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走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04:34 第一财经日报 | |||||||||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齐中熙杜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了2005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着力搞好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三方面工作。
正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代表委员们表示,从这份求真务实的报告中,不难看出一幅清晰的中国经济“走向图”。宏观调控趋向“新招法” “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语句,为2005年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基调:今年仍将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4年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有人时常存有“本轮宏观调控何时能结束”的想法。其实“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政策手段,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贯彻始终,只不过是针对具体情况相机选择具体的政策措施。 “2004年宏观调控措施显现成效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投资膨胀可能反弹、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仍可能会持续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家林兆木代表说:“如果放松宏观调控,不仅2004年宏观调控的成果难以巩固,而且经济生活中的矛盾还可能继续突出。” 但相比2004年,2005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选用“新招法”,强调“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按照部署,“双稳健”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今年开始“搭台唱戏”,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比上年“缩减”198亿元财政赤字和3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招式”,正式亮相,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希望“消费”这驾马车能够跑起来。前几次的经济过热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增长较快,而在这次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中,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很快,消费需求却仍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分令人注目地提出,要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即期消费的措施。这表明了政府在2005年中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意图。重点领域力争新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5年要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这其中,“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等六大改革任务尤其令人瞩目。 “如果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妥善调节,便有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全局性影响。”全国人大代表赵鹏说:“这必须要靠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体制的束缚,使经济获取新的活力。” 在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实施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今年将继续推进。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加速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以及把改革的触角伸向电力、电信、民航、邮政、铁路等传统垄断行业。国企改制和产权转让将更加规范,职工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 2005年,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和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等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将陆续出台。 “这一系列改革,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逐步消除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因素,走出忽冷忽热的经济增长怪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赵鹏代表说。及时修补“短木板”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的最长木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发挥木桶的效用,就必须着力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2005年政策在2004年的基础上,更加向“三农”、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倾斜扶持。 “三农”问题,多年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政府从多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国从2006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只是政府加大支持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一个缩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为了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提出抓紧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从今年起到2007年,将彻底免除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针对下岗职工这一困难群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 在财政资金安排上,仍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为了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全国政协委员索丽生说:“政府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这不仅仅是为了某个领域的发展,而是最终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