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谈三次审计风暴历程 表白背后没有背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1:17 文汇报 | |||||||||
因为“审计风暴”,人们认识熟悉了李金华;也因为“审计风暴”,李金华成为第一位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的官员。日前,作为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应邀来宁,成为南大“部长论坛”开讲第一人,并首次公开谈到了令人关注的“审计风暴”。 “南京大学曾经是我向往的地方,今天我成为了南大的兼职教授,弥补了我的遗憾”
中国审计既年轻又年老 李金华说:“我遇到一些国外的审计学家时,经常说,‘中国审计既年轻又年老’,他们总是奇怪为什么这样说。我国是1983年正式成立审计署,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国家的审计历史很年轻。但其实追溯历史,西周时期的中国就有了审计的萌芽,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到了宋朝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审计院。如果这样看,我国的审计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他说,在联合国191个国家中有184个拥有审计机关,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审计制度比较健全,而我国的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国家的审计与西方不同的一点是,审计机关不仅具有审计核查权,还具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目前,国际审计还着重在传统的财务制度上,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国际审计将向管理审计、责任审计的方向发展。 “审计风暴”背后没有背景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呈送了一份沉甸甸的审计“清单”,7个中央部委被曝光,几十亿元资金黑洞让人触目惊心。报告中的18项内容,每一项都足够震撼。人们用“审计风暴”来形容报告所带来的冲击波,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金华却显得非常平静。 李金华说:“我多次听到社会和公众有这样一种议论和猜测:一个审计长,为什么有这么大胆量搞审计风暴,背后是不是有某种背景?是不是中央某领导人的旨意?每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总是一笑了之。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我常说,审计系统仅仅是按照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权,努力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 希望只要审过的都公开 去年的“审计风暴”是第三次。李金华说,第一次是1999年。当时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年度审计报告,对水利部挪用水利建设资金等问题点名道姓直接披露,舆论反响很大。现在回想这三次“风暴”,要说报告出炉最困难最艰巨的也是1999年那次,披露了很多权力部门的问题。当时,审计署内部对此看法也不一致。向人大财经委汇报时,有人提出来,这些披露后会有什么影响?当时的总理朱镕基说,凡是审计署审出来的问题,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应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3年审计报告出来后,虽然舆论反响很大,但非典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持续的时间不长。2004年的“审计风暴”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舆论影响之大,这都是历史上没有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反响?李金华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制社会加以强调。“审计风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有人问李金华,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什么出现的是“审计风暴”而不是什么其他风暴?李金华是这样看的:一是审计风暴揭露的是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问题。二是更多揭露了权力部门的问题。三是揭露的问题要向国家权力机关汇报,并向全国人民公开。李金华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做到:需要审的都去审,只要审过的都公开。他希望人们要逐渐习惯政府行政工作的公开化,把审计和审计结果的公开化形成制度,形成习惯,每年都做,而不要再刮风暴。 要对老百姓有一个交待 李金华认为,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发展的产物,也是民主与法制进程的标志,又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对财政财务的监督。审计是站在人民大众、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所以一个重要原则是公开透明。审计报告公开后,不仅仅是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更是传递一个信息:用人民大众的钱,最后要对老百姓有一个交待。 李金华曾经在工厂干过13年,这13年的工作经验对他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工厂严格的制度让他形成了严谨的习惯,而底层的生活经历也让他在走上领导岗位后经常为百姓鸣不平。他用一句和学生共勉的话结束了他的报告:“你们将来也要走上国家的各个岗位,并担任不同的领导职务,我希望我们都能把自己手中的各种权力用在为老百姓多办点好事上!” (文/罗静 张良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