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词,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最重要议题。
从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到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面世,再到中
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贯穿始终的是一条对发展问题逐步深化认识的红线。时至今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共识。
2005年是我国实施“十五”计划和加入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为“十一五”打基础的一年,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仍将比较突出。能否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关系到能否抓住新世纪战略机遇期,保证我国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政治家正视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建立和谐社会,意味着要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轻视效率与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同理,只有在发展中积累财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实现高层次上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回首200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同比增长9.5%;税收收入完成2.57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外贸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升至第三名。这些经济增长的累累硕果,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财力保证。
另一方面,2004年我国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实际增长6.8%,两者之差是近年来最小的一年。这表明,协调发展的趋势开始形成,经济生活中的不和谐局面正逐步改善。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农业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目前各方投资冲动强烈,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尽管目前CPI呈回落之势,但由于公共服务品调价、PPI滞后传导效应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通货膨胀压力没有根本消解。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社会与经济要和谐发展,经济本身要和谐发展,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同样期盼和谐发展。而且,随着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九条”的逐步落实,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提升,人们对资本市场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无疑为资本市场走向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是由超额利润创造者———上市公司、价值发现者———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支持创造价值并敢于承担风险以获取回报者———投资者这三者所组成,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有赖于这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这三个环节都存在着“新兴加转轨”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种种问题。其中一些矛盾的加剧和集中暴露,导致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政府政策取向相背离。
建设和谐的资本市场,就要借“两会”春风,继续推进“国九条”的落实,积极稳妥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大胆而又精心地变革创新,为投资者、融资者和中介机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他们扮演好各自应有的角色,促进其积极互动和互利共赢,进而推动市场整体健康有序地向前迈进。
这既是我国资本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