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通胀” > 正文
 

经济过热幽灵未散 政府首次采用减税刺激消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4:17 21世纪经济报道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2003年和2004年中国GDP的增速都超过了9%,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人们预计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然会保持在这一水平。

  不过,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5年中国经济的预期目标将调整到8%的水平。

  前几年快速增长的经济常常超出了政府制定的预期目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认为,过去政府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有些偏低,失去了意义,因此需要更为合理的目标以免造成错误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则解释说,制定GDP增长8%的目标主要是便于财政预算的编制。“为什么我们总说财政超收多少亿?因为财政预算就是按照GDP目标制定的,去年按7%制订,结果经济增长超过7%,所以预算超出。今年预算按照8%制订,超过部分会小一些,这对财政资金管理有好处。”同时,央行制订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调控目标,也是根据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总的来说,今年GDP按8%左右考虑,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李德水说。

  而这样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决策层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并未消除,目标的调整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宏观调控将常抓不懈,经济的降温措施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告诫各级政府官员说,不能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发展目标。

  在过去两年,正经济循环周期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各省市、各地区亦正“抓住机遇”,展开了一场GDP竞赛。经济学家吴敬琏把这种竞赛定义为“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形成了大量无效投资。同时经济景气周期提高了预期的投资回报率,FDI、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蜂拥进入投资领域,推动了整体经济处于过热的边缘。

  投资的过快增长成为危险的因素,过去一年,中国政府采取的包括严格土地审批、控制信贷规模等宏观调控措施,将全年的投资增速控制在了26%的增速水平。

  但显然,中央政府决策层认为这一速度仍然偏高,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是,这一增长水平并未使能源、资源保持在合理的承受区间,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尚未根本缓解。

  政府下决心将投资的速度再降低一个台阶,并与经济的增速目标相吻合。国家发改委提交给人代会委员的一份资料说,政府将2005年投资的增速设定在了16%。

  大幅调低投资增长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依赖于经济扩张而增加的就业率可能面临严峻的形势。但政府将2005年新增就业人口目标调低到了900万,比去年少了60万。同时将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从4.3%上调到4.6%。

  “这显示了国家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决心,但需要更多的调控手段才能达到。”社科院宏观经济室研究员袁钢明说。

  另外,大幅放缓投资的增速有更深的用意,温家宝说,经济运行中存在深层次的矛盾,中国的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受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加大。

  这也是东亚经济具有共性——普遍存在对投资的依赖。花旗银行环球金融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都很高,但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不断上升,甚至接近45%,这样难以长久持续下去。

  只有最终消费的增加才能支撑经济进入良性的循环,显然政府决策层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希望尽早着手改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虽然这会暂时延缓经济发展的速度。

  多种政策刺激消费

  中国政府首次计划采取最实质的措施刺激消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

  减税成为中央政府刺激消费的最重要一个办法,组合运用的税收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和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虽然降低税收刺激消费在各国进行经济调节中广泛运用,但中国过去很少这么做。

  由于对粮食价格的放开,去年农民的现金收入激增了6.8%,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开始繁荣。

  但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个不小的难题,“取消农业税间接为农民带来数百亿的收入,这将使农村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袁钢明说。

  即将实现的另一项措施是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这将更多地照顾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过低的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而他们正是消费增长的推动力。

  为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政府还减缓了财政收入的增速,增加了转移支付的数额。

  财政部预算报告说,将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维持在10.5%的水平,去年中央财政实际增长为15%。

  在政府报告中还第一次将过去财政政策定义为“扩张性”,并且,温家宝总理将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做出了“松紧适度”的准确定性,这显示了政府转变这一政策的决心。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预算支出也将从去年的13%增速计划收缩为7.6%。财政赤字也缩减为3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

  但政府并未削减用于缩小贫富差异的开支,温家宝在报告中宣布将增加支出,帮助失业、贫困和农村人口,包括将农业补贴上调25%至664亿元。同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

  国债在建设领域投资大幅删除,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三农、科教、医疗、退休等薄弱环节,同时中国政府还在考虑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以增加消费支出。

  “对农民和中低收入者的充分考虑恰好体现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考虑。”袁钢明说。

  依靠消费转变拉动经济增长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可能历程缓慢而艰巨。

  2005年的挑战

  与财政政策进行收缩相呼应,央行也将货币政策进行收紧,较早的时候,央行已经宣布2005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下调到15%,银行信贷规模增长也调为15%。这支持了政府对投资增速严格控制的计划。

  不过投资增长速度的突然放缓可能会引起外界的担忧,一些经济学家说,过猛的收缩影响经济实现软着陆。

  一位经济学家举例说,从啤酒花事件曝光后,在新疆地区银行全面收紧信贷,根据统计,2004年新疆信贷增长仅为6%。信贷紧缩而企业存量资金不可能在长期内加速周转,投资全面下滑,企业资金链异常紧张,大量企业开始破产倒闭。

  不过矛盾的是,多数地方的投资热情并未在宏观调控中迅速降下来,是宏观调控异常复杂,也促使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更严厉的警告。

  3月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20万个,去年新开工了15万个新项目,去年前两个月新开工项目为2万个。也就是说,2004年的后10个月平均新开工项目达到了1.3万个。

  如此众多的项目对后续的宏观调控构成巨大的压力,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表示,今年将会继续严把土地闸门,控制土地的供应;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称,宏观调控在新一年里仍然丝毫不能放松。

  但如何控制投资的增长而同时不至于对经济层面产生太大的打击,将是2005年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而外界存在的另一个忧虑是,2005年中国宏观调控部门是否会在投资增长没有迅速下降的时候,再次动用行政调控措施?

  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王召博士说,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比2004年更严峻,因此他预计接下来的调控措施将不会进一步加深,更多地会利用利率、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总量和结构的调整。

  一些经济学家也预计,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提可能会辅以必要的行政调控措施,但不太可能采用,“原因是包括利率等货币政策已经相当严厉”。

  银行对大规模的投资提供信贷似乎充满警惕性,银监会正督促各家银行引入用经济资本这一新的管理标杆,分配资源,度量风险。刘明康说,目前有七八家银行已经开始遵循这一监管措施。

  央行行长周小川也称,央行将精心设计并且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等手段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控。对未来的宏观调控似乎也做好了准备,并“密切观察经济形势的变化”。

  袁钢明认为,根本的措施提高资金的价格,让项目投资回报下滑,并促使收益率预期不断变动,改变企业的投资行为。

  他还说,央行在2003年下半年就开始采取的数次上调准备金率,以及2004年提高利率的措施,收到了不错效果,“只是运用并不充分,人们形成的预期因为没有后续的措施而又抵消了一些。”

  包括黄益平、袁钢明等多数经济学家,鼓励继续采取上调准备金率和利率等措施,遏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的平稳回落。

  但央行也面临难题,由于贸易出口强劲增长,贸易顺差正呈扩大的趋势;同时FDI和短期资本流入趋势不减,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顺差甚至也会继续扩大,造成央行对冲成本提高和难度的加大。

  “同时从发行票据的成本考虑,央行甚至也不愿提高利率,这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矛盾。”袁钢明说。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对利率提升造成收益的大幅下滑,提高利率变得非常困难。

  但经济学家认为,不管如何,动用利率、准备金率甚至是汇率等货币政策的手段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调控原则,同时会减小经济的震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