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络版:香港经济经历特首之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7:48 《财经》网络版 | |||||||||
董建华的继任者必须保持香港低税率的自由港地位,以稳固香港目前的经济复苏,确保未来竞争力 □ 《财经》记者 卢彦铮/发自香港 【网络版《财经》每周特稿2005/3/5-3/11】
[网络版专稿]3月10日晚7时25分,67岁的董建华微笑着走出位于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的政府合署中座大门,在数十只闪光灯的不停闪烁中,向人们挥手说“再见”。 就在三个小时前,董建华召开了行政会议;5点30分,董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在场1000多位中外媒体记者宣布,他已于当日以健康不佳为由,向中央政府正式提交辞职报告,将放弃剩下两年的特首任期。 董宣布辞职后不久,6时45分,他的两位主要下属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相继在政府合署西座大堂会见记者,神色凝重。 按照《基本法》,若董的辞职申请获中央政府批准,则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将署理特区行政长官一职,直到800人选举委员会正式选出新一任特首。 董建华于1996年12月11日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同年12月16日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2002年7月,董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再次连任。 如今,董的政治身份将由地区行政首长转换为国家领导人。在2005年2月28日召开的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他被增补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获得提名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董建华)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项政策是毫无先例可援、毫不容易的历史性任务。”根据《基本法》即将接任行政长官一职的曾荫权说。唐英年则表示:“香港在回归之后经济上面临很多挑战,他以无私的精神,勇敢的承担,领导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二人均对董八年的特首生涯给予高度评价。 此前并无从政经验的董出任特首的八年间,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制纷争等一次次巨大冲击,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虽然在2000年实现了10.5%的高增长,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普遍衰退,香港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97年至2003年间,香港经济年均增长为3.1%,与1997年前5%的增长水平差距明显。 在这一轮调整中,香港面对艰巨的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持续低迷,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下降9%以上,失业率自1998年以来逐年上升,2003年更高达7.9%;而物价指数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呈现负增长。此外,政府财政赤字2002年曾达到700亿港元,已影响到香港联汇制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对《财经》评价说,香港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当年的资产泡沫,还是产业“空洞化”,都是在90年代上半期就已出现的,只是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调整。 而此次董辞职之际,香港经济复苏已至1997年“回归”以来的最好时期。董建华称,这是自己可以负责任地卸任的一个适当时机。 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香港的财政赤字在2003年降至不到500亿港元,2004年进一步降至不到30亿港元。随着经济复苏,加上美元疲弱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大量资金在2004年流入香港,致使香港资产升值,无论股市还是楼市都大幅上涨;失业情况也有所改善,2004年5月-7月失业率降至7%,创26个月以来的新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员对《财经》表示,董的继任者必须保持香港低税率的自由港地位,以稳固香港目前的经济复苏,确保未来竞争力。 此前,香港特区政府就解决多年的财政赤字难题提出了包括扩大税基等意见。但这位评论员指出:“《基本法》要求特区政府不能较长时间地存在财政赤字。但自1997年以来,事实证明这样的约束并不成功。而赤字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对政府支出缺乏有效约束。” 目前,香港公务员占其总劳动人口约5%,而公务员薪酬开支占香港经济体系的总薪酬开支高达10%;如把受资助机构计算在内,这一比例将达到20%。上述评论员认为,新的行政长官应该借目前经济出现好转的契机,缩减公务员和私营机构人员工资的差距,同时改革政府机构,削减公营部门成本,争取节流。 不过,香港毕竟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驱动相当有限。对董的离任以及新特首的出现,任何过高的期许也许都是不切实际的。“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取决于香港创造出新的知识产业,政府只是在平台搭建上做一些工作。”陶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