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羚发自北京
扬州正在以自己的节奏前行。继20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后,目前正在通过错位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新崛起。《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前来参加十届人大会议的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
《第一财经日报》:扬州这两年的经济发展提出要“融入苏南、配套上海”,事实上,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也在提类似的配套上海的口号,和苏南城市相比,您认为扬州的优势在哪里?
季建业:扬州经济发展总的想法是合作发展、错位发展、寻求多赢。在长三角这个以上海为龙头的区域里,不存在谁战胜谁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合作、竞争当中,各个城市得到共同发展。尽管各自发展速度、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各城市融合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
在这种融合性的竞争中,扬州必须在长三角地区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找自己的特色产业。从产业角度来看,扬州传统产业偏多,现代产业偏少。我们的发展策略就是要依据扬州的特色产业优势和沿江的地理优势,重点推动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化学工业、高档纺织和电子工业等,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另外就是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比如农业资源、港口岸线资源和旅游资源,这是扬州的比较优势,也是竞争优势。
今年5月1日即将开通的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对扬州新一轮的发展、苏中的进一步崛起意义重大。扬州的水路交通原来是“T字型”,“一横”是长江,“一竖”是京杭大运河。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开通之后,就由“T”变成一个“十”字,连接了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开通后,扬州要把苏北的帽子扔到长江里去!
《第一财经日报》:扬州有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大企业,比如仪征化纤、亚星客车等,但这些只是比较强的点,尚未形成面,扬州在产业集群化方面是否会再进一步?
季建业:对,我们现在正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加快产业链建设。扬州将以汽车产业、化工产业、化纤产业等一些龙头产业为主,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苏中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加速崛起”战略,扬州制定了沿江工业开发总体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把沿江建设成为纺织工业、化学工业、汽车船舶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等四大工业板块的集聚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江工业园区。
《第一财经日报》:您曾任昆山市委书记,在吸引外资方面成绩比较出色。在扬州,您是怎样处理好充分利用外资和避免过度依赖外资的关系?
季建业:关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好久。我认为没有必要太多纠缠于这个问题。国际产业转移有自己的规律,生产要素流向肯定是往成本较低、投资环境较好、市场较大的地方。引进外资不光是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技术、管理和观念。我觉得这是利用外资收获最大的地方。我在实践中认识到,外企对本地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是很大的。我在昆山时,就积极推动乡镇工业和外资企业联合,为他们加工配套产品。比如说,昆山的捷安特自行车企业每年生产150万辆,我对当地企业说,你给它配套生产车铃,150万个车铃能赚多少钱?对乡镇企业来说,这就是很可观的数字。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两会”期间,生态问题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扬州去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在生态建设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扬州将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呢?
季建业:应该说这是我们最近在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正因为考虑到生态因素,扬州把工业集中在沿江地区,并且制定了《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扬州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文化内涵看古城,生态环境看瘦西湖区,城市形象看新城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其实,这也是错位发展的内容之一。扬州这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有2500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加之生态环境好。所以,我们要把扬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度假城市。
《第一财经日报》:扬州市近期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季建业:扬州要在新的平台上起跳,我们提出一个目标:五年内实现GDP、人均GDP、财政收入、职工收入、农民收入五个倍增。我们要把扬州塑造成一个彰显个性的城市,不能做成千篇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