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金融时报专题 > 正文
 

中国是否在推出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 11:12 新浪财经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齐天

  就像中国不少写小说、写诗的人都盯着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如今眼光瞄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也不在少数。据说,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和多少、多少年后超日赶美的趋势,中国经济学界在不远的将来出个把诺奖得主也不为怪。

  也许是等不了那“不远的将来”了,如今,中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推出了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首届中国经济学奖。

  四位“泰斗”获奖

  打开周四(3月24日)中国各类财经网站,关于这次颁奖的消息都在非常显要的位置。用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说法,中国经济学奖是“仿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进行的。

  那么,谁获奖了呢?还是用新华社报道的导语原话吧:“首届中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24日在北京举行。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吴敬琏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每人获得30万元奖金。”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四个人就已经是“如雷贯耳”的经济学界“泰斗”了。那么,这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新生代豪杰,都哪里去了呢?

  在这四人中,年龄最大的薛暮桥已经101岁,中共建政后,曾经是中国计委、物价委、统计局的最早领导人之一;85岁的马洪先后当过国务院副秘书长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82岁的刘国光曾担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最年轻的吴敬琏也有75岁了,四人中只有他没有做过政府高官,但其头衔中也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这样的半官半民的头衔。

  看到这个获奖名单,人们也许会联想起西方某些流行音乐的评奖仪式:各类时尚、花哨的奖项都被当红的歌星捧走,留下最后一个“终身成就奖”给某个退出歌坛多年的前明星,以示安慰。

  不过,这样的联想也许很不恭敬,也很不恰当:首先,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是主奖,更确切地说,是唯一的奖项,不是在“曲终人散”之前颁发的安慰奖,其次,这四名得奖者的成就和贡献,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吕晓波的话说,是“名至实归”,的确应该获得这个奖项,尽管其中某些人因为岁数太大,已经多年不从事积极的研究或著述了。

  网民“出言不逊”?

  但在中国的新浪网上,对这一消息发表看法的许多网民的观点似乎更不恭敬。以下是几位网友帖子的原话:

  “获奖理由写的不充分。至少也应写点主要著作吧,没看到任何有分量的经济论著,怎么说是‘学家’呢?”

  “如果允许全国人民投票选未必是这几位。”

  “诺贝尔奖才是令人信服的,中国经济学奖?呸!”

  “中国的经济学家只有代表土的权贵资本利益的经济学家和代表洋的买办资本利益的经济学家。共同点是没有理论只有利益,所以没有经济学家,只有代言人。”

  我也努力在众多的上帖者中寻找出言“恭敬”者,但实在不多。大概这就是网上论坛的特点:没有牢骚、心平气和、或者乐于夸人者一般不上网,而且因为蒙面上网,说话也就故意尖酸刻薄。

  还有的网民对具体的获奖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我最尊敬吴敬琏,他应该获奖!”

  “老吴不应得奖,他的言论使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

  “薛暮桥最应该得奖,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导者,其他人和他比还差一大截。”

  “薛暮桥、马洪: 计划经济的典型代表。”

  诺奖摘桂,尚需时日?

  倒是一些身在海外的华裔学者能够做到“不为尊者讳”,但也不刻意贬损“名人”,发表一些相对客观、公允的看法。

  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英国的中国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健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坦率地说,这个获奖名单有三点不足:一是岁数太大了,没有新生代经济学家的代表,如张维迎、林义夫、张军、樊钢等新一代经济学家都很优秀,但无一人中选;二是政治上的考虑过浓,入选的经济学家多数亦官亦学,与官场的关系太近,三是学术上有些落伍,如薛暮桥虽然提倡商品经济,但他的理论框架基本上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

  但陈健也承认,这个获奖名单基本上涵括了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和经济政策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吕晓波对这个获奖名单的评价则更为积极。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因为这次评奖的标准不仅局限在对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贡献,也包括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所以,综合来看,这个名单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家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体现了时代的烙印:例如薛暮桥的影响主要在经济改革启动之前,马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改革准备时期和改革早期,刘国光的影响也在改革初期,即改革启动后的头十年,吴敬琏的影响则一直持续到现在。

  针对陈健的“中国经济学家多数亦官亦学”说法,吕晓波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现象,中国一些经济学家本身就是政府高官,如薛暮桥就担任过中共高官,他们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直接、即时的,而美国就不同,虽然像弗里德曼这样的经济学家也对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那种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学术上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间接的影响,即使是吕晓波的同校同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虽然曾经担任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但他并不像薛暮桥等中国经济学家那样直接参与政府的经济决策。

  再回到本文开端的那个问题:中国经济学界何时能够出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吕晓波的回答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处于向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过程,现在刚刚进入创新阶段,中国目前能够在经济学领域堪称“大家”的人还没有,因此,诺奖摘桂,尚需时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