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呼吁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19:2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记者王攀、陈芳) “东莞缺工30万,深圳缺工10万……”,去年以来,涌动多年的珠三角“民工潮”骤变“民工荒”。面对我国一些地区日趋紧张的用工形势,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民工荒”的出现表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尽快寻求转型,各地要从政策导向上引导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积极应对“民工荒”。
广东省的统计调查表明,2005年全省民工短缺数量预计超过100万。以往的用工大市深圳、东莞、中山、佛山都面临5万至20万不等的用工缺口。与此同时,浙江、江苏地区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劳务工紧缺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MBA商会副会长关润尧说,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则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现在,“民工荒”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以牺牲环境和劳工权益为代价的低成本扩张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不能再继续了。 据调查,许多企业特别是对劳动力需求最为迫切的制衣、制鞋、玩具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小企业,由于利润率过低,缺乏承受提高工资待遇的能力,但持续的劳动力短缺,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设法压缩固定支出以节约成本。此外,不少企业开始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蔡玲表示,这些监管起来比较困难的小企业接受“民工荒”的教训开始调整自己,这对地方经济健康增长和减少社会矛盾无疑是有利的。 全国人大代表陈善如说,面对用工缺口,沿海地区应当加强同其他省区的劳务合作寻求共赢。他说,劳动力市场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比如广东的东莞、惠州、深圳等地借助“泛珠三角劳务合作协议”同其它城市和地区达成多项协议引进10多万劳动力。未来可以考虑建立跨区域的劳动力供求收集发布机制,鼓励开展跨区域的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合作。 “‘民工荒’的出现,与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进程缓慢相关。”关润尧代表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从政策导向上积极引导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量企业流失造成本地区产业空心化。 全国人大代表史和平则认为,“产业转型、工人福利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民工荒’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了契机。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争取将坏事变成沿海地区和内地省份共赢的好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