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43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低于国际警界标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 1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罗捷 上海报道 3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的中国外债数据。截止2004年底,中国外债余额(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折合美元2285.96亿,比上年
两会其间,外汇局局长郭树清提出,首先是境内外资金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迅速扩张,导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和流量大幅度上升,其次是进出口规模大幅度增长,导致与之相关的贸易融资类短期外债增加,再次是受到本外币正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境内机构纷纷增加外币负债,减少人民币贷款。 本次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郭树清的判断。在全部外债余额,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242.8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4.37%,比上年末增加76.97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0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3%,比上年末增加272.65亿美元。 在2001年我国调整了外债统计口径之后,短期外债首次在外债余额中比例超过40%,已经超过国际公认40%的警界线,短期外债有增长过快的迹象。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教授认为,尽管短期外债比例稍高,但相对于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而言,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足以应付。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7.1%,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界标准。 另外,较低的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也表明,中国的外债规模仍比较安全。尽管我国外债余额增长较快,但13.86%的负债率也比较安全,这一比例自2001年以来就保持在14%左右,说明中国的外债余额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华民认为,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与公司类似,国家完全没有外债也是不经济的,借入适当规模的债务,有助于国家更快的发展本国经济。 另外,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外汇收入大幅度上升,也使得外债相应上升比较合理。 外汇局公布,2004年末,我国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为34.9%,这一比例从2001年的56%开始逐年快速下降,说明我国的外汇收入本身的偿债能力已经相当强,加上还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华民认为,这些比例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然非常安全。 但在外债余额总量安全的同时,机构有可能面临短期债务偏高的问题。 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在2285.96亿美元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35.91亿美元,占18.45%;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659.69亿美元,占36.23%;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46.46亿美元,占24.52%;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93亿美元,占3.29%;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16.34亿美元,占17.37%。 与2003年相应的数字相比较,我国2003年国务院借入的主权债务大量下降,而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债务则是大量增加。2003年中资金融机构借入376.23美元,外资金融机构借入209.48亿美元,2004年这两个数字的增加幅度都超过50%,说明大量的外债都集中于金融机构中,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