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有助东莞产业升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 12:45 南方都市报 | ||||||||
加薪有助东莞产业升级 市长刘志庚称,民工短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 2005全国两会.两会会客厅
本报讯 “有人可能认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就是增加成本,会影响投资环境。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东莞将通过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提高薪酬待遇,增加东莞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借此促进东莞的产业升级。 依托松山湖带动产业升级 记: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往年相比,您觉得有什么样的变化? 刘:让我感到比较新的东西,一个是和谐社会,这是比较突出的。二是三农问题,有很多新的措施力度都是很大的。三是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第四是专门讲反分裂法。最后一个是在谈问题的时候,不仅谈了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还专门讲了一段政府工作存在的缺点。这是以前没有的,说明政府确实在积极地加强自身建设。 记:您刚刚讲特点的时候,说到了结构调整这一块,能不能结合东莞的特点,谈一谈今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东莞会有什么新的动作? 刘:主要是推动产业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阶段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城市性质从加工制造业基地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其中依托松山湖,带动全市产业升级;依托虎门港,适度发展重工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松山湖开发建设已由打基础阶段进入了促发展的新阶段。接下来我们将提请人大审议通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松山湖的目标定位等政策。 记:作为制造业基地,东莞已经相对成熟,目前提出了要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变,对于研发这一块,怎样来实现? 刘:我们将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如目前就有这样一个政策:凡市内企业建立共性、行业性、企业性工程技术压法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经国家、省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由市财政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金额度,按照1:1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资助。 结构性缺工仍是主要问题 记:今年春节后,返粤的外来工明显比往年要少,东莞作为一个外来工比较多的城市,有没有感觉到这一变化? 刘:有。目前,东莞已经有108家企业在劳动部门的就业网上登记了用工需求,需求人数约为1.7万人。根据往年经验,节后是企业生产及招工的淡季,四五月份企业的生产将逐步转入正轨,到时企业用工需求还会明显增大。所以我们预测,今年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仍将存在,而且结构性的缺工仍是主要问题。缺在熟练型、技能型的年青劳动力。另外,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管理欠缺人性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会继续流失。 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刘: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普遍出现了“民工短缺”。所以这不是珠三角独有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 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是适应企业用工要求的新一代外来工,数量相对前十年、二十年有所减少;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流了部分工人,改变了以前广东先行一步发展起来的就业优势;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回流了部分人,大家觉得在家务农并不比出外打工赚钱少;同时外来工的就业也要求提高了。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更乐意选择一些好的企业、大的企业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有工资低的因素,所以我市已经制定了新方案,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450元提高至每月574元。 记:最低工资标准涨了,会不会影响投资? 刘:有人可能认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就是增加成本,会影响投资环境。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适当提高工资标准反而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我们要调整,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恰恰技术档次比较高,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在工资方面都是比较高的。 解决“民工荒” 先从心理接受民工 专家认为城里人对民工心理上的排斥,直接导致政策上的排斥 本报讯 民工究竟“荒”不“荒”?昨日,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认为,“民工荒”是存在的。按照他的观点,“民工荒”应该还将在两三年内存在,要想改变这一窘境,城里人必须首先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外地劳务人员。 记者:“民工荒”已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但一些政府官员则认为,并不存在“民工荒”现象,他们认为是一种“技工荒”。你认为中国现在存在“民工荒”吗? 毛寿龙:“民工荒”是存在的,不承认“民工荒”是不对的。“民工荒”出现在去年和今年,表现在交通的“民工潮”。“民工荒”有这么一种表现:1万个岗位,只有5000名员工,企业的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民工荒”。 一些政府官员从自身的角度说,现在是“技工荒”,这也是对的。现在职业高中、大专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多还没有毕业,就被工厂给“预订”了。“技工荒”是普遍性的,结构性的,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一直都存在这种情况。 记:对于产生“民工荒”的原因,说法也是很多。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毛:这有多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市场因素。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社会对劳务工的总体需求增大了;二是不断见诸媒体的报道,使得很多民工不再盲目流动;三是农村最近几年发展环境的变化,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农民不出远门也可以挣到到外地务工相当的工资;四是职业病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了,几年前难以表现。这也会减少一些农民工的流动。 记:现在一个较多的提法就是:劳务工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几年来涨幅不是很大,很多劳务工不愿出来务工? 毛:这也是一个原因。现在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没有给劳务工足够的信心。但这不仅仅是反映一种供求关系,而是需要企业自己调整策略,压低劳动力成本。现在劳务工少了,就应该相应对提高劳务工待遇。但这也有个过程,因为企业也要调整市场成本。 记:解决“民工荒”问题,应在哪几个方面体现? 毛:首先是心理上的提高。农民工都是背井离乡,希望能从心理上被接受。但现在一些城里人对劳民工心理上的排斥,直接导致政策上的排斥。提高农民工的心理认同感,这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其次,劳动力市场本身要规范。一味单纯地提高工资没有用,待遇可能变低了。 记:您刚才提到了对农民工心理上的认同感,现在浙江昆山对外地农民工提出“新昆山人”概念,如果广东对外地农民工叫为“新广东人”,会不会让农民工更容易接受? 毛:那也未必,难道说成本地人就有了归属感?这不是说不说的问题,而是政府统一的政策,有一个明显的行为导向问题,让他们自己选择融入本地社会。 记:这股“民工荒”风潮可能还会持续多久? 毛:我认为还会在两三年内存在,因为政府改变政策还有一个调整过程。 记: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很多民工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流动,是不是长三角地区抢走了民工,才导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 毛:农民工的流动一直存在,这是一种相互竞争的结果,不是被抢走。就像人才流动一样,农民工的流动也是正常的。对政府来说,竞争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如果想留住农民工,政府应该规范引导,而企业则应该善待民工,让他们有归属感。 -热线讨论之读者来电 你愿意被称“新广东人”吗 在昨日的话题讨论中,读者认为吸引民工到珠三角,提高工资是最有效的措施 本报讯 昨日不少打进热线的读者本身就是外来打工者,他们大吐在广东打工的苦水。收入低、被看不起、子女入学难都成为他们集中关心的话题。 在昨日的热线话题中提到,外来民工对于长三角越来越青睐,珠三角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变化?涨工资、赴外省找工和组织民工培训,哪个会更有效?面对这一问题,打进热线的大部分读者都认为,提高工资是最有效的。在深圳一家工厂当保安的小陈,说自己在厂里工作了两年都没有加过工资,认为太不公平。工资太低,所以其他民工要往长三角跑。 同时,收入低还引来了相关配套问题,在深圳做工五年的苏先生,自己的小孩在深圳读小学,每年要交包括借读费在内的3000多元学费,全家收入也就一个月2000元,除去交房租、生活费外,已经所剩无几,他说为了省钱,已经连续五年过年没回老家。 而没有人情味儿、被排斥也是读者反映集中的焦点之一,林先生点名希望东莞的某用人单位有一套人性化的管理。王先生反映深圳工人工资不仅低,而且有些企业老板态度非常恶劣,看不起外地人,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加班时也没有加班费,在节假时加班也无任何补偿。郑先生认为广东现在缺工的原因一是歧视外地人,第二是广东缺乏一种人情因素。 也有读者给政府部门提意见,卢先生认为执法部门应尽快处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在珠三角打了十多年工的吴先生,建议政府也讨论一下自身问题,工厂养老保险退保问题非常严重,养老问题长远难以看好,医疗保险外地人交钱后却很难享受,李先生认为珠三角应该改善工资和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