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步形成并完善解决粮食安全用水措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14:39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3月8日电 据中国水利部消息,应世界银行邀请,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近日赴美国访问,于3月2日在世界银行举办的水周活动全体会议上作主旨发言。 汪恕诚说,中国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水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中国粮食用水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影响粮食生产;
汪恕诚强调,粮食生产用水问题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几千年治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和水资源挑战,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并完善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用水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对水问题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治水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规划,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统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种用水需求,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粮食需求还要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来实现。 三是要根据水资源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按照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在水资源充裕地区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发挥灌区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作用。解决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必须适当修建必要的调控工程,增加水资源的供给。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进行灌区建设和改造,提高和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对已建灌区,要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利枢纽建设,合理建设新灌区,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在不具备正常灌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方式集蓄雨水,合理利用当地各种分散水源,提高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五是以解决水问题为先导,将水利发展与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生态保护等紧密结合起来。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保护湿地,保护地下水。对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同时,采取修建淤地坝,搞好牧区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小水电等措施,解决好生态修复区人口的粮食问题、经济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为实施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汪恕诚强调,到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14.5亿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在解决水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困难还很多。要切实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欢迎世界银行、其它国际组织和国家在灌区改造、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和防洪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