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 欢
上海报道
记者:孙潮教授和郝铁川教授在华东政法学院是不是孤立的现象?法学家任职法院、检察院、人大等部门的多吗?
何勤华:法学家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不过以前多走进法院、检察院等政法机关。他们有专业的法学背景,理论素养深厚,任职政法部门,包括人大,人大的主要的工作是立法,自然比较得心应手,能将一些比较先进的法学理论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像孙潮教授、郝铁川教授这样执政基层政府的,他们还是开拓者。
这期间经历了一个观念变化的过程,以前人们认为法学家走进政法部门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有这样的专业背景,而没有意识到法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通才教育,能提供给人们一种法律思维模式,所以走进其他部门比如政府就比较少见。但我认为法律人才走进政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以后三大类人才——经济、法律、管理背景的,走上国家管理岗位的会越来越多。
记者:目前法学家参与国家法治进程有几种方式?
何勤华:搞学问做研究是一种,学者的建言建策是很重要的。而任职政府部门,亲身参与国家的法治建设也是一种,就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参与方式更直接,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记者:您怎样看待法学家从政的现象?
何勤华:法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现在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法学家执政有天然的知识储备优势和思维模式优势,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治理国家技术等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执政能力建设发展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阶段之后,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法学家,肯定比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治理技术上更加熟练,依法治国贯彻得更好。在国外有法律背景的人从政也是普遍现象,美国44任总统中,28任是法学家出身,日本也是如此。
孙潮教授和郝铁川教授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孙潮是研究宪法、行政法的,郝铁川是研究法理学的,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和国家、社会治理、行政管理就有密切的关系。
记者: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在上海,在华政出现?
何勤华: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上海,我觉得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求也比较高有关,就是说上海对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
当一个地方的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时候,经济发展的要求比较突出,自然需要擅长搞经济的人来发展当地经济,等到经济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对社会治理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候法学家就走上前台。
华政是上海乃至华东法学人才最集中的院校,其次,我认为与学校思路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以前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太愿意放出去,希望留着自己学校用,后来逐渐认识到政法院校就是应该为社会培养干部,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记者:您如何看待工科学者——经济学者——法学学者的代际变化?您认为我国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何勤华:这种代际变化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心,一个政府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法学人才是其中很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类。
法学家从政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希望有更多的法学家能参与到这个变化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