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东北 > 正文
 

沈阳VS大连双城记:极心与龙头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 0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马潇然 沈阳、大连报道

  东北振兴靠辽宁,辽宁振兴靠谁?沈阳还是大连?看不见的硝烟正弥漫在这两个副省级城市之间。

  年初沈阳两会,市长陈政高提出,沈阳要把自己摆在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东北
地区中心城市位置,肩负起极心的责任。

  与此同时,大连市长夏德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告,大连将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在全省建设开放型经济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政协会议上,由5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大连在辽宁对外开放中龙头作用的建议》,被审议通过为全会“一号提案”。

  极心与龙头之争,必将旷日持久。

  定位:当政者与两座城市

  在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或省域经济发展中,当政者的影响巨大。

  在大连,人们津津乐道前市长薄熙来发动的“经营城市”运动,该运动急剧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和经济实力,在各类城市排名评比中,大连几乎都榜上有名。

  2001年,陈政高来到沈阳后,经过3年时间的城市品牌营造、土地经营、招商引资、改制国企,将沈阳从沿海重工业城市成功地转换为以港口为拉动,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型城市。2004年,沈阳跻身CCTV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中。

  而大连此时也迈开了新的一步,开始谋求城市的重新定位。2004年,夏德仁在国家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伊始,摆出“争资金不如争项目,争项目不如争布局,争布局不如争定位”的思路。对国家和辽宁极为看重的“东北亚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夏德仁和大连表示出求之不得的热忱。此时的大连,将以港口建设为基础,带动相关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005年1月19日出台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建设大连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辽宁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大连将承担起东北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物流重任,大连自身的重化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及新兴的IT业也将成为这规划中的重要支撑。而沈阳,将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整合带动辽宁中部城市,发展大连出海口的强劲腹地经济。

  从2001年陈政高上任,沈阳接连提出“项目年”、“环境年”以及今年的“工业年”概念。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将今年的工作主要概括为工业年和建设世博园会展中心。在辽宁提出的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装备业制造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的任务中,沈阳几乎是别无选择。

  此时沈阳的城市定位逐渐清晰:以工业立市,建立东北的金融、贸易中心,政治文化中心,甚至包括借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机会,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陈政高,这个致力于招商引资的市长希望,以工业救沈阳,以极心吸引力带动发展。他甚至没有放弃航运中心的想法,在“大沈阳”的规划中,将丹东和营口划入其中,以冀增加沈阳的港口优势。

  虽然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高闯认为,沈阳可以凭借其在辽宁中南城市群中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位,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最终或可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经济存量少、国有企业多、重工业比例大、下岗失业人数多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艰难却让沈阳不得不面临更大困难。沈阳近几年的城市经营和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对沈阳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个城市转型所急需的资金和政策,却远远不够。以经济手段修复这个各项体制尚未完善、政治生态尚在修复的沈阳,不过是权宜之计。

  但沈阳仍然让陈政高有喜出望外的机会。在大连、沈阳力争不下的东北振兴银行归属问题上,有媒体言之凿凿的说,这个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至关紧要的项目,将最终落户于沈阳商业银行。而国家开发银行意图投放辽宁的500亿软贷款中,沈阳获得了第一笔70亿的款项。

  扩城:航运中心与工业中心

  在城市定位基本明确的情况下,2002年辽宁相继提出“大大连”与“大沈阳”的概念,大连与沈阳的扩城运动已经悄然进行。

  在区位竞争的版图上,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力自然成为可考核的指标之一,陈政高在提出争做“极心”的概念后,这样解释沈阳的扩城运动:

  “沈阳要想成为第四极增长的核心,一方面,要使城市规模、经济质量大幅提升,形成‘开放高地’。另一方面,人口总量得达到一千万,否则,就坐不住阵脚。”

  “大大连”的计划构成了“两城三星”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两城”是大连主城区和新城区,围绕着大连的庄河市、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市称为“三星”。扩建后的“大沈阳”版图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以及出海口——营口。其寓意不言而喻,在与大连的竞争中,这样庞大的工业重地和出海口的囊括,构成辽宁中部城市群落,向周围的辐射力可以远扩到日本、韩国、蒙古与俄罗斯。“大沈阳”一体化后,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支柱产业,其发展空间和带动作用相当强大。

  在控制了出海口后,大连的区位优势值得关注,它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带的交汇处,也是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的中心点,有东北和东部内蒙作腹地,面向胶东半岛和渤海圈沿岸地区快速增长的城市群,隔海与日韩毗邻。据称,目前约有80%的东北进出口货物要通过大连口岸。

  但无论是沈阳或者大连,面对如此迅速的扩张计划,总有许多沉重的现实拖住疾走的步伐。

  夏德仁承认,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标。首先大连必须提升自身在经济总量、产业级次、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否则无法适应现代化航运中心的要求。

  来自航运中心功能目标和腹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也让大连难以逾越。大连的未来很大程度上需要东北腹地经济的支撑,但现实是,东北经济增长缓慢、适箱货源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等问题还将持续。而更深层次的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众多的竞争对手使大连的目标看起来有些遥远。环渤海湾的青岛港、天津港在东北亚港口中竞争力不亚于大连。而日本横滨、韩国的釜山和正在建设中的光阳港,都是大连的天敌。大连必须面对的问题还来自“大沈阳”规划中的丹东与营口港口,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工,各港口之间难免会争夺资源,形成重复建设,难以形成辽宁港口发展的合力。

  尽管陈政高迫切希望用大手笔来促进沈阳朝着“极心”之路快跑,他也无法对面前的障碍视而不见。

  沈阳经济区规划中,体制壁垒和行政分割似乎还是顽疾;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还无法完全实现自由流动;在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协调机制和政策导向的情况下,许多障碍因素靠市场力量无法消除。而且,沈阳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改革中沈阳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就业压力增大,缺乏向周边城市和经济区内扩散产业的能量。

  在扩张背后,沈阳和大连共同的困窘是资金的缺乏和土地资源的枯竭。较早开发的大连,在土地经营方面取得了比沈阳多数十倍的收益,现在也只能靠盘活与积压寻找新的土地,沈阳则通过浑河两岸和南北“金廊”开发新城。

  虽然无限向往,对这两座城市而言,要成为“极心”或者“龙头”,都不得不直面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竞合:以一体化对抗一体化

  尽管正鼓足了劲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以期不辜负省委对其带动辽宁的期望,大连在这个问题上仍表现出相当的冷静。夏德仁在更多的场合说的是一个词:竞合。

  2004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通过对十项功能指标的研究,分析了大连与沈阳在城市定位上的可量化指标。报告指出,大连的综合中心定位竞争力略超出沈阳,应该定位成港口、旅游、会展、综合经济、物流、加工制造中心。而沈阳则要立足省会、交通枢纽、装备制造等综合优势,发展重型、综合和工业经济体。

  辽宁省长张文岳曾对沈阳和大连的“中心”之争解释道,沈阳和大连各有其优势,在装备制造、第三产业和人才资源、第三产业上都比较发达。沈阳是辽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连是国际航运中心,这已经写入了国家第11号文件,所以实际上沈阳和大连都是“中心”。但中心的含义不一样,作用和地位也有差异,关键是中心要根据各自的优势互补。

  而陈政高在沈阳两会上指出,沈阳必须要做中心城市,否则很难完成振兴任务。

  “中心城市感冒了,周边城市都会跟着打喷嚏。但现在沈阳出现问题,哈尔滨并不会有什么影响。”陈政高说,因此沈阳还不算是东北的中心城市。

  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上,民间声音同样倾向于竞合。有人认为,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沈阳有必要成为中心城市,以争取更多的资金和国家政策以及资源配置的倾斜,实现沈阳的振兴。但更多的人认为,沈阳应该走竞合的道路,与东北其他省的兄弟城市携手。比如,“沈大经济带”联手,将是一个很好的整合方式。

  有分析者认为,东北三省过去一直缺少一个能够起协调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因此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和协作精神,导致互相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而当下的迫切任务应该是,充分注意到区域整体出击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中区域经济已呈一体化趋势,如欧盟和东盟。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振兴,也必须走一体化对抗一体化的路径。

  在通往区域合作化的道路上,沈阳和大连之间的竞合必须放置于东北亚区域中来设计,构造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否则,整个东北振兴的希望也将落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泰岩指出,东北发展的框架已经初步搭建起来,一是把东北经济的振兴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来设计。从产业构造和资本形态上考察,沈阳和大连的重化工业需要相似产业背景和大资本的进入,日、韩恰好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本与技术,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也不可缺少。第二就是要在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中,依据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在东三省进行合理分工,形成相应的产业龙头。

  只是这个光荣的“龙头”或者“极心”所获收益与所承担的责任应该对等。沈阳或者大连,最好能够在建设的热情喧嚣中沉思未来,避免成为东北大陆中一座“富裕的孤岛”。

  庆幸的是,2004年包括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内的首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上,一个类似区域协调组织的架构正在形成。不知道在今年的市长峰会上,这个竞合的话题将首先由谁提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沈阳新闻 全部大连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