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剥离中的博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14:13 新民周刊

  在1999年剥离出1.4万亿不良贷款数年之后,国内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贷款又涨到了一个天文数字。

  撰稿/杨艳萍(记者)

  不久前,一家银行某地市级分行的行长,被责令带上所有的账目进京查账。有关部门
发现,这家银行在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时,将历年来“表外”收不上来的利息调到了“表内”,给它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以骗取国家用于帮助银行脱困的财政资金。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的银行业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表外业务产生的拖欠利息,不属于财政资金接收的范围之内。

  事发之后,这位行长的职务就被免掉了。

  关注银行角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说:“中国的政府和国有企业就像父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期望很高,可孩子总是不争气,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父亲就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来帮助孩子,长期以来反而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

  溺爱导致的过度依赖,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体质上,都不会让这个孩子变得自立、自强,只会让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中国的国有银行,曾经也是这样的“孩子”,甚至时至今日“孩子气”依然未能尽脱。

  1999年诞生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肩负着剥离银行不良贷款、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最大限度回收国有资产的重任,当年一开张就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出1.4万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

  到了2004年,为了中行与建行的海外上市,又从两家银行剥离出1970亿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同时动用外汇储备,为两家银行进行巨额注资,为中国金融机构轻装上阵,加快改革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国内金融领域多年积弊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剥离和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显得异常艰难。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近年来已屡遭诟病;在向银行接收不良贷款时,似乎也是麻烦不断。

  这里不得不提到部分银行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今年年初,银监会官员曾表示,由于当初剥离时甚至没有对形成坏账的原因进行分析,没有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使得一些银行借机转嫁经营性损失,甚至通过剥离掩盖违规经营问题和违法犯罪案件。

  从国家审计署年初公布的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结果来看,类似的问题在目前的国内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国家用于剥离银行不良贷款的资金,是由国家财政、央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三部分组成的,银行以虚假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不良贷款,来骗取国家财政的资金,不仅是对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害,更是对公众财富的公然掠夺。

  诚信是金融机构的立身之本,当少数银行为了个人或部门的利益参与造假,它又靠什么来维护社会公众对国家金融机构的信任和信心。它所造成的危害之深,影响之广,远远高于普通的欺诈犯罪。

  损失落到了谁头上?

  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类似的问题为何层出不穷?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剥离银行不良贷款对国内所有的参与者都算是新生事物,资产评估、及时风险监控、内部管理、配套法律都没有及时跟上,剥离和处置的过程,存在相当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这些问题目前都在逐步改进。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初剥离银行不良贷款这个政策的出台,对一些银行也显得比较突然,从工作到认识上,可能都还未来得及做好准备,但是他们显然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摆脱过去各种包袱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第一次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应四大国有银行,根据各家总的不良资产比率和地区的差别,确定各自所需剥离的总量,然后下派剥离任务指标。

  在第一时间里,一些银行一时无法把真正需要剥离的资产很快地清理出来,那就从眼前的、额度相对较大的、对个人和单位利益可能带来损害的、让某些人一直耿耿于怀的坏账先剥离出去,采用各种手段,包装成符合各项条例的不良资产,再合理合法地向国家套取资金。

  应该看到的是,资产管理公司把关不严,对不良资产粗放型的接收方式,也给了一些银行可乘之机,并给自己今后的工作留下无穷隐患。

  一项贷款之所以从优良的变成不良的,有人认为80%是市场原因生成的,20%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个转变过程,人的行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剥离工作也是由人完成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小群体,保护单位的利益,乃至上升到所谓“保护国有资产”。

  “保护国有资产的主观想法没有错,但是国家并没有允许在资产剥离的过程中,伪造出一些过去被冲销掉的,甚至从未存在过的资产,这种行为就相当恶劣了。”

  这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有些外资金融机构,在以原来账面价格的3%到5%的优惠条件,从资产公司购得不良贷款包,经过清理后,转手又向国内银行或政府置换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比如银行现在又有了1000万的不良贷款,外资机构利用政策将手中账面价值为1亿的不良贷款跟你置换。

  这个过程中,银行从置换来的资产包价格差中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外资却是在做成本极低的倒手生意。你急于脱手的“垃圾”,经过梳理包装之后,在它手中变成了跟你置换相对优质不良贷款的筹码。

  对外资机构来说,新产生的不良贷款,抵押担保手续更为健全,回收以后会更有价值。与此同时,它从老的不良贷款中了解到你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客户的名单后,又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你最新内部信息。

  银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客户服务的竞争。历年积累的客户资料是银行最有价值的财富。在剥离和置换的过程中,不仅让外资金融机构大赚了一笔,很多珍贵的信息就这样被它们轻易套去。

  我们的一些银行为什么肯接受这样的做法呢?因为剥离不良贷款留下的漏洞,国家财政已经拿出钱来给你补上,对于现任领导来说,压力是减小了,但是对于整个银行业,问题并没有解决,不过这和现在的领导已经没有关系了,他的任务就是经营好眼前的业务。

  拿出目前相对较好的不良资产,来置换外资手中便宜的老的不良资产,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至于损失落到了谁头上,没有人会在意。

  没人在意不等于没有人看到这些问题,但是现行的银行体制只需要你管好自己任上的工作。当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有充足的条件可以忽视过去漠视未来,对他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提出更多的要求,显然不够现实。

  所以,在1999年剥离出1.4万亿的不良贷款的4年之后,国内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贷款又涨到了一个天文数字,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估计,按照过去几年经济发展与不良贷款增长的比例推算,5年后进行第三次剥离时,不良贷款总量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以上。(文中部分人为化名)-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