睡的荒山沟建成了万亩经济沟和老象峰风景区,成为京郊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生态经济的突出典型。

  刘家店镇万庄子村的群众也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初,是区果品办的同志帮助他们将村西两条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建成了花果飘香的经济沟,成为京郊著名的果品观光采摘区;

  山东庄镇鱼子山村的果农更不会忘记:2000年,正当他们为缺少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发愁时,区果品办的专家来了,不仅帮助他们种植大棚桃,而且还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使设施桃种植实现了当年栽树,当年成花,两年高产高效的目标,承包大棚的果农每户平均收入达到3.5万元。

  镇罗营镇北四道岭村,曾是全市边远山区贫困村之一,全村210口人各种收入加到一起,人均不到2300元。2001年,区果品办担起这个村的包村任务以后,派了两名技术员驻村指导,把先进的大桃种植技术推广到这个村,建成280亩标准化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使这个只有200多口人的小村,接受培训的人达上千人次,实现了一户一名技术员。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果办开始帮助这个村进行树体结构调整时,果农们不理解,认为这样做会降低产量。有一位果农,对这项技术不认识,无论怎么说,都不行。经果办派来的专家反复讲解做工作,才勉强同意试试。可这个果农的媳妇仍是不同意:“把树杈锯了,使啥挂果?果办的方法就对吗,别听他们的。”果办派来的专家见没法说理了,就说:“咱们别争了,把我已做的那十几棵树和剩下的树做对比吧!”结果,经过树体结构调整的树长出的桃,比不调整的树长出的桃要好上好几倍,一下子成了抢手货,每斤多卖一块钱。于是,这个果农高兴得逢人就说:“果办的技术就是高。不按他们说的做,肯定要吃亏。今后,果办咋说咱咋办,不能净听媳妇的。”现在,这个村种植的大桃由于质量高,每到销售季节,卖到4元一公斤仍供不应求。如今的北四岭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脱了贫,致了富。

  为了感谢果品办,去年年底,这个小山村的干部和群众给区委联名写了一封表扬果品办的感谢信。就是这样,他们还是觉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又上门给果品办送来一块匾,上面写的是:科技铺就致富路,真情温暖千万家。

  镇罗营镇季家沟村农民刘德勤,2000年承包4.7亩果园时,当年亩效益只有3830元,总收入1.8万元。后来,他在果品办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使用剪枝、套袋、控制树势、施有机肥等措施,收入年年提高,2004年亩效益高达1.475万元,总收入达到6.93万元;

  大华山镇后北宫村农民范长河,1996年栽的1.7亩大桃,由于他接受了果品办专家的技术指导,大胆应用新技术,种出的大桃连年高产优质,从没为卖桃发过愁,到2004年亩收入达到29000元,全区亩效益种桃状元户;

  王辛庄镇乐政务村果农李如连,种的是被人们认为不值钱的“26号桃”。但是,他按照区果品办的要求,在2.3亩

  的桃树上实行疏果、定果和套袋技术,生产出的大桃比没套袋的每斤销售价高出两倍,达到3元1公斤,最高的达到7元1公斤,亩收入比没套袋的翻了两番,达到7200元。

  象这样的典型事例,在全区数不胜数。

  15年中,平谷区果品办按照科学发展观,本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高标准规划一步成型到位的原则,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帮助指导东部4个乡镇建成了5万亩晚桃基地、北部镇罗营镇万亩晚“久保”桃基地和西部刘家店镇万亩蟠桃基地;帮助指导部分乡镇建成了反季节种植的8000亩日光温室设施桃基地、京郊第一个面积达1950亩的有机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全国第一个面积达10万亩的大桃标准化基地。他们引进的日本“千金谷”、英国“吨高梁”和美国“大豆”试种成功后,推动了全区果粮间作大面积推广,引导广大果农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型可持续发展富民之路。

  在为果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平谷区果品办特别注意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培训力度,以此提升果品的科技含量。十几年来,全区累计培训果农达100余万人次,平均每年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900多期,达10余万人次。在实用技术上,他们先后推广了高标准“围山转”技术、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疏花疏果技术、刻剥拉技术、果实套袋技术、大桃营养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20多项。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区的果品质量。特别是他们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的果实套袋技术,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果农增加收入数百万元。

  此外,围绕果农在果品生产中遇到的的难题,区果品办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70多项果品方面的科研课题和推广项目。其中,有40多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和推广奖,有20多项获北京市果树技术创新奖,先后攻克了桃芽坏死病、大桃裂口病、桃树流胶病和柿子烘及核桃黑等严重影响果品生产发展的难题,累计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他们还先后引进名特优新果品新品种200多个,果品优种率达到85%,仅大桃就有100多个品种,而且大桃的上市时间由过去的一季变成了三季。

  如今,农民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平谷区的果品享誉中外。尤其是大桃,已经成为全区果品生产的主导产业,成为京郊特色农业的代表。在国家林业部第二届名特优产品博览会上,平谷区生产的大桃获得金奖,在中国第三届农业部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在“99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2004年,全区实现出口鲜桃历史性突破,不仅销往京城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亚洲的大部分国家,而且还以无可挑剔的安全性首次销往日本,并且大批量打入了英国和意大利等欧盟市场,全年直接或间接出口鲜桃1500万公斤,占全区精品桃销售量的12.5%。

  有了果品大基地,有了优质好果品,还要有畅通和便捷的销售市场,才能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十几年来,区果品办在发育和开拓果品销售市场上同样做了大量工作。早在几年前,他们就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关于建立民间运销服务组织、扶持农民贩运果品和发展果品销售专业村的建议。区委、区政府采纳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把果品产业做强,2003年年初,他们又建议并协助区里成立了区果品产业协会和大桃、果品运销等15个专业委员会,帮助12个乡镇和30个果品专业村分别成立了乡镇果品产业分会和村级分会,在我国南方地区成立了3个外埠销售分会,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区果品产业协会为主导、以乡镇果品产业分会为依托和以村级果品产业分会及外埠销售分会基础的三级果品生产及营销网络体系。

  围绕果品生产和营销,他们创新经济组织形式,与区果品产业协会共同重点总结推广了桃园果品运销协会股份合作、胜泉康惠农产品产销合作社跨区域果农合作、平谷大桃标准化种植协会新技术推广、春雨春水果保鲜协会市场带动、久海利云果品销售中心代理营销、峨嵋兴旺果品有限公司社区市场开发、天宝大桃市场配送中心精品销售和以华邦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8种果品生产及营销模式。目前,全区仅从事大桃中介服务、运销的合作经济组织就达130多个,涌现出上千名果品贩运专业户,年运销果品7000万公斤。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引导果农创新大桃营销手段和销售方式,抢占北京的终端和高端市场。他们与区有关部门合作,在发起平谷大桃各种宣传攻势的基础上,帮助乡镇延伸销售触角,在北京市城八区实现与各社区的对接,从传统的地头市场、批发市场向商场、超市和社区延伸;实施“敲门工程”,上门促销,开发团购市场;全区涌现出了上百个向商场、社区直销的大桃销售商,直销的商场、超市、社区多达数百家。

  品牌是产品的形象,更是产品的灵魂和生命。近年来,区果品办在引导果农提高大桃内在质量的同时,特别重视平谷大桃的市场品牌形象塑造工作。他们与区有关部门合作,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了“地名+图形”的平谷大桃证明商标;推出“国桃”理念,提高平谷大桃的档次;通过加强对平谷大桃包装的研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了大桃个性化包装,开发了生日、礼品、旅游、运输四大系列40种样式的新型大桃包装,改变了过去大桃包装缺乏个性、简单粗放的局面,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大桃的多品种、多层次需要,又提升了平谷大桃的品牌形象。

  谈起区果品办为民服务的事,刘家店镇万庄子村原党支部书记靳成学激动地说:“‘果办人’把我们果农没想到的事全想到做到了,真是服务到家了。”

  为此,平谷山区的广大果农为了表达对‘果办人’的心情,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有难事找果办,山沟里找最方便;果办人讲实干,整天围咱果农转;果办人做示范,出的招数最灵验;谢果办最难办,想送果时人不见;夸果办赞果办,心系果农做贡献。”

  群雁高飞头雁领

  有人也许要问,果办人何以能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果农服务,作出如此骄人的业绩?

  我们在与‘果办人’座谈中了解到,关键是有一个团结战斗,甘心奉献果品产业的领导集体。而这领导集体的“领头人”就是主任邢彦峰。

  15年前,邢彦峰从一个人支起果品办这个摊子时开始,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一个工作宗旨:高标准,严要求;争上游,创一流。因此,他非常珍惜组织对他的信任,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辞辛劳为广大果农服务,努力干出一流的业绩。

  记得他刚当主任那会儿,一没豪言,二没壮语,上任后跟当时的主管县长打了声招呼,就到乡下搞调研去了。在山区,他一“扎”就是几十天。面对厚厚的几大本第一手资料,他反复酝酿全区果品业的发展蓝图。他把这些“上书”县里,县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赋予他具体实施的权力。14年中,他把平谷的山山乡乡、沟沟岔岔的果园不知走了多少遍,对于全区果品生产情况了如指掌,要想瞒住他点儿什么是很难很难的。

  邢彦峰常这样自嘲地说:“我这个人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干工作,工作是我的最大乐趣。”正因为如此,他心里想的,干的,全是工作,坚持每年百余次深入山区,帮助指导果农发展果树。

  他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凡事儿往前赶。”冬闲,他带领技术员外出参观,5天跑了三个省、4个市县,外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冬天才冒头,春天准能在平谷“生根发芽”。国家级果树开发项目,他一干就是样板工程;中国水科院燕山滴灌研究所搞的山地滴灌技术,邢彦峰知道后,硬是把这项技术弄到平谷来试验。镇罗营镇关上村一户果农,试验前收入3000元,试验的当年,收入一举过万元。

  邢彦峰不仅工作上勤奋,而且思想超前,勇于创新,新闻媒体称他是“智多星”,区内人则称他是点子叠出的“高手”。每年,他都有什么“科技年”、“质量年”和擂台赛、大比武这样的好计划、好招数推出,他组织编创的“算术疏果法”、“科技挂历”很受农民的欢迎。近年来,由他参与策划并组织举办的“平谷精品大桃展示会”、“平谷桃王擂台赛”、“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和“平谷鲜桃邮购”等活动,在京城产生了很强的宣传效应。2005年伊始,他又和有关同志一起推出了苹果、大枣、核桃、梨等八大果类的年历。因此,人们都说,邢主任是位科技型的领导干部。

  邢彦峰深知,要加快平谷区果品生产的发展,光靠果品办二十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广纳群贤,请高人“指点”。于是,“科技是真佛,谁拜谁受益”就成了邢彦峰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为了抢占人才的制高点,邢彦峰演出了一出出“三顾茅庐”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好戏。去北京,上山东,跑河北,只要是果树专家,他都登门拜访。在他担任区果品办主任的15年中,国内外数十名果树专家先后云集平谷,把当代最先进的果树技术传授给这里的果农。

  五下石家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1995年,平谷区开始进行温室设施桃栽培试验时缺少经验,急需这方面的人才。1996年的一天,邢彦峰得知河北省石家庄果研所果树专家赵景秀在果树设施栽培上很有经验后,便立即带上本区的几位果树“精英”赶赴石家庄,前去拜访。

  说是拜访,一同去的人心里很明白,就是想把赵景秀这个人“挖”到平谷来。谁想,刚上门就吃了闭门羹,赵景秀不给这个面子,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了。一次,不行;再去;三次;四次;邢彦峰认定了赵景秀,一定要把他请到平谷来。

  第五次,邢彦峰来到石家庄后,赵景秀终于动了心,他紧紧握住邢彦峰的手,说:“啥也别说了,我跟你去平谷。”

  殊不知,赵景秀一来平谷就是10年。在这10年中,赵景秀戴着“平谷区果树顾问”的头衔,专门负责全区果树设施桃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这10年中,他为了摸索出一套适合平谷区设施桃栽培技术规程,忘记了节假日,忘记了回家。在放光村李广顺绿色高科技试验园区,他与李广顺密切合作,创出了两年树龄设施温室桃亩产3500公斤的高效益,为全区大面积推广温室桃种植积累了经验。如今,平谷区设施果树栽培取得突破性进展,面积达到了8000亩,其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全区大桃产业的新亮点。

  对于来平谷工作的专家,邢彦峰特别注意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果品办只有一辆小轿车。邢彦峰则把它专门用于接送专家教授,自己下乡却经常坐“面的”或“大头车”。

  每当专家来平谷指导工作时,无论工作多忙,邢彦峰也要停下来,陪同前往。对于专家的生活起居,他亲自过问;专家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更是有求必应,想办法解决。他经常告诉属下,工作再忙也不能慢待专家,这是果品发展的头等大事。

  作为果品办的领头人,十几年来,邢彦峰非常珍惜组织对他的信任,没有因任何情况降低过自己工作的标准。一年365天,他每天都7点多上班,晚上10点以前很少回家,逢节逢年也不例外,终日穿行在乡下,与果农相伴,经常是累得晚上回到家里,像瘫了一样躺到床上,鞋袜都是家人给脱。一次,也许是他太累了,晚上回到家上洗手间,老伴见他好久没有出来,就打开门来看,只见老邢正坐在马桶上打呼噜呢。

  还有一次,邢彦峰随市农口考察团到外地考察。他,人在外地,可心里却惦记着全区正在进行中的大桃管理月活动。夜深人静,熟睡中的他突然说起了梦话:“关于大桃生产,我再讲三个问题……。”几年过去了,他在梦话里说果品大桃的事至今仍在市农口传为美谈。

  2002年年初,平谷撤县设区,邢彦峰被选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工作更忙了。他的父亲生前患有心脏病,母亲患有肾结石,二老双亲多么希望儿子在床前多尽些孝道啊!可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多太忙的工作使邢彦峰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守在父母的床前,他把到下乡看望照顾二老的责任交给了爱人和亲属。前年春节前,年迈的父亲因患癌症住进了医院,邢彦峰也只是利用晚上时间到医院看望父亲。父亲去世了,邢彦峰落泪了:“不是儿子不尽孝心,是儿子太忙了,爸爸,您能原谅我吗!”然而,同事家里有了病人,他不但给假,而且亲自去看望,又给联系医院又给找药,关怀备至。年过六旬的高级农艺师岳长文得了中耳炎后,邢彦峰三次亲自陪他去北京医治,感动得岳长文逢人便说:“就冲老邢,我这把老骨头还得卖一膀子。”

  15年来,邢彦峰淡泊功利,只为事业。然而,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予他很多的荣誉。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北京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8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领头人带出好班子

  像邢彦峰一样,果品办领导班子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倾心果品事业,甘愿做奉献,因而形成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领导集体。

  副主任许跃东在果品办是个“老资格”。可他从不以老自居,总是担子拣重的挑,任务拣多的领;待遇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许多年轻的同志都以他为榜样。他积极配合主任的工作,十几年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工作上的失误。由于过度的劳累,他患有严重的肾结石病,发作时疼痛难忍。2004年9月,他陪同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检查全区的退耕还林工作时,肾结石病发作了。同志们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劝他休息,可他坚决不肯,说:“咱单位人少,忍一忍,就过去了。”许跃东带病坚持工作,得到了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副主任杜相堂从进果品办工作,就承担起单位各种材料的撰写工作。十几年中,他在完成主任交办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先后撰写了2800余件、达300百万字的总结、发言、信息和新闻稿件、上报材料及技术资料。仅2004年,他就撰写了各种材料286篇,达50余万字。由他负责的信息工作在市、区评比中,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他主抓的办公室管理和后勤工作,更是为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多年来,他配合主任组织100多次全区性大型会议、领导接待和各项活动,从未出现过纰漏。

  领导班子成员、高级农艺师周士龙,是平谷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专家。作为平谷区一名有贡献的引进人才,他先后参与了多项部级、市级和区级果业科研推广课题,以及项目书的主要起草工作。几年前由他主笔制定的《桃综合标准》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操作规程》,经专家论证后被确定为地方标准。1999年春天,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财产的动人事迹,至今被人们所传颂。那年,周士龙到东北去引进良种果树苗木。为了不使苗木受到损伤,他亲自装车、卸车。连续几天的奔波劳累,使他的体力消耗很大,在卸车过程中突然从车上摔了下来,造成左小腿粉碎性骨折,鲜血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裤。在场的人赶忙送他去医院抢救,可他却忍着伤痛说:“先不要管我,看看苗木有没有碰伤。”接着,他告诉在场的人这批苗木有多么的珍贵,以及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后,才上车去医院医治伤口。周士龙在养伤期间,刚能动弹就拄着双拐去果园搞调查,按期完成了他在受伤前参与的《八月脆桃早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实验项目。

  在区果品办公室领导集体中,还有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就是集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十佳科技工作者、荣立全国科技推广一等功等多种荣誉称号于一身的副处级高级农技师,人称“平谷大桃之父”岳长文。

  作为平谷大桃的发起人,岳长文向记者讲起大桃发展史时,心情非常激动:“一年腊月,我卖了一头肥猪,还了84块钱的债,只剩4分钱。老婆子伤心得直哭,是靠亲戚接济才过了年。从此,我苦学种桃技术,改变贫穷面貌,并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群众。”老岳告诉我,他在家乡后北宫村担任农业技术员时研究出的一整套大桃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规程至今仍在全区大面积推广使用。他和市有关专家先后攻下的大桃裂口病、黑屁股病和桃芽坏死病等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全区果农每年增加收入上千万元。为此,果品办主任邢彦峰逢场合就说“如果没有岳长文,就没有后北宫这个大桃专业村;没有后北宫这个大桃专业村,就没有平谷今天大桃产业的发展。”

  1992年,岳长文到区果品办公室工作后,长年奔波在大桃产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教给果农。按照果品办的规定,本来7点上班就比其他单位早了1个小时,可岳长文每天6点半就到了单位,为的是早点儿下乡给果农上课。当时,机关车辆紧张,年近60的岳长文就和年轻人一样骑自行车下乡,不给果农添麻烦。

  由于多年的劳累,岳长文患了严重的中耳炎,经常疼痛难忍。果品办领导劝他休息,他不肯,坚持骑车下乡给果农作技术指导。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把大桃与他的生命连在了一起。由于病情越来越严重,一直拖到1997年11月他才到北京做了中耳炎手术。

  今年67岁的岳长文早在7年前就已退休,应该在家好好享清福了。可是,他舍不得果品办那些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年轻的同事们,放心不下那些经他传授刚刚懂得一些果树管理技术的山里的乡亲们,尽管人退了休,可他还照常到果品办上班,下乡给果农们上果树课。2003年春天,他的儿子因病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时的岳长文甭提有多悲痛了。领导劝他在家多休息几天,可他在家只呆了两天就要求上班。他恳切地对领导说:“现在搞果树春管正缺人手。再说,老在家呆着准呆出病来。不如让我下乡,和果农们在一起,心情会更好些。”

  还是这年的7月8日,已经连续四个多月没有休息的岳长文因患心绞痛住进了医院。果品办的同志清楚地记得,头一天,老岳还下乡给果农上夏剪技术课呢,他这是累病的呀!

  2004年10月,老岳的爱人得了肾炎中后期病症,需要住院治疗。赶巧,果品办要组织一批果品到市里参加评奖,让老岳当组长,负责这件事。事关全区果品生产大局,老岳义不容辞。白天,他忙工作,组织参评果源,让女儿伺候爱人;晚上,他再到医院守护爱人。在他的努力下,平谷选送的果品一举获全市八项大奖,争得了荣誉。

  好班子带出硬队伍

  在平谷区果品办在这个群体里,没有追名逐利的痛苦,更多的是工作上取得的成绩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和果农丰收的喜讯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是那样的平凡,可他们一心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却是那样的崇高。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广大果农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无形的丰碑。邢彦峰主任在与我们座谈时,这样评价他的属下:“我们果品办的每一位同志,各个都是好样的。”

  14个暑去秋至,14个冬尽春来,只要是果农需要,到处都能见到‘果办人’的身影。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加班加点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因为在他们看来,办公室里不长大桃、苹果、核桃和栗子……,果农的作息时间才是他们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在每年的四、五、六月份的果品质量重点月期间,果品办全体同志每天很早就到了果品生产第一线,顶着炎炎烈日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2003年的四五月间,正是果品质量月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非典”狂魔肆虐京郊大地。面对随时有感染“非典”的危险,果品办全体同志临危不惧,坚持每天入村、入园、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两个月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530场次,培训果农5万人次。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果农的利益高于一切。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按每天加班4小时计算,再加上全年的节假日,果品办平均每人每年贡献劳动日在120天以上。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干1.5个人的活,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

  说起这些,高级农艺师张文忠感受颇深。今年47岁的张文忠原来在夏各庄镇工作。2001年到果品办工作后,他原以为比在基层会轻松一些,可没想到果品办的工作比在基层还要累。不过,他很快被大家的精神所感染,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就在他到果品办工作不久,其父因患多种疾病住院。当时,正是检查苗圃的紧张时期。领导劝他到医院照看住院的父亲,可他不肯,而是到劳务市场上花钱雇人去看护父亲,一直到父亲出院。此时的他,已经把自己融入了果品办这个群体之中,因为私事影响工作,他觉得这是最没有脸面的事情。

  8年前从北京农学院毕业的闫凤娇,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她仍然每天坚持包片下乡,与果农朝夕相处,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果树管理知识传授给果农,被果农亲切地誉为“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的大学生。”

  山东庄镇鱼子山村的果农介绍说,闫凤娇给他们指导温室大桃种植,从取苗栽植到管理,手把手地教给剪枝、整形、疏花和疏果等技术,可精心了。

  2001年春节前,一天夜里下起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闫凤娇起床后,首先想到的是温室大棚的草帘子上的雪如果打扫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温室桃树的生长。雪天路滑骑不了摩托,她就乘坐小公共汽车赶到鱼子山。下了车,她一步一步咯吱咯吱的踩着雪,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温室基地,逐棚教果农清除草帘子上积雪的方法,让温室尽快采光升温。等一切忙完时已经12点多了,闫凤娇在路边等车时,这才感到自己的裤子从膝盖以下全湿透了,冻得棒棒响,一点弯都回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闫凤娇精心指导下,2002年,鱼子山的温室桃第一年挂果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实现了高产和高效,成为全区温室桃生产的样板。

  王金萍,果树科科长,一个12岁男孩的母亲。在果品办工作的十几年中,她和男同志一样早出晚归,一样骑车下乡,风风火火,全然没有一点女同志的娇气,更没有因为私事耽误过一次领导交办的工作。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她把接送孩子的任务推给了丈夫。晚上,等她回家想跟孩子说句话时,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丈夫戏称她是“住店的”,她默默接受,因为她想谁让咱是果品办的人呢!最让人感动的是2002年11月28日,王金萍整理完领导需要的材料已是夜里8点多钟了,领导让她和北京来的专家一起吃完晚饭再回家,可王金萍却说要到医院看望刚刚做完手术的母亲。在场的人怔住了:“你怎么不早说呢?把活交给别人做也可以呀?”王金萍笑了笑,说:“这个材料等着往上报。再说,咱果品办一个人顶两个人使,哪有多余的人啊?”

  王久山,刚到果品办工作时,还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十几年过去了,王久山仍清晰地记得刚来果品办工作时正赶上搞果树培训。因为他年轻,领导便把离县城最远、条件最差的熊儿寨和镇罗营两个山区乡的果树培训任务交给了他。接到任务,王久山二话没说,拔脚就走。当时,没有汽车,无论多远,都是骑车下乡。在那些日子里,王久山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今天这个乡,明天那个村,精心组织好每场培训,和果农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前几年,他在帮助陈太务和东马各庄两个村建果园时,尽管有车坐了,路途近了,但为了抢速度、保质量,他和村干部天天扎在果园里,一呆就是一个星期。久而久之,妻子有意见了:“一天到晚不着家,就忙你了。”每逢听到妻子的埋怨,王久山能说什么呢?他只好哄着妻子说:“等我退休了,天天陪你在家享清福。”2004年,他在负责桃树种质资源基地筹建过程中,加班加点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101个品种的嫁接工作,得到了市林果所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区果品办,还有一位可亲、可敬、值得称道的老同志,叫梁泊。今年59岁的老梁,原来是夏各庄村的虫情测报员,有一手治虫子的“绝活”。他自打10年前调到区果品办工作后,10年如一日,专心从事自己所担负的虫情防治工作。

  梁泊住在离单位六七公里远的乡下,可他每天却能准时准点上班。有时为了准确地做出虫情测报,他很早就到果园进行观察,很晚才回家。回到家,他还要随时接听果农打来的的专家咨询电话,给果农解答果树管理中的难题,家里人经常在深夜被果农打来的电话所惊醒。一年中,他光接听果农打的咨询电话就有1800多个,平均每天至少接听5个。两年前,他和果品办的同志在镇罗营镇北四岭村潜心研究总结出的生态防治病虫害的办法,不仅减轻了果农的劳动强度,而且能节省生物农药开支50%。去年,全区有15000亩大桃采用了这种生态治虫办法,为果农节省开支300万元。去冬第一场大雪过后,天气非常寒冷。镇罗营镇东四岭村的老百姓还没有起床,梁泊就顶着雪给果农讲课来了。果农们非常感动,自发地给区果品办送来了感谢信。在区果品办,像这样生动的人和事还有许多,许多。

  辛勤的果办人用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平谷区赢得了众多的荣誉。近些年来,平谷区先后获得“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优质桃基地县”、“全国科技兴村先进县”、“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桃产业十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同时,区果品办也以其自己出色的业绩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为民服务标兵单位”、“支援山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先后荣获“中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林业系统先进集体”、“京郊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13年在全市果品工作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最近,区有关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总结提炼出果品办的“四种精神”。即:团结向上,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艰苦创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情系果农,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这种高度评价,是平谷区委、区政府给予他们的最高的荣誉。

  有人说,奉献就意味着付出。那么,平谷区果品办的同志们就是那些甘愿付出的人。他们以对广大果农崇高的责任感汇成了一支无悔奉献的时代精神交响曲,以为果农增收的实际行动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们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实践者!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