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 林红梅)
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26日揭晓,青岛港集团主席、总裁常德传等三名企业界知名老总光荣接受了荣誉证书、奖牌和奖金。常德传和他所创立的青岛港现代管理与传统优势有机融合的企业管理精髓备受瞩目。昔日落后的青岛港如今被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至2004年的1.6亿吨,
成为上海以北东北亚第二大枢纽港,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
精忠报国
1988年,常德传担任青岛港领导时,青岛港已历经近百年沧桑。码头年久失修,泊位多为万吨级左右,无法满足大船靠泊需要。仓库低矮,透风漏雨,堆场紧缺,航道窄浅。青岛港是典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国有企业,2000多万吨的港口吞吐量,人员却高达16000多人;年总收入仅为2亿多元,而建设一座码头少则几亿元、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资金缺乏。
常德传在担任青岛港领导的20多个年头里,始终将“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作为青岛港和自己的“三大使命”,不懈地为之奋斗,乐此不疲,由此打造起了以“振超精神”为代表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唱响了震撼中国、影响世界的青岛港的“时代精神”“时代强音”。
“青岛港是国家队,是国家的企业,理应为国尽忠,为国效力。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与唯利是图、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理念不同,常德传经常用“国家队”的责任来告诫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为精忠报国,他提出并带头践行了“三个一代人”的青岛港精神,即“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他教育青岛港的领导和职工,青岛港作为国企,是国家的长子,就要为国家多做贡献,为国家分忧解难。作为青岛港人特别是领导,必须有所作为,上对国家负责,下让职工满意,自己终生无悔。要取得超人的成绩,就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个人就必须作出必要的牺牲。怀着一腔报国热情,为国争光的理想,他带领着职工,顽强拼搏,实现了青岛港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近十五年来,资产总额由不足5亿元增值裂变到113.2亿元,同时近十五年上缴国家各种税费72.3亿元。
走进市场
计划经济时期的港口被社会称作“港老大”,企业惹不起港口。
如今,船东货主们在青岛港真正有了“上帝”的感觉,是在常德传提出了“主战场在港外”的市场理念后,同时也是他们在国内的港口第一次找到了这种意想不到的“上帝”感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世界许多港口星期天不作业的情况下,常德传结合世界先进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提出了通俗易懂、国内外航运界熟知的青岛港为客户服务“三项原则”,即“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用户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手续便捷,价格优惠,24小时服务”。让所有的职工都知道,他们的工资是客户发的,没有客户就没有饭吃;让所有的职工都知道,质量工作的标准不是国家确定的货损货差率,而是客户满意不满意,客户不满意,即使优于国家的标准也是不合格的;让所有的职工从各个方面做到让客户满意。要不分分内分外,只要货主用户需要,就努力做到,宁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能让货主一时犯难。如今,北起内蒙古,南至重庆、成都,西至乌鲁木齐,都有青岛港的货主和用户。
“长子情怀”
出身工人家庭、当过港口基层工人的常德传,对职工有着血缘般的亲情。他经常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长辈,广大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
在他的倡导下,十几年来,青岛港以建设充满亲情、人气旺盛、温暖和谐的港口大家庭为目标,做决策、办事情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心为民,造福职工。常德传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要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他把“让职工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纳入青岛港深化改革的纲领文件中,并将为职工谋福利的具体实事以文件形式下发,作为指令性计划要求完成。他将“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作为决策者和中层领导的办事原则,大到职工的政治地位和待遇、经济收入、住房等大事,小到职工的就医、就餐、洗浴、乘车等困难,事无巨细,都以“让职工满意”为标准,着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广大职工收入年年增长,摆脱了贫困,摆脱了落后,摆脱了愚昧,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常德传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经营模范等国家级奖项,成为我国首批高级职业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