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财经》2005 > 正文
 

《财经》200强观察与对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16:12 和讯网-《财经》杂志

  《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200强(AWSJ/CAIJING 200)

  2004年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排名榜分列首席的三家公司的自省或旁观

  两岸三地NO.1心路剖示

  海尔:没有“曲线”只有直线

  无论比起高调收购汤姆逊、欲成为世界“彩电大王”的TCL,还是戏剧性换帅、正追讨巨额海外欠款的长虹,海尔的2004年都可用“沉寂”二字描述。在它创立的第20个年头,不事张扬于岁末完成了长达四年的海外借壳上市之旅,亦在倾其心血的国际化道路上继续探索。

  根据香港联交所公告,海尔方面对海尔中建的注资于今年1月28日完成。海尔中建将更名为“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海尔中建的前身是香港商人麦绍棠控制的中建数码,2000年以来,以海尔内部控股会为主要方的海尔投资,通过合资成立手机公司,再将手机业务注入中建数码,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建数码也由此更名。

  2004年4月起,海尔方面将总价值约15.03亿港元的洗衣机及手机业务注入了海尔中建。注资完成,意味着海尔集团海外借壳上市“宣告成功”。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海尔中建的高管名单中,且在海尔中建的股份及优先认购权中无任何权益。对于此前曾盛传的海尔欲借海外上市实现“曲线MBO”的问题,今年春节刚过,张瑞敏接受《财经》采访时称:香港借壳上市的举措目前已水落石出,结果证明,海尔没有走什么曲线。“我们只走一条直线,一条创世界名牌的直线。”

  对海尔最近被划入青岛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之列,海尔集团亦对《财经》表明,“公司的性质自始至今仍是集体企业,这有过去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清产核资的结果,以及相关书面材料为证。目前也没有哪一个部门认为海尔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

  “不是中国企业非要走国际化道路,而是WTO给你设定了必须走的外部条件;对手已是国际化对手,市场已是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就是走国际化道路。”张瑞敏的此番见解,应是早在中国入世之前已了然于心。

  然而,海尔选择的是一条非常艰苦的路——打自有品牌,而且是“先难后易”,先进入市场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再进入发展中国家。

  海尔的选择,事实上也是日本、韩国家电品牌当年走出国门的路径。然而,自从去年TCL、联想、上汽的几桩大规模并购完成,一场关于“国际化道路”的争论也在国内掀起。有分析认为,海尔的做法可能“投入过大,收效甚微”。

  对此,张瑞敏自有逻辑。他认为,在国际化大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生产时,人力成本的优势实际上已不存在了。“日韩的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等方面比我们有更大的优势。要想竞争,关键是比他们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而像台积电这样的公司,拥有非常强的技术实力,与中国大多数贴牌企业不是一回事。名牌体现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和拥有的市场资源,贴牌的企业则很难拥有。要想永续经营,必须拥有名牌。”

  事实上,海尔已基本完成了“先难后易”的海外布局——在全球建立13个工厂,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但海尔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还不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的需求,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市场链流程再造来解决。

  国泰航空:“门票”是否真正昂贵

  入股国航(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0753,HK),无疑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0293,HK)2004年最受市场注目的动作。12月15日,股份配售协议落实时,国泰航空为10%的国航股份支付超过22亿港元现金,相当于其年中流动资金的20%,超出此前市场预计近一倍。

  此番“门票”价格不菲,但对国泰的未来意义深远。国泰在激烈竞争中采取种种手段巩固势力范围,最重要的一招是淡化“殖民地遗留”的色彩,转而大力加强与内地航空业界的联系。

  与不少分析师一样,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的陈国昌相信,国泰的策略选择是正确的。这家英国人掌控的航空公司曾丧失了较早进入内地市场的契机。直到2003年底,国泰航空重开阔别13年的北京-香港航线;2004年8月,国泰着力促成中港航空新协议签订,但在利润丰厚的沪港客运航线上失守于对手港龙航空,需待2006年方可获得这部分航权。

  显见的是,国泰已与号称最具“政治背景”的中国国际航空集团结成同盟。摩根大通分析师甚至相信,通过入股竞争对手港龙的大股东国航,国泰航空可能已经走出未来联合两大航空公司的第一步。

  国泰曾是香港“一个城市一条航线”政策的得益者,其经营的航班占进出香港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以香港为始发站,背靠政治稳定的中国,2001年恐怖袭击带来的全球航空业危机,亦没有对国泰航空造成太大影响。

  尽管如此,国泰航空的运营思路始终克制而审慎。“相比其它本土和国际的航空公司,国泰最大的特点是成功的成本控制,从开销最大的飞机折旧、燃油到人工等费用”陈国昌说。

  国泰现金富足,航队规模2004年达到100架飞机。但这个规模与同一等级的欧美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的航队180架,美国航空达250架——仍不可同日而语。分析师将原因解释为“不在景气时期大规模采购飞机,而在不景气时形成沉重的折旧负担”。

  据国泰航空披露,其每可用吨千米成本,2002年是2.2港元,2003年是2.15港元;2004年中报则显示为2.07港元,相比10年前下降了近30%。而港龙航空在油价飚升的2004年,相应的单位成本高达3.2港元。

  至2004年底,已经有五家廉价航空公司在香港国际机场营运,包括新加坡惠旅航空、菲律宾宿雾太平洋航空、泰国东方航空、澳大利亚澳亚航空和捷星亚洲。敏锐的业内观察者包括国泰航空的管理层已提出警告——这可能将对国泰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

  由于中国国内航权不断开放,有分析认为,国泰即使不支付数以十亿计的现金,也可以获得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但国泰航空看到的,显然是内地航权开放“过于随意”。当天空进一步向东南亚、美国和欧洲开放,香港有可能失去其连接世界与中国的航空枢纽地位,这对国泰则有“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深意。

  “在我们看来,(与国航)这个协议甚至有助于(国泰航空)影响香港未来的航空政策。”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说。陈国昌也相信,这正是国泰以入股为富有政治背景的国航IPO增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积电:“专注”能否长久领先

  去年是全球半导体业相当景气的一年。作为全球积体电路代工行业最大份额的占有者,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积电),无疑是丰厚的利益收获者——营业额创下76.5亿美元的历史之最,同比增长30%;净利润达27.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一倍。

  1987年,如今被誉为台湾“半导体教父”的张忠谋一手创建了台积电。基于其独特的专业代工思路,台积电只替客户制造芯片,而不设计或生产自有产品。自此,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专业芯片代工公司。

  “我们的使命一直没有改变过,我们要做专业的晶圆制造公司。(注:晶圆即大陆所称的芯片)”去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张忠谋接受《财经》专访时的语气很坚决。

  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所言,张忠谋一手创造了两个全新的半导体产业——无自有品牌的半导体制造代工业,以及无制造芯片业务的半导体设计业。

  2005年春节期间,台积电财务长兼发言人何丽梅接受《财经》采访时仍坚称,“专注”是台积电多年来得以成功的原因,也将会使台积电未来能够保持领先。

  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占有率约为50%。公司近年并大幅提高研发预算,成功收购德碁半导体以及世大积体电路两家芯片制造商,目前0.18微米及更先进的工艺产品已达到70%,能提供多种版本的90纳米工艺,并将推出65纳米工艺。

  然而,对于做惯“老大”的台积电而言,市场可能从未如此动荡。有消息说,竞争对手中芯国际的代工价格削价幅度达20%,其代工价格只是台积电的一半。何丽梅坦承:“现在有了竞争者,确实客户回来找我们谈价钱的频率比过去高。”

  但她强调,削价竞争一直不是台积电的策略。台积电的竞争优势是领先的技术、制造能力和客户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下,维持相当幅度的营收成长和合理的利润是台积电面临的最大挑战。

  竞争还体现在人才的争夺。张忠谋说:“台积电至少被中芯国际挖去上百名有实务经验的核心人才。”

  业界有人士认为,20年转瞬即逝,全球半导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重心也经历了几次转移,代工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裂变。台积电如果不作出相应的变革,未必能再续辉煌。

  竞争者的策略对台积电也许有启发意义。近两年代工利润日渐萎缩,专业代工厂商纷纷变身,走上了多元发展的道路,台湾几大产品其他领域的代工巨头如华硕、鸿海、广达等无不如此。

  台积电最大的竞争对手台联电早在1995年起就先后吃掉11家IC设计公司,此后又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了台湾第二和第三大芯片组厂商。目前台联电不仅有自己的晶圆厂,还拥有从IC设计到芯片组开发、再到CPU制造的完整IC产业链。

  日前,英特尔前副总裁陈俊圣加盟台积电,担任企业发展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研拟并推动新的运营策略,这是台职电的新部门。业界不禁猜度,这位“IC产业链整合”高手的加盟,是否将是台积电着手“由单一晶圆代工转向IC产业链整合”的一个信号?

  台积电会否继续“专注”于张忠谋设计的专业代工模式之路仍未可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