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再组织:大华西村实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14:22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首席记者 仲伟志 无锡报道 2005年2月4日,77岁的吴仁宝“奉命”为江阴市四套领导班子“讲课”,传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经验。吴的身份是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人称“老书记”。由于2004年全村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吴仁宝“代表大华西3万名干群”向在座官员致谢。此时,距他卸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已一年有半。
所谓“大华西”,是吴仁宝数年来孜孜以求的庞大规划。2001年6月以来,原来只有0.6平方公里的华西村开始兼并周边村庄,迄今,已形成一个面积30 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的超级村庄,号称“大华西”。 此前,2005年1月5日,吴仁宝的第四子、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对本报记者说,“大华西”人心所向,社会安定,“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不种粮田吃白米,不做工作有钱拿,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吴协恩其言足以引动视听,他是否不假辞色?而作为一种农村政体的新实践,“大华西”的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利又如何运作? 超级制造 谈到“大华西”初衷,吴仁宝说,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提出,华西富裕了,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基于这种理想,吴仁宝着手在宁夏、黑龙江复制“省外华西村”,派出得力干部,推广他的“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理念。 “黑龙江华西村”的领衔者,就是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1996年10月,他到一个只有800亩水田、55户人家、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黑龙江山村,将其更名为“肇东华西村”。1999年,“肇东华西村”的人均年纯收入突破4000元,吴协恩又代表华西村将其移交当地政府。据说,在宁夏和黑龙江援建两个“省外华西村”,耗费了华西村近亿元资金。 而从2001年6月开始,华西村调转方向,对周边村庄进行了大范围的兼并,到2004年9月,已将周边16个村庄并入华西。据说,“大华西”的扩张,目前只是告一段落。 “大华西”的治理结构,简称“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吴仁宝说,“去年11月份,我们已对周边村在中心村就业的1553名村民送股5866万元”,“实践证明,‘一分五统’确实是独特的体制,促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记者不能适应“千好万好,不如‘一分五统’好;爹亲娘亲,不如老书记亲”这样的语言,但“一分五统”的确可以为周边村庄带来变化。华西村的共同富裕制度、足够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极强的村庄内聚力。在周边村看来,加盟“大华西”,既可以获得华西村——他们现在称之为中心村——提供的公共产品,也足以降低生存风险。 “早期,华西村对我们也是采取帮扶的办法。”原三余巷村党支部书记孙大龙说,“我们距离中心村最近,希望借助华西的优势办企业,但由于意识与素质上都有差距,运作起来并不成功。老书记就找我们谈,共同富裕光投钱不行,应该‘一分五统’。” 孙大龙现在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同时兼任华西二村党支部书记。华西二村由三余巷等3个村庄合并而成。外界对华西村有十多名党委副书记有一些议论,其实这些副书记中许多是周边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们通过谈判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也就打破了传统的村落制度,继人民公社制度之后,再次形成了一种比较典型的蜂房结构。 记者问孙大龙:并入“大华西”之后,你们村的3000亩地都归华西村支配,由华西村统一规划,是一种大规模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如何解决世居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土地所有权并没有改变,98%的农户是自愿有偿转让,家家户户都要签字。”孙大龙说,“农民是以土地承包权换取了社会保障,实际上维护了农民对承包地的收益权。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口粮补贴850元,女满55岁、男满60岁的村民,每月可享受保养金130元到150元。” 据说,原来农民种一亩地的收入只有200元,现在则可以换取近千元的收益。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当然是取决于利益的比较,所以,“大华西”的进程似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在人多地少的苏南,很多地方因为土地制约坐困愁城,而“大华西”的面积却已超过了澳门,并获得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的支持——“华西不能以一个村来规划,而是要用城市来规划”。有人慨叹,高度纯熟的华西村没有错过任何机会。 重建动机 在华西村口口相传的是,“大华西”是吴仁宝“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的一个范例。但在一些局外人看来,吴仁宝父子此举并不能完全从理想主义层面解释,难道华西村真的会为一个理念介入如此之深?人们宁愿相信,这是吴氏父子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经济资源、并在重建村庄秩序中增加社会声望的行动。 构筑“大华西”,是不是有一个更重要的需求——储备土地资源? 据吴协恩介绍,2005年,通过将周边村民集中到中心村公寓居住,可以节省土地1000亩。现在,华西村正在山北规划建设“三农”实践基地和旅游基地,占地数千亩,不是一个小数字,而拆掉老村庄,建高层公寓,又可节省土地1500亩。无疑,“大华西”给了吴仁宝父子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值得期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吴仁宝同志的看法是,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益,就叫科学发展;没有效益,甚至亏本,就不叫科学发展。”吴协恩说。 对于科学发展,对于集约用地,华西村自认觉醒尚早。1980年代,华西建造总长超千米的“空中长廊”,上面是商场,下面是村道,之后,他们就建了那座17层的“华西金塔”,有人说这一标志性建筑是华西的巴别塔,是权力观的物化象征,而华西村认为这是“住房向空中发展”。2004年4月,又有一“塔群”竣工,共三座,每座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4亩,每户占地仅为0.037亩。 土地当然重要。但华西村还是更乐于听到这样的评价——这种基于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合作经济新实践,有助于帮助农村社会改变原子化的生存现状,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华西村都在为中国创造一种乡村社会再组织的新模式。吴仁宝父子并不仅仅想成为村庄经纪,他们对社会有足够的吸收量,也能够在更大的范畴实践他们的平等观与合作论。 所谓乡村社会再组织的新模式,是因为“大华西”与人民公社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华西”与人民公社都改变了依靠传统秩序与宗族意识维持的村庄制度,但人民公社式的国家高度控制模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大华西”模式则将中心村与周边村变成了以契约为基础的工具性关系。 按照吴仁宝父子的说法,“大华西”不仅“并”了村,还“并”了心,“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村民看到了希望,干部增强了信心”,“他们都说,加入‘大华西’,两个百分之百同意”。据记者所知,很多周边村民过去也是若大旱之望云霓。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统隶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蜂房结构,就难以完成对“大华西”社会关系的重建,难以获得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秩序。 “40多年来,华西的形势,从来没有大好过,也从来没有小好过,而是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政治、经济全面好,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说,还好。”——说到成就,与自己的父亲一样,吴协恩也是当仁不让。 不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要自我提供公共服务,民主自治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那么,在并入“大华西”之后,周边村与中心村的边界在哪里?尽管华西村党委书记孙海燕对记者表示,所有周边村均“两委”健全,“一分五统”中的“村企分开”就是为了保障周边村的村民自治,但由于华西村党委加强了对基层组织的约束,“大华西”必然会出现权力内卷化的趋向。 “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大华西”,将如何完成国家制度安排与村政治理模式的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