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金融滞后环节 推进金融制度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 04:45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3月14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是改革攻坚年,主要有五项改革任务,推进金融改革是其中之一。 应该说,金融改革在2004年以来所取得的进展是引人注目的,在银行领域,主要是国有银行的改革;在证券领域,则主要是以“国九条”为主要制度框架的制度创新;在保险领域,表现为开放力度的加大、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促进了整个保险市场活力的提
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看,目前有两个问题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一个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有所加剧。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并不能仅仅停留在银行贷款行为这个微观角度来考察,而需要从整个金融体制、金融结构的角度来考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许多方面。 2003年以来的宏观紧缩,贷款增幅有明显的下滑,但是中长期贷款却依然保持十分稳定的上升,压缩的贷款大多是短期贷款,使得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显著短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所加剧。这种状况表明中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特别是风险定价的能力。 从融资结构看,目前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使得中国的M2/GDP持续上升,提高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为长期融资不发达,使得银行体系不仅承担了通常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承担的短期融资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长期融资的功能,在有的领域实际上类似股本融资功能,例如在转轨时期银行对于一些无资本金企业的贷款,以及期望银行对本来希望进行股本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等等。 从融资结构角度看,无论是压缩中长期贷款,还是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可能更多地需要从银行系统之外找解决的办法,特别是要发展中介融资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如果这些市场不发达,大量的银行贷款新增的部分用在长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使中长期贷款压缩的余地十分有限。 中长期贷款的期限通常是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通常是几年的任期。在严格要求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考核约束下,这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是有动机发放长期贷款的,因为长期贷款在出现偿还困难之前,通常容易被视为正常的贷款。在一任领导人担任银行的负责人时,就可能倾向于多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即使出现问题往往也在领导人更替之后了。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看,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导致的资产负债错配,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例如资产的证券化;或者是允许商业银行进行主动的负债,例如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运用的期限发行大额长期存单等主动的负债工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管理资产负债的匹配,降低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风险。目前对于这些金融创新,存在一系列的管制,这凸显出目前中国金融创新的审批机制效率较低,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 金融决策,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微观决策,都是建立在大量金融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目前,我们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观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政策等的改革方面,实际上,金融统计与信息体制发展滞后,也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全面、灵敏、超前的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有效的金融决策就无从谈起。 从微观市场决策看,许多金融决策依赖的市场信息我们没有统计。最近中国的大豆期货投资者遭遇了一次因为统计信息缺乏导致的“大豆危机”,中国目前的期货投资者进行大豆期货的投资决策,依靠的是美国有关机构对于中国大豆的统计,美国的期货投资者就可能会利用这个缺陷,在对美国的期货投资者有利的时候调整自己对于中国大豆的统计数据,使得中国的大豆投资者遭受损失。类似的惨痛教训显示出,金融统计信息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应当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