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报告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今年将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
本报讯 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公务用车等一般性支出,严厉查处各种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财政部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增收4640.63亿元。如果把为解决历史欠退而增加的1275.32亿元出口退税额(财务上作冲减收入处理)计算在内,全国财政收入增收5915.95亿元,增长27.2%。增收中有2000亿元左右是超常规或一次性因素形成的。中央财政实际比预算超收2537.71亿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主要用于解决历史欠账和增加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方面的支出。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1%,这一方面考虑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另一方面,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
报告强调,2005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中央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并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报告解读
1“以奖代补”鼓励产粮大县
报告摘要:从2005年起,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安排150亿元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政策。
专家解读:财政专家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给予奖励,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是将以往的“输血”变为“造血”,鼓励困难县“做大分子”。
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鼓励县乡政府从“做小分母”角度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中央财政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机制中,专门设置项目对产粮大县财政给予奖励,是为更好体现政策意图,奖励政策将适当向既是产粮大县又是财政困难的县予以倾斜。
“三奖一补”是一种政策导向,一种激励机制。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由原来的转移支付重在“补”,到现在是“奖”、“补”结合。
2 财政收入增收难度加大
报告摘要: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收额,安排为2899.15亿元,增长11%。
专家解读:财政专家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虽然这一数额与2004年的增收5915亿元,增长27.2%相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这样的安排并非是过于保守。
从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看,由于我国2004年果断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问题将会有所缓解。
从政策方面看,2005年几乎没有政策性增收因素,而政策性减收因素则增加较多。2005年将继续执行并出台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如进一步降低或免征农业税,继续调低关税税率,落实支持就业和再就业、促进中部崛起等政策,以及足额安排出口退税和适当安排归还出口退税陈欠所需资金等。
另外,近几年财政收入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基数越来越高,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3 140亿元支持免征农业税
报告摘要:在全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140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实这些政策。
专家解读:支持“三农”问题不外乎两种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与增加农业支持。
减免农业税对发达城市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于一些落后地区,农业税作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只减免而不拨款支持,当地政府还是会用其他方式从农民手里收钱,因此加大支持是必要的。
4 109亿元帮助再就业
报告摘要:中央财政再就业支出安排109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加26亿元。
专家解读:要建立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一个。
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GDP增长了,并不意味着就业率会升高,相反,很多企业在通过减员来增效。
而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政府应该来承担解决这一责任,今后的公共财政也应该更多地用在这一点。
5 国防投入可带动经济发展
报告摘要:国防支出安排244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专家解读: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压缩了国防支出,符合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目前的经济增长,是我们有条件加大国防支出,就应该在国防上多投入一些,并且国防上的投入主要还是看国际形势的需要。国防投入和经济投入是互相影响的,把握好了,国防上的投入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解读专家:安体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理论与政策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佟佳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