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 中南大学夺走7项大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2:45 第一财经日报 | |||||||||
连续空缺六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今年产生,而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则空缺 本报记者杨墨发自北京 昨天(28日)上午,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共计有305个获奖项目。其
这305个获奖项目中,2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通用项目20个,专用项目8个),244项成果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通用项目185个,专用项目59个)。 此外还有5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别是丹尼尔.魏思乐(瑞士)、肯.金(美国)、科拉多.科利尼(意大利)、张汝京(美国)和荣久庵宪司(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打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局面的是中南大学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两项成果,而且这所学校还另有6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所高校诞生如此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评价说,科研是中南大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最亮的一块牌子,对学校迅速崛起、进入中国大学第一方阵功不可没。 本次科学奖励大会组委会负责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姚昆仑博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次揭晓的所有奖项,之前都需经过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定委员会严格评审,再交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学技术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才以“公报”的形式发布。 据姚昆仑介绍,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包括五大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被称为国家科技奖三大奖的自然科学奖项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技术发明奖项侧重于在产品、工艺、材料、系统等几方面的重大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奖涉及门类较为广泛,包括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多个领域。 同时,“自然科学奖”也是体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奖项,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继2002年度和2003年度分别评出一项后,今年再度空缺。 而从2000年度起设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则首度空缺。 “2004年度总共推选了6名候选人,但是他们在最高奖评审委员会的两轮投票中都未能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随即解释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要经过推荐、评审、批准等七个步骤,在通过最高评审委员会三分之二的选票后还要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能最终获得通过。“同时,往年入围最后一轮又未能获奖的科学家2004年可以跳过初评,直接进入最后一轮。但是因为有5名候选人进入了最后一轮,这造成了投票的分散,以致最终未能产生最高奖得主。” 胡晓军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奖的评价体系,“审慎调整,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昨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200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技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程津培院士说,根据科技评价工作改革的有关要求,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去年改革了评审指标体系,提高了评审标准。“此次对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进行改革,突破了以往的成果和人才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全民性的科技发明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三大奖获奖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比上年增长47%,技术发明奖则打破了过去6年来一等奖空缺的局面,有两项重大技术发明获得一等奖。”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控与核安全医学所的陈兴安教授带领的“稀土矿吸入钍尘致癌研究”小组获得了200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他们的研究在目前世界上“核辐射影响”交叉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陈教授表示,“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都会给中国科技界带来一次震动,国家不仅仅在资金上对科技加大了投入,而且越来越重视科研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程津培院士说:“对我国产业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将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透露,200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适应科技发展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还将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将重点建立科技网络推荐系统,引入海外专家直接参与网络评审。同时将成立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保证国家科技奖励的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