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 正文
 

全球经济革命级联效应及中国企业赶超世界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 19:08 《国视咨讯》

  3月20日,200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以下为经济学家彼得·诺兰观点。(资料来源《国视咨讯》)

  1、中国大型企业的赶超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一再表明其打造在全球经济的
舞台上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的目标。中国改革其大型国有企业的举措很大程度上受对世界上其他各国行业政策分析的影响。通过行业政策的不同举措,一连串的“后来国家”发展了其强大的本土化企业 。中国所采取的道路与其他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所遵循的道路(即抛弃工业政策、试图实现大规模国有部门的彻底私有化以及让市场来决定结果)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采取谨慎的改革开放政策(“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经济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从1990年到2002年,中国GDP的增长率保持在平均每年9.7个百分点,同期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率为3.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仅为2.5个百分点。 

  中国从1990年全球第七大制造业新增产值生产国上升到2000年的第四位。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在1990至2001年保持在每年13%以上,同期制的比重从72%上升至90%。中国从1990年全球最大出口国的第14位上升至2002年的第五位。中国的出口在1990年仅仅是美国的16%,但是在2002年上升至47%。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份额从1990年的16%上升至2000年的30%。

  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多年来一直是FDI的最大接收国,并且在2002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UNCTAD,2003:表B。1)。现在,中国的FDI存量约占发展中国家全部总量的五分之一(UNCTAD,2003:257-260)。 全球性的大公司现在都把中国看成是其长期战略的中心。

  不仅是中国工业赶超的总体表现非常突出,而且中国在改革其大型企业的性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本土的大型企业大大提高了其经营能力,并对其企业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销售收入方面这些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他们当中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在国际股票市场上市。他们已经吸收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市场上竞争。他们大力提升了其雇员的技术水平。他们已经掌握了全面的最新管理技能,深刻了解了国际金融市场,并且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合作伙伴。财富500强中中国大陆企业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3个上升至2004年的14个。

  在19世纪中叶,英国被称为是“世界工厂”,现在中国也在日益被冠以同样的称号。然而,就这一点而言,英国不仅生产了全球棉布的一半、全球煤炭的三分之二、全球钢铁的七分之五,而且英国也是世界上领先的资本、机械和技术供应商(Hobsbawm,1969:第7章)。如今在中国,领先的国际企业已经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并且已经建立了大型集成生产系统,雇佣了数万名雇员,占许多高附加值产业部门输出的很大一部分。外资企业占中国2003年出口的一半以上(SSB,ZTN,2003:654和670),并且估计在1994至2003年期间占中国出口增加值的65%(Roach,2003)。在2003年,外资企业占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出口的84%(Ning Lutao,2005)。 另外,在中国的工业出口中,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为全球企业巨人提供的由中国OEM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以及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无品牌的产品(比如服装、鞋类、家具和玩具)。仅沃尔玛一家就从中国采购了将近150亿美元类似的货物。

  大型跨国公司(MNCs)是“世界有经济使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知识库”,并且“无论世界怎样为之惊叹均不能改变这一点”(马丁·沃尔夫1999年11月17日写在金融时报上)。在2004年,就研发投入而言,在全球700家最大的企业当中,美国占297家、日本153家,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家 ,其中两家来自中国 (DTI,2004)。世界的巨型企业正在中国快速建造其研究和开发基地,并雇佣相对廉价和高技能的中国研究人员。一份最新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析总结到:“中国的未来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动力站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分厂仍然是个未知数”(Guy de Jonquieres,金融时报,2005年1月25日)。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都站在其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上,因为他们已经更加贴近了全球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结构体系的深远变革为中国的大型企业赶超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挑战。

  2。全球工业合并的挑战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和工业政策的级联效应

  持不同理论观点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大型本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2.1理论上的争论

  主流观点

  竞争过程的“主流”和“新古典主义”观点认为完全竞争的模式可以最好地描述资本主义竞争的实质。与之不同的观点均被排斥在外。在这种观点看来,对于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融入全球自由市场竞争的舞台,则就会有无数的机会来赶超。主流观点的核心强调的是市场竞争的自我平衡机制。这种观点相信资本主义过程的基本驱动力-竞争-可以确保如果任何一家企业享有超额利润的话,其竞争对手不久就会进入去争夺这些利润,并去挑战任何对市场的临时操纵行为。新古典主义通过强调竞争在小企业当中的重要性作为先进经济繁荣的解释。比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相信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偏见和趋势来过分强调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因为我研究过美国的经济活动,我正日益感觉到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谈到的问题和行业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呢。”(Friedman,1962:120-3)。

  主流观点的经济学家争论到在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管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对此观点的经典表述写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森林中的一棵小树在其年老的竞争对手日薄西山的阴影中奋力斗争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每天都有死亡,只有少数能够活下来:这些少数活下来的每年变得日益强壮,随着他们高度的增加他们会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最后他们的高度盖过了他们的邻居,似乎他们可以永远增长且变得更加强大。但是他们做不到。一颗树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其活力并且比其他树长的更加强壮;但是早晚年龄会告诉他们一切。尽管高大的树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但是他们会逐渐失去活力;然后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让位于其他的树,尽管很少出于物质力量,在他们看来是年轻充满活力的力量…几乎每一个行业大的企业都会有持续的起伏波动,在任何时间一些企业处于上升阶段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处于下降阶段(马歇尔,1920:315-6)。

  大多数的主流经济学家相信“合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失败的” 。这些研究通常都是基于对股东短期回报的研究。通常分析合并的动机经常是CEO们在追逐权力和财富,即所谓的牺牲股东的利益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在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企业性质进行根本变革的可能性又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以前可以在企业内合理开展的业务活动现在可以被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完成(Castells,2000)。这被广泛地认为预示着一种新的“后福特”经济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是基于可以在不同时期进行竞争和合作的小企业群(Piore and Sabel,1984;Porter,1990)。随着先前只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如今却演变成为广泛的外包活动的迅速崛起,这种观点似乎又进一步得到了论证。根据科斯理论(Coase,1988),企业之间的分界线已经转变。许多研究者争论到大的公司正在被“挖空”,并且正在快速成为一个“濒临灭种的物种”:在大公司控制着大量的现金流动时,他们对经济活动所发挥的直接控制力正变得越来越弱。我们可以说这些企业正在向“中空”方面发展(Malone 和 Laubacher,1998:147)。

  全球市场的扩散使人们进一步坚信在企业层面的赶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轨迹。事实表明市场正变得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很难想象任何企业或一小群企业可以统治任何特定的行业。

  非主流观点

  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有经济学家相信资本主义包含着固有的产业集中的倾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写道:存在着“资本集中定律”或“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集中的驱动力是竞争本身,这驱使企业以新的生产方式和科技创新的方式通过投入更大量的资本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市场进入的门坎。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夕,斯蒂芬·海默设想了如果现有的对合并和收购的限制被取消对资本主义进程所产生的可能结果:

  假设巨型跨国公司(比如美国300家,欧洲和日本200家)成功地将其改造成具有统治地位的国际企业并且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垄断了相当份额的工业(特别是现代工业)。世界经济将越来越类似于美国的经济,每一个大企业都打算将触角伸向整个洲,并且几乎是无孔不入(Hymer,1972)。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给出了大量的理由来解释几乎是任何类型的大企业同小企业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Marshall,1920:282)。这些包括采购、运输成本、市场营销、品牌、分销、知识、人力资源和管理方面的优势(Marshall,1920:282-4)。相比较而言,他对“管理规模不经济”的解释仅仅是依靠一个类推(“森林中的树”),缺乏逻辑或证据。

  彭罗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书“企业成长理论”直接论述了可能会限制企业成长的问题。同马歇尔一样,她也列举了很多大企业所具有的潜在优势(Penrose,1995:89-92)。她认为大企业所具有的最明显的优势是那些被她定义为是“管理经济”的东西。彭罗斯认为理论上对企业的规模没有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企业无限期地扩张,并且非常清楚如果一些规模效益是扩张所带来的效益,我们不无理由地假设企业的规模完全取决于其可以充分利用的全部这些效益”(Penrose,1995:99)。

  钱德勒论述了在当今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历史中大企业和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动力是至关重要的。他同时指出现代工业企业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对于创造技术最先进的发展最快速的工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工业又是他们所处的行业部门的领先工业。他们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动力来发展现代工业资本主义(Chandler,1990:593)。钱德勒还重点强调了尽管在特定行业的很多企业会萎缩,但是日益强大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这一悖论:“市场份额和利润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可以抑制寡头垄断走向停滞和垄断”(Chandler 和Hikino,1997:31)。

  很多旨在论证合并和并购不合理的研究几乎完全是基于短期内对股东价值结果的分析。但是还是有很少一部分研究是通过分析合并和并购对商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影响来展示另外一种观点(Chandler,1990;Nolan,2001a 和 2001b;以及波士顿咨询顾问集团,2004)。他们建议精心选择和策划的且具有清晰战略目标的合并和并购会增强相关企业的经营能力。他们可以加强企业在特定地理市场上的存在、增加他们获取以前所没有的技术的机会、获取稀缺的人力资源、增加其业务的品牌价值效应并且通过规模效益实现在采购、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长期节约。

  2.2证据:全球经济革命 

  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对企业发展的约束都被消除。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欢迎竞争。私有化几乎被所有国家写入法律。除了少数几个行业外,大部分行业均取消了对合并和并购的跨国界限制。世界领先系统集成商正进行着空前的整合,中国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WTO。然而,由于通过“级联效应”发生的深远变革,这一挑战的深度比乍一看所表现出来的深度要深刻得多。除了系统集成商之间激烈的整合之外,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也经历了爆炸式的行业整合过程。这一发生在“水面之下冰山”行业整合的无形转变至少同那些发生在“水面之上冰山”容易看到的转变一样深刻。

  系统集成商

  全球经济的革命见证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企业在大量卖出其“非核心业务”以便能够开发其“核心业务”并提升其资产质量。大多数大企业的目标是维持或建立其在全球市场上作为少数顶级企业之一的位置。尽管这一过程的剧烈程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股票市场泡沫的崩溃而减弱,但合并和并购的进程在近些年来仍然在较高层次上继续进行。在一个接一个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空前程度的行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在高收入国家的许多行业已经有了很高程度的行业集中(Pratten,1971,Prais,1981)。然而,全球经济革命第一次看到了所有高收入国家广泛行业集中的兴起,并且深深地向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扩散。

  在21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和/或高度品牌化的领域(这些领域主要服务于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购买力的中高收入层),一个真正的“定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一小部分巨型企业,即“系统集成商”,占据着整个全球市场高端50%的份额 。世界前两大企业占据着全球整个大型商用飞机市场份额的100%和碳酸软饮料市场份额的70%;世界前三大企业占据着全球燃气轮机市场份额的80%以上、农机设备市场份额的70%、移 动电话市场份额的60%以上、液晶电视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世界前四大企业占据着全球电梯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世界前五大企业占据着全球数字照相机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世界前六大企业占据着全球汽车工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以及世界前十大企业占据着全球制药市场份额的50%以上 。

  级联效应

  通过同时剥离非核心业务和合并核心业务而进行的整合过程是以级联的方式在价值链中快速实现的。在一个又一个的部门中,具有强大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的领先企业在其众多的供应商中积极物色最佳的供应商,并以“行业规划”和“供应商联盟”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与其协同工作。因此,在广泛开展的业务活动当中“级联效应”就发挥了作用,迫使向全球巨型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首层供应商进行合并和并购,并发展其领先的全球位置。这些反过来也会将这种巨大的压力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供应商网络。结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在向系统集成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众多行业中,整合的过程会愈演愈烈。

  比如汽车行业,在“财富500强”中有13家巨型汽车部件生产企业,其销售收入在130-410亿美元之间(财富杂志,2004年8月2日)。汽车行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被两到三家这样的巨型子系统集成商所垄断,包括成套制动系统、传送系统、电路、温度控制、音频产品、玻璃、座椅和排气装置。他们统治了其相关部门的技术和工艺。按照研发投入排列的世界前700家公司当中有31家公司是汽车部件供应商,总部都设在高收入国家,其研发投入在8,200万美元到29亿美元不等。全球前5大汽车部件生产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6.3亿美元到29亿美元不等(Robert Bosch)(DTI,2003:62-4)。

  在第3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级联效应”的影响。

  规划和协调:外部企业

  通过系统集成商急剧增强的规划功能并辅之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公司的边界不仅转移了以至于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均从外部企业来采购,而且公司的分界线也已经变得模糊。来自众多领域的核心系统集成商已经成为其法定实体边界之外大量商业活动的协调者。关系已经远远延伸到了购买价格之外。为了发展和维护其竞争优势,系统集成商深深地渗透到了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开始密切涉足于从长期规划到对每天生产和交付计划仔细控制的商业活动。系统集成商的竞争优势要求其必须考虑整个价值链的利益,以便在整个系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如果我们定义一个企业时不是基于作为法定所有人的实体,而是基于有意识协调资源分配所发生的范围,则远非是成为“中空”和范围的剧烈缩小,大型企业在全球经济革命中其规模反而会得到空前的增加。由于大型企业有可能会被分解,因此对周围价值链有意识协调的程度会增强。在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价值链的组织结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面有计划的和协调有序的活动。其中心就是核心系统集成商。通常,该企业拥有一些许多关键特性的组合,包括为大型新项目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资助高水准的研发投入以维持技术上领导地位的必要资源、开发全球品牌的资源、投资最新信息技术的资源以及吸引最优秀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众多的业务类型中,从快速生活消费品到飞行器的制造,核心系统集成商深入紧密地与价值链的主要部门相互作用,包括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

  上游。核心系统集成商与上游首层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价格关系的范畴。来自众多领域的领先首层供应商已经与核心系统集成商建立了长期的“伙伴”或“联盟供应商”关系。系统集成商和上游企业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几个关键方面。第一,领先首层供应商在规划其厂房的位置时要考虑到核心系统集成商的位置。第二,联盟供应商在系统集成商内部生产货物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于领先专业服务提供商,比如数据系统,在系统集成商的场所开展实际的工作很普遍。第三,领先首层供应商在规划其研发活动时会仔细考虑核心系统集成商的预期需求。越来越多的研发活动被外包给了中小型企业。通常这些都在系统集成商的紧密控制之下。第四,系统集成商对产品开发进行密切的协调。最后,准确的产品规格通过最新开发的信息技术瞬间传递给了领先供应商。领先首层供应商的生产和供应计划全部在系统集成商的协调之下以确保所要求的输入在需要时能够精确达到并且把系统集成商的库存降至最低。

  下游。系统集成商的规划也延伸至下游。复杂资本货物的制造商对能够长久通过维持其产品的销售而获得稳定的收入流更加日益关注。新的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来监控所使用的复杂产品的性能,并且会给系统集成商连续的反馈以便能够建立最佳的维护计划表。通过这一普遍深入的过程,系统集成商可以深深地渗透到众多使用其产品的企业。然而,向下游企业网络的渗透不仅仅限于复杂资本货物。在快速生活消费品(FMCG)领域的系统集成商正在日益加强与专业物流企业在分销过程中的协调,以便将分销成本降至最低。他们与杂货连锁店和其他销售渠道密切合作,比如主题公园、影剧院、石油公司(加油站已经成为非石油类产品的主要零售渠道)和快餐店,以便提高销售过程组织中的技术效率。FMCG系统集成商通常都有其自己的专家工作在零售连锁系统中。

  雇员人数。一个大公司可能会开出数十亿美元的采购清单。这一采购过程可能会涉及从众多的公司进行采购,而这些公司可能会雇佣更多的等同于为系统集成商工作的全职雇员,这要比核心企业本身所雇佣的雇员还多。有10万到20万雇员的领先系统集成商可能会轻松地获得40万到50万等同于为系统集成商工作的全职雇员。很明显他们的工作需要核心企业以重要的方式来协调。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谈及一个协调业务活动的“外部企业”,该企业围绕着现代全球企业并由全球企业来协调。

  竞争

  按照主流观点,更激烈的竞争是来自于特定部门的大量公司。按照非主流观点,更激烈的竞争来自强大的市场垄断企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远远不只是令人窒息的“竞争”,强大的寡头垄断者与其他这样的企业之间会引发日益激烈的竞争,这样就会在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并通过大宗采购的杠杆作用来降低成本并促进供应链中的技术进步。

  2.3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高收入经济体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5%。来自这些国家的企业占“财富500强”所列公司的94%(按照销售收入排列,参见“表1”)。他们占“金融时报500强”世界领先企业的96%(按照市场资本化排列)。在世界前700家按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所排列的企业中,他们几乎占了100%,这是全球经济力量分配的一个很重要的指示数字。在世界前100大品牌列表中,没有一家企业是来自低/中收入国家(Sorrell,2004)。

  3。级联效应:航空和饮料领域的案例研究

  一个单独的大型商用飞机的造价超过2亿美元。一个单独的软饮料或啤酒的成本约为1美元。然而,正如我们在本部分所看到的,通过“级联效应”的影响,这两个行业作用机理都是相同的。

  3.1航空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美国的商业飞机工业已经发展成只有三家主要的制造商:波音、麦道和洛克希德。来自波音公司对其竞争对手的压力是巨大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克希德已经停止生产三星(Tristar)飞机,并且麦道公司在其商用飞机方面也陷入了深深的财务困难。1997年开始了开创性的波音和麦道的合并。合并之后,波音公司占全球商用飞机全部市场份额的五分之四以上。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还有几家欧洲公司生产大型喷气式飞机(按照当时的标准) 。在20世纪60年代末,很明显这些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均无法同波音公司竞争。在1970年,法国和德国决定联手打造一家大型商用飞机制造企业来挑战波音公司的统治地位,并且可以在欧洲保留下来许多高技术供应商行业。英国和西班牙随后也加入其中。没有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空中客车公司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在21世纪早期,在大型商用飞机市场,空中客车公司一度曾经超过了波音公司。现在两家公司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波音公司已经把对未来的更多赌注投在其中型787飞机上(“梦幻航班”),而空中客车公司则同样投在了超大型的A380飞机上。前苏联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飞机制造工业,可以生产数千架大型喷气式客机 ,随着制度上的变革有可能挑战西方的领先公司。但如今,这一行业已经被毁灭。

  现代化的飞机和引擎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竞争优势的主要方面已经表现在整合全部供应系统来生产最终产品的能力。系统集成商日益集中在供应链内的协调和计划功能而不是直接的制造。航空最终产品价值60%-80%现在来自于外部供应网络(Murman et al,2002:18)。系统集成商已经在IT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包括合并和并购,以便能够紧密协调和控制供应商网络与核心设计和装配场所。空中客车和波音公司都已经挑选了少量的供应商,在每一个主要的飞机制造部门被指定为是“首选供应商”,可以满足他们严格的技术和商务性能标准。他们都在积极地重组供应链的体制结构以便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和培育大型子系统集成商。这构成了在系统集成商企业层面的一种行业政策,挑选和培育“优胜者”。他们都深深渗入到了他们各自的供应链当中。在他们四周是一个真正的“外部企业”。

  为了能够满足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主要的子系统和关键部件供应商们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研究和开发,并且需要扩张以便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来获益。在系统集成商的各个层面的供应链当中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合并。通过连续的合并和收购“核心业务”来实现其战略目标,并且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来“提升”其资产质量。在一个或多个飞机制造子系统内,一群巨型子系统集成商已经建立或竞争能力得到了加强。

  巨型飞机的制造计划,比如A380、波音787和JSF(联合攻击机)以及A400M(军用运输机)的生产周期可能会达到数十年。在这些巨型飞机制造计划背后的数百家供应商构成了未来几十年内世界航空工业的核心,但是在此供应链的任何一个层面上,没有一家供应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一旦相关的飞机制造计划选定好了固定的供应商,则新来者很难取代已有的供应商。强大的“锁定”效应使这些供应商组成联盟来开发能够满足系统集成商特定需求的技术。他们对技术进步过程中所要求的方向有很深刻的理解以便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通过多年来为特定飞机制造计划的供应而积累起来的规模效应中获益,并且在生产给定产品方面积累了无价的丰富经验。他们已经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总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要想进入世界领先系统集成商的供应链并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同供应链中已经存在的成员进行竞争将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整合已经影响到了行业的每一个方面,甚至是一块小的蛋糕也被一小部分技术领先的专业公司所占据。

  仅有三家公司,即联合技术(United Technologies)、通用电气(GE)和劳斯莱斯(Rolls-Royce)垄断了全球大型商务飞机发动机的供应。BAE系统公司负责为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供应全部的机翼成套设备。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为A380和B787供应核心航空电子设备。古德里奇公司(Goodrich)和斯奈克玛公司(Snecma)为A380和B787供应起落装置的主要部件。史密斯工业公司 (Smiths Industries)为A380和B787提供起落装置的控制系统以及为A380提供机翼副翼控制系统。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Rockwell Collins)为B787供应导航控制系统并为A380供应导航传感器。斯奈克玛公司和古德里奇公司联合占据了全球大型商业飞机制动系统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古德里奇公司将为B787提供吊舱和反推力装置、燃料量指示系统、燃料管理软件和近程检测系统。米其林(Michelin)、固特异(Goodyear)和普利司通(Bridgestone)是仅有的能够提供大型商业飞机用轮胎的企业。圣戈班(Saint-Gobain)是唯一一家向空中客车提供飞机用玻璃的供应商。美国Alcoa铝业公司和加拿大Alcan铝业公司垄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飞机装配用铝的市场份额。每一架A380将使用大约100万Aloca生产的“锁紧螺栓”。甚至是更小的飞机子部分领域,小型子系统集成商也在相关的飞机制造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例如,Jamco是波音公司飞机盥洗设备的唯一供应商;Labinal为A380和B7E7供应绝大部分电线产品。Meggitt为几乎所有的大型商用飞机提供火灾和烟雾检测器产品。Recaro和B/E Aerospace占据着大型商用飞机座椅产品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

  3.2 饮料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饮料行业已经经历了高速合并。在碳酸软饮料领域,仅两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全部销售量的大约四分之三。在更广阔的不含酒精的饮料领域,仅五家企业就占据着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啤酒行业稍微滞后一些,但是合并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并涌现出了超大型的全球企业,比如Anheuser-Busch、SAB Miller和Interbev 。与之紧密相关的食品行业已经经历了其自己的合并过程,结果是涌现出了一批超大型国际公司,诸如Nestle、Unilever和Sara Lee。饮料和食品行业都在经受着来自零售巨头兴起的强大压力,比如Wal-Mart、Metro、Carrefour和Tesco 。

  世界领先饮料生产商在材料输入和服务方面巨大的采购支出已经增加了来自供应链高端进行合并的压力。在许多方面,级联效应对饮料行业供应链的压力也同时适用于食品工业。这一“级联效应”已经刺激了饮料行业供应链进行合并的浪潮。另外,由于供应链的高端一直奋力来满足世界领先饮料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在这一层次的合并进程会进一步对这些企业的供应链产生“级联”压力,因为他们都必须奋力降低成本并实现技术进步来满足站在他们相关供应链中央的世界领先系统集成商的苛刻要求。

  全球的消费品包装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每年的市场容量达到约3000亿美元。根据部门的不同,全球十大包装企业占据着全球市场40%至80%的市场份额。世界领先的饮料企业与世界包装行业的领先者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包装行业的主要压力包括降低成本和重量、提升客户安全性、增加产品寿命和增强外观。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还来自于原始材料供应商,比如铝、钢、PET树脂工业和机械设备。世界领先饮料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相互配合,作为技术进步总体进程的“系统集成商”,引导这些企业进行制度上的变革以便领先的供应商能够达到满足饮料企业严格要求的规模。

  每年大约消费2000亿只饮料罐。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世界的金属罐工业就开始进行快速的整合。现在三家企业脱颖而出作为全球行业的领先者 ,他们占据了欧洲和北美几乎90%的市场份额,并且正在快速向发展中国家扩张。金属罐行业是铝材和钢材的主要消费大户,因此对铝材和钢材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并降低产品的成本。在全球经济革命的进程中,其他原料金属的主要用户也加快整合的步伐,包括汽车、航空、建材和耐用家居消费品行业。他们也对铝材和钢材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仅Alcoa和Alcan两家公司就占据了全球铝产量(按重量)的五分之二以上,对于饮料罐行业其铝板产量所占的份额会更大。在钢铁行业,最近几年涌现出了一股合并狂潮。领先钢铁企业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且世界前10大钢铁企业现在占据了全球钢铁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大约五分之三(Nolan 和 Rui,2004a) 。

  玻璃瓶仍然是啤酒行业的主要包装形式,并且尽管其相对萎缩,玻璃瓶仍然是软饮料的一种重要包装方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多次合并和并购之后,玻璃瓶行业已经被高度整合。行业的两大超级巨头(Owens-Illinois 和Saint-Gobain)现在占据了全球玻璃瓶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二 。

  PET(塑料)瓶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并且快速成为软饮料行业最重要的基本包装方式,尽管在啤酒行业其重要程度并不是十分显现。最近几年,该行业经历了快速的集中。到2003年,除了饮料企业用于自己消费的产量之外,前4大企业分别占据了北美和欧洲PET瓶总产量的几乎三分之二。PET瓶行业的许多技术进步都是通过专业机器制造商来实现的,他们生产两种不同类型的机器,即预成型设备以及将预成型产品“吹”成成品瓶的设备。这些领域都被专业高技术公司垄断着。仅Husky公司一家就占据着全球大容量PET射出机械大约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而另外一家专业公司Sidel 几乎垄断了世界领先饮料企业对高级吹制设备的采购。

  在饮料罐装线设备供应方面,仅KHS和Krones这两家公司就垄断了向世界领先饮料企业提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几乎占据了全球高速饮料罐装线销售额的百分之九十。世界的领先饮料企业几乎全部从这两家公司购买机械设备,这是因为他们生产的设备可靠性高、运营成本低、速度快、罐装高度更加一致并且对瓶和产品的损伤率很低。这两家公司都非常重视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

  随着其主要客户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广告和媒体宣传行业也经历了激烈的合并和并购。世界前十大消费大户每年的平均支出在20-30亿美元之间,这占据了全球领先广告和市场营销企业销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另外,广告和媒体宣传企业也必须面对日益强大的全球媒体公司,比如Disney、News International、Time Warner和Viacom,他们都在这些媒体公司投放其广告产品。广告和媒体宣传行业已经多极化演变成为一小部分巨型企业和大量的小企业。在2001年,该行业的前4大企业 占据了全球广告收入总额的几乎五分之三。

  世界领先的饮料企业也是卡车的最大买家 。他们的卡车车队非常庞大,行业领先的企业拥有数万辆卡车。全球领先的卡车制造商经历了来自其全球客户对降低成本和改进技术方面的强大压力。这就进一步迫使他们必须增加规模以便能够加大采购量并在其自身的价值链中降低成本,包括卡车部件的供应商(发动机、制动系统、轮胎、排气系统、座椅、信息学和通风系统)以及材料供应商(钢材、铝材和塑料)。更大的规模还能够促使他们通过规模效益实现更快的技术进步(可以在公司不同部门加以应用的相互协调的技术进步),以便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的稳定性、低燃料成本、更高的安全性和更有效的满足污染控制要求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卡车行业的行业集中发展迅猛。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前五大卡车制造商占据了全球卡车销售总额的一半,但就全部市场价值而言这一比重会更高,因为领先的卡车企业更注重生产更高技术含量的车辆。在2003年,仅行业领先者Daimler-Chrysler的卡车部就实现销售收入360亿美元以及11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并且拿出13亿美元用于研究和开发。

  4。 结论

  主流经济学家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将发展中的经济开放融入全球的竞争环境中会为本土公司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赶超那些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公司。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他们相信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是竞争,并且对企业规模的发展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相信通过迫使弱小的企业同强大的企业进行竞争,弱的一方可以向强的一方学习,模仿他们并超过他们。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经济革命已经见证了在全球范围内空前规模的行业整合和集中。全球经济体系的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企业所占据。这对中国的企业以及政策制定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容易看到的行业集中的结构是那些具有强大全球公认技术和/或品牌优势的著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了扩展价值链最高端的“系统集成商”或“组织大脑中枢”。由于他们已经巩固了其领先地位,他们会对整个供应链施加强大的压力来迫使他们降低成本并促进技术进步。然而,所面临的挑战要比初次看起来深刻的多。

  本文已经详细论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航空业和饮料业的价值链。文中显示这两个行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这两个行业中的核心系统集成商对整个供应链中行业结构的全面转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行业的每一个层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行业集中过程,主要是通过合并和并购来完成,因为这些企业必须努力满足严格的要求才有资格加入系统集成商的供应链。这种“级联效应”对于竞争的性质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要远远超出其一开始可以想象的程度。他们不仅在赶超领先系统集成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冰山”的可见部分),而且在赶超几乎统治着供应链每一个层面的强大企业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隐藏在水下面的“冰山”的不可见部分)。

  在21世纪的黎明,系统集成商和其整体供应链因来自“级联效应”的压力所带来的激烈的行业集中这一事实为中国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附 录

  表1:来自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在全球重要商业革命中的优势

  人口(2000)GNP(2000)(1)GNP(2000)(2)财富500强公司(2003) (3)金融时报500强公司(2003) (4)研发投入前700家公司(2002/3)

  百万%10亿美元 %10亿美元%No。%No。 No。%

  HIEs 9031524,8288024,781554729448096697100

  L/MIEs5,15285 6,3362020,05645 28 (5) 6 20(6) 4  3  忽略不计

  来源:金融时报,2004年5月27日;世界银行,1998 和 2002;财富杂志,2004年7月26日;DTI,2003。

  注:(1) 以官方汇率为准。

  (2) 按PPP美元。

  (3) 按销售收入排列。

  (4) 按市场资本化排列。

  (5) 中国 =14,印度 =4,巴西 =3,俄罗斯 =3,墨西哥 =1,马来西亚 =1,委内瑞拉=1,泰国=1。

  (6) 俄罗斯=7,中国* =4,印度=3,墨西哥 =3,巴西 =2,印度 =1。

  * 均在香港上市。

  HIEs=高收入经济

  L/MIEs=低/中收入经济

   

  参考书目

  波士顿咨询顾问集团,2004,在并购中成长,波士顿:BCG 出版

  Castells,M。,2000,网络社会的兴起,剑桥:Blackwells(第二版)

  Chandler,A。,规模和范围:产业资本主义的动力,剑桥,Mass。:哈佛大学出版社,1990)

  Chandler,A。,和 T。 Hikino,“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in Chandler et al,1997

  Chandler,A。,F。 Amatori 和 T。 Hikino,eds。,1997,大企业和国家的财富,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Chang,Song,2005,“金融改革和银行竞争:中国案例研究”,剑桥大学,博士论文

  Coase,R。 H。,1988,“企业的性质”,in Coase,1988

  Coase,R。 H。,1988,企业、市场和法则,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贸易与工业部(DTI),2003,2003英国研发记分板,爱丁堡:DTI

  贸易与工业部(DTI),2004,2004英国研发记分板,爱丁堡:DTI

  金融时报(FT)

  Friedman,M。,1962,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Hobsbawm,E。,1969,工业和帝国,Harmondsworth,Pelican Books

  Hymer,S。,1972,“跨国公司和不均衡发展法则”,reprinted in Radice,ed。,1975

  Korman,L。,200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巴西的贸易自由化和发展:电讯行业案例研究”,剑桥大学,博士论文

  Lehman Brothers,2002,“全球水工业”,1月29日

  Malone,T。 W。,和 R。 L。 Laubacher,1998,“网络个体经济的到来”,哈佛经济观察,9月-10月

  Marshall,A。,1920,经济学原理,伦敦:Macmillan(1890年首次出版)

  Marx,K。,1867,资本论第一卷,纽约: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7版)

  Meeks,G。,1977,令人失望的结合,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Merrill Lynch,2002,媒体投资的蓝图。 伦敦

  Murman,E。 (et al) (2002),倾斜企业价值:透视麻省理工的倾斜航天创新,纽约:Palgrave。

  Ning,Lutao,2005,“为高科技行业发展的经济自由化:中国对发展ICT制造行业的响应”,剑桥大学,未出版的手稿

  Nolan,P。,2001a,中国和全球经济革命,伦敦:Palgrave

  Nolan,P。,2001b,中国和全球经济,伦敦:Palgrave

  Nolan,P。,和 Rui Huaichuan,2004,“级联效应和中国的钢铁工业”,mimeo

  Nolan,P。,2005,可口可乐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将出版。

  Nolan,P。,和 Zhang Jin,2005,行业集中和级联效应:航空和饮料行业案例研究,即将出版

  Penrose,E。,1995 企业成长理论,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Piore,M。,和 C。 Sabel,1984,第二次行业划分:发展的可能性,纽约:Basic Books

  Porter,M。,1990,国家的竞争优势,伦敦:Macmillan

  Pratten,C。,1971,制造行业的规模经济,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Prais,S。 J。,1981,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Radice,H。,ed。,1975,国际公司和现代帝国主义,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Roach,S。,2003,“正确了解中国”,关于中国的行业、投资和汇率政策:对美国的影响,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办公室

  Sorrell,M。,“广告和市场营销服务行业:前景光明”,in WPP,年报,2004

  国家统计局(SSB),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文版),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

  UNCTAD,2003,世界投资报告,日内瓦:UNCTAD

  世界银行(WB),2004,世界发展指标(WDI),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WB),1998,世界发展报告(WDR),1998,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世界银行(WB),2002,世界发展报告(WDR),2002,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