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外来人口占上海全市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过半在20~34岁
本报记者王思睿发自上海
上海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的同时,却出现了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倾向。昨天(1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海旺透露,上海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矛盾尚未凸显
的原因,是因为大量年轻劳动力人口的输入,缓冲了上海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在周海旺日前完成的《上海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与老龄化》报告中(下称《报告》)披露,15~59岁的上海户籍劳动力人口(也就是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从1992年的66.3%上升到2003年的71.7%,显示出上海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充足。
但是,劳动力人口内部的年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着:20~34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出现递减态势,比重从1992年的24.3%下降到2003年的20.1%;而40~54岁的年龄较大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从19.0%上升到31.9%,从而促使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老龄化加快。
与此相对的是,在大量涌入上海的流动人口中,年轻劳动力却占了绝大多数。截至2004年底,“常住外来人口”已经约占上海全市人口总量的25%。而《报告》显示,2003年,20~34岁的上海外来年轻劳动力人口达203.15万人,约占当年上海外来人口总数的53%,占当年上海常住年轻劳动力人口的43.04%。并由此稀释了该年龄段的上海常住劳动力人口比重,使之比上海户籍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高出逾7个百分点。
“上海的经济发展并未因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而出现衰退迹象。”周海旺认为,上海由于提供了较高的劳动收入、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对较多的工作机会,从而吸引全国的人力资源向此迁移,而这些人口的年龄结构大多处于20~30岁之间。
但是,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依靠输入其他省市的劳动力弥补上海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之忧,只是权宜之计。
周海旺建议,目前上海应该着手做好准备,缓解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比如,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推迟现有的退休年龄,适当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口规模。
但后项措施收效甚微,因为推迟退休年龄遭到“工作时间过长”的反对。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周海旺表示,在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应转变观念,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量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不仅仅是由人口规模造成的,因此,综合我国的资源结构,其相对优势在于优化人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