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4年中国青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56 中国网

  2004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更加深入一步,中国青年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这一年,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有关方面在努力为青年发展不断优化环境和营造有利氛围。

  2003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做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紧抓好。对于青年发展而言,这也是促使广大青年努力成为中国现代化有用之才的一种激励。

  2004年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地关系我国青年发展的重要文件,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

  尤其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也对中国青年发展及其环境的变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 青年的发展环境与自身状态

  1.未成年人保护:有关法规政策在进一步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一些省市又出台了新的法规政策,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例如,深圳市政府公报发布新修改的《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第10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不得隐匿、拆阅或者废弃未成年人的信件,不得擅自查阅未成年人的日记。”同时,第43条对违反该办法的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违反本办法第10条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批评教育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写入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条文,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与国际接轨的姿态。不仅对父母在尊重子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父母违规行为的处罚限制措施也考虑到了我国的具体国情。

  再例如,据悉上海拟将“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规定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纳入正在审议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意味着今后上海的教师如果当众宣读或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有可能变成违法行为。上海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1998年就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不排队、不公布”。从减轻学生压力、保护其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认为该内容可以上升为法制规定。

  2.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的工作力度加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8700万,比2003年同期增长27.9%,其中学生比例与半年前相比,上升最为明显,超过70%。但是,据保守统计,目前全世界互联网色情网站至少有70万个,并以每天200~300个的速度增加。青少年是最脆弱的受害者。有关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强奸案位居第三。而观看黄色淫秽内容是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诱因。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显示,在100名在押少年犯中,有61%的人曾经常浏览色情网站。面对这种严峻局面,2004年7月中旬以来,中 宣部、公安部等14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经过3个多月的集中整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的现象已得到扭转。据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协调小组通报,截至11月9日,全国公安机关已依法关闭境内淫秽色情网站1442个、赌博或诈骗网站365个,破获淫秽色情网站方面的刑事案件2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8名。目前,已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淫秽色情网站案件217起,检察机关已提起公诉131起。122起已经法院一审宣判,197名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12起案件的19名犯罪分子一审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陈山:《“网毒”不除 誓不收兵》,中国网,2004年8月10日。

  网络对于当今青少年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网络的净化,可以大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进城务工者子女受教育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者达1982万人,其中正置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有9.3%的人处于失辍学状态。调查还显示: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46.9%的人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近20%的9周岁儿童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同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在12~14周岁失学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并对流入地政府提出明确要求,要尽可能地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国各地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落实这个通知精神。例如,北京市继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后,又进一步着手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计划在下一阶段适当放宽打工者自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进入北京市的流动儿童近29万人,比3年前增加了14万多人,2004年执行对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的规定,各公办学校已接收了21.4万流动儿童。北京市政府要求,对以接受来京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各区县在审批中,在确保学校师资配备、安全、卫生等方面完全达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放宽其他办学条件。对学校校舍等教育教学设施基本达标,而校长、教师资格未完全达标的可准予其筹备办学并规定其达标期限,对在期限内达标的予以批准。目前,全市已经批准建设23所专门接受流动儿童的民办校,今年还将再批准建设20所。

  4.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

  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其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使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400万人,比2003年实际录取增加20万人,增量部分主要是本科招生数。

  200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33万,比2003年增长了22%,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比上一年有所改变,考生报考时不用再出示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名登记表中也不再要求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对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此次制定了同样的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线。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对推荐免试的硕士研究生应实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学习成绩等。全国共有90所院校实行网上报名。

  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硕士生报名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增幅平稳。2004年全国有约94.5万人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比2003年的79.7万人净增长14.8万人,增幅为18.4%,净增数和增幅都比上一年度有所回落,2003年的报名人数比2002年净增17.3万人,增幅27.7%。其中报名参加统考的有82.5万人,比2003年的67.3万人增长22.6%;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47.4万人,占报考总数50.2%(2003年这一比例是48.2%),比2003年的38.4万人净增9万人,增幅23.4%。

  由于2005年考研实行网上报名,所以,到目前已得到的统计结果是,2005年考研人数将超过170万,比上年增加了近80万人。

  5.青年的就业或成才机会正在增加

  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在部署2004年政府主要工作时,他说:“今年仍是高校毕业生高峰年……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召开有关会议,不仅提出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9月28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截至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达到并略高于年初提出的就业率为70%的目标,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就业率为84%,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6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比2003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

  有关部门在汇总就业情况时发现,从专业上看,工程技术类和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就业率较高。2004年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以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48%。

  此外,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大。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10000名。除2003年招募的2年期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6000名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12省(区、市)以及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自治州的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工作已经开始。根据有关规定,中组部、人事部决定组织实施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工作。共有103个部门的8400余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按照年初共青团全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的目标,2004年各级团组织要通过多方努力,帮助20万名青年掌握创业本领,帮助5万名青年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发青年就业岗位30万个;为下岗失业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150万人次,力争使服务对象的再就业率达到60%。同时,为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二 青年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

  1.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与认同度

  在迎接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新闻周刊》做了一项以“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学生。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意义,59%的人认为很重要,40%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没有人认为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可以说,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应有作用给予了肯定。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20%的人认为势力仍很强大,认为还有影响的占40%,认为很难判断的占16%,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没有人认为已荡然无存。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很乐观的占5%,表示比较乐观的占18%,表示很难说的占44%,表示不乐观的占29%,表示很悲观的占4%。可见,多数人对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

  对于有的人大代表提案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被调查者中36%的人非常支持,27%的人比较支持,20%的人未表态,10%的人不赞成,3%的人表示反对。

  对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多次看过的人占15%,都看过的人占27%,看过其中一两部的人占48%,都没看过的人占10%,没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人占0%。

  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读书人的理想,10%的人认为一直“是我的理想”,69%的人认为“我会考虑”,14%的人认为“是别人的事情”,7%的人认为“已经过时”。

  对于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0%的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而且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的衰微甚至消失殆尽;54%的人认为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完成涅NB231;6%的人表示不清楚。

  尽管处在一个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当今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仍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度与认同度。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同时并存。从这里表现出了一个正在走向崛起的大国的青年所应有的健康心态。

  2.阅读心态需要有关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对我国18~39岁青年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揭示了青年阅读心态的主要态势。本次抽样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法,受访者为人口在20万以上的262个城市中的青年。调查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沈阳、成都等。有效样本量为6000多个,问卷有效率达97.6%。调查对象分为18~19岁、20~29岁、30~39岁三个年龄段。从受访者学历看,高中、中专的青年所占比例最高。其中20~29岁被访者中,高校学生比例最高,30~39岁被访者中,服务业人员或工人的比例最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读书越来越重要”的各年龄段青年都在85%以上,读书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青年的普遍共识。各年龄段青年都有70%以上的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其次是为了提高修养。基本不读书的青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在读书的青年中,每月读1~4次的人的比例也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

  调查表明,青年不读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其次是“不习惯读书”,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中都排在前两位。其中20~29岁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最高,达到61.6%。在其他一些不读书的原因中,选择“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比例较集中。可见,还需要更多地对不同年龄段青年的读书活动进行引导。

  以最近半年与前一半年相比,18~19岁青年中有39.5%的人读书时间增加了,20~29岁青年中25.3%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读书时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或学习上的需要”。调查还表明,获得阅读图书的最主要来源是购买。在家读书是各年龄段青年读书的首选地点。

  调查显示,18~19岁青年具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在半成以上。网上阅读习惯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越小。20~29岁和30~39岁青年网上阅读内容比例最高的均为新闻。

  3.择业心理:职位多和专业广的机构备受青睐

  由四川《华西都市报》与中国成都人才市场联合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的第一期主要涉及找工作时首选什么单位、想通过哪种途径找工作、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2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线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65%的人在毕业找工作时首选是企业;23.36%的人则选择政府部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10.3%的人选择学校或科研机构;1.98%的人选择个人自主创业。

  至于选择企业时最看重的标准是什么,62.69%的人选择“单位对我有良好的发展空间”;19.9%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9.45%的人选择“我最看重薪水”。

  对于“你想通过那种途径找工作”,26.89%的人选择“参加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型招聘会”;24.73%的人选择“校园招聘会”;18.55%的人选择“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10.4%的人选择“直接去目标公司的网站寻找机会”,而选择“自己创业、做自由职业者”的占2.06%。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将企业作为择业首选的主要原因在于,与其他就业机构相比较,企业不仅提供的职位较多,而且需要的专业较广,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成才机会。而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由于信息量大、可信度高,所以成为毕业生们最青睐的择业途径。

  4.低龄青年群体的历史意识有待加强

  2004年,为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发表60周年,我国拍摄完成了故事片《张思德》。在影片上映之前,有关方面在社会公众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结果表明,知道张思德的人占63%,不知道的人占36%;知道《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人占78%,不知道的人占22%。从年龄段上看,40岁以上的人中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占90%,有些人还可以顺口背诵出其中的几句话,但是,在20岁以下的人群中,不知道的人却占了半成左右。

  可以说,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所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但是,青少年对于张思德知之不够多的原因则在于,在我们社会当今的各类教育中,教育内容中缺少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从而导致了青少年较少相关的历史意识。

  三 青年的生存压力与成长问题

  1.待就业人群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大学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高校中出现的“校漂族”现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据有关调查,在大部分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准备考研者占绝大多数。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社会上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一些用人单位“惟学历是举”的做法,使不少本科毕业生在求职时屡遭“学历歧视”、“学校歧视”,于是,痛下决心,选择“漂”在校园,准备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一些大学生对职业预期过高,对就业持观望态度。例如在北京,仅2002、2003年这两年,就有近万名京外生源毕业生将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特别是允许高校毕业生可将户口暂时放在学校的政策出台后,不着急就业的“校漂族”似乎有扩大之势。这些人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就业网,对4025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其中有高达93.8%的人就业首选地是北京,而把北京作为第二选择地的人数比例也远远高于将其他地区作为首选地的比例。第三,还有部分人之所以选择“校漂”,则是出于对社会的逃避心理。这部分毕业生大多家境富裕,留恋校园舒适清静的生活,他们不找工作,对考研也缺乏信心。虽然已经毕业,但仍滞留在校园,寻求“心灵的慰藉”,而感到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

  2.进城务工女性的合法权益亟须得到维护

  有关调查表明,在进城务工的青年女性中,大部分人属于非正规就业,因此得不到劳动法保护。即使受劳动法或其他法律保护,但当其权益受损时,也常因自身法律意识较弱或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力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例如,在北京有约300万流动人口,其中250万人以上属于务工者,而超过1/3的人是女性。这些务工女性多数从业于服务行业,例如家政服务员、餐馆服务员、美容美发店的小工和做小买卖等。

  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进京务工女性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37%的人自认倒霉、放弃维权,只有21%的人明确表示会到有关部门投诉;而即便采取了维权行动,真正维权成功的只占14.3%。在被访者中,有60%的人是通过朋友和老乡介绍找到工作的,70%的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在30%与用人单位签有劳动合同的人中,有28%签订的是单位事先拟订好的格式合同,即被访者没有商谈和讨论的余地。即便是签订了这种已经拟定好条款的合同,其中有42%的人手中并不掌握这份合同。在被问及没签合同的理由时,有21%的人说是由于单位的原因,有24%的人说是自己没有要求。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的人在找工作时遭遇过黑职介,有17%的人上岗前被要求交押金,有56%的人上岗前没有经过培训,有44%的人只接受过一天到一周时间不等的培训;有7%的人试用期超过6个月,有15%的人在试用期待遇很低或没有工资。

  有17%的人没有休假日(大多是家政工和保洁员),只有21%的人每周可休息一天,有33%的人休息时间不一定(大多数是餐厅服务员和销售员),有6%的人每月仅可以休息1天,有16%的人每月可休息两天;有27.6%的人有超时劳动现象;有25.5%的人加班没有加班费。

  只有50%的人雇用单位为其上了社会保险,有6%的人其工作环境没有安全保障,有10%的人受了工伤没人管。

  当被问及“来北京打工都办理了哪些证件”时,有71%的女工回答办理了暂住证。办理就业证的占26%,办理健康证的占53%,办理婚育证的占27.6%,在租住的社区须办理出入证的占10%,没有办任何证件的人占7%。在办理这些证件时,花费了5元的人占15%,花费6~50元的人占4%,花费51~99元的人占9%,花费100~199元的占13%,花费200~299元的占12%,花费300~399元的占5%。还有8%的人办理各种证明的花费在500元以上。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就规定,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办理有关证件除了工本费5元以外均不准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加上办理健康证须体检所收费用也不应高于120元以上。因此调查中花费高于200元以上的人都可视为遭遇到乱收费的侵害,统计结果显示,比例高达25%。

  进城务工女性的基本权益,包括劳动权益和公民权益的维护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高度关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务工女性的维权意识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则必须促使有关方面真正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制度化的公平待遇。

  3.心理型犯罪正在日益引人注目

  在当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中,除了物欲型犯罪和性欲型犯罪之外,心理型犯罪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的现象。

  在2004年,最引起全社会震惊的青年犯罪现象莫过于马加爵杀人案。在校大学生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其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人民法院做出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迁时期,较易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现象,甚至使人走上犯罪道路,这方面的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因此,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隐忧不小。据有关调查,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而且还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防范机制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仍相当薄弱。据有关统计,北京67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只有28所,占41.8%。相比之下,在国外高校,每2000名学生就有一名心理辅导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被看作塑造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促进青年进一步发展的有关建议

  1.使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青年发展的各个领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保证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理论,而且也是保证青年有序发展的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为青年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两方面的重要指导。第一,社会做到全面发展,就能够为青年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发展机遇。第二,社会做到协调发展,便能够使所产生的成果在各种青年群体之中的分配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化。这样的话,将有助于解决青年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青年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青年的就业机会、青年的入学条件等问题;二是青年发展的文化性问题,如青年因面对各种文化困扰而难以确定的人生观、择业观等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该形成一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应该把“以青年为本”作为青年发展的基本原则。所谓以青年为本,就应该体现为充分尊重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特别是作为利益主体的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的满足,这是促进青年发展的最基础层面;第二,应该把青年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发展的根本目标。在这种崭新的青年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青年研究的理念、范式和青年工作的政策、机制向现代化所需要的取向全面而深刻地转型。

  2.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青年发展的推进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社会政策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因此,有关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当前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陆续出台。例如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就业总体规划当中,对毕业半年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进行失业登记。提供积极的就业服务和组织参加公益性劳动,研究制定青年见习和创业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还提出,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在现实中得到落实,需要制定更具体的工作配套机制。与此同时,还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第二,不断健全下岗失业青年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实现了再就业,现在仍无法再就业者,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偏低的人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已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些人实际上已无实现再就业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部分人的基本生计问题的重点,应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方面。

  第三,尽快建立进城务工者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从农村进城务工经商者已达到8200多万人,而且在广大农村仍有近2亿个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城务工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就业困难最大,而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也最为突出。从当前进城务工者的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很多人共同竞争一份工资较低、技能较简单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劳动技能、收入较高的工作则没有合适的人去做。其原因在于,进城务工者普遍缺乏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或技能。因此,解决进城务工者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其劳动技能素质。而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政策,协调政府的农业、劳动和教育等部门的职能,启动全国性的进城务工者的教育培训工程,将会极大地改进这部分人口在城市的就业状况。

  3.建立一个青年发展的强有力社会支持系统

  要有效地帮助青年解决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做出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即由家庭、学校、就业机构、社区、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系。

  对于目前青年发展面遇的最大问题即就业问题而言,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在择业之前为青年提供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使青年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帮助青年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适当定位就业的预期目标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健全诸多工作机制,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这是促进青年就业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青年就业信息网络;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等。

  4.帮助青年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做出职业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日趋深入,人们开始能够自主地选择职业类型、选择就业地区,而且所进行选择的自主性和空间越来越大。由于择业者开始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风险,而且进入就业市场的程序越来越复杂,因而使得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前景及其进程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与任务的计划或预期性构想,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对于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主体方面的认识;第二,个人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基于对决定或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主体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和衡量,从而确定个人努力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及其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同时也考虑外在条件的支持与制约,最后将自我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位置上,选择最符合自身综合因素的事业去加以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初的专业选择和最初的职业定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处在择业阶段的青年,则有必要主动地调整就业观念、完善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确定择业意向。即便在一个社会中由于就业适龄人口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而形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但在个人择业者层面上,实际上只存在就业相对困难情境。而个人在择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将决定其就业相对困难程度的大与小。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

  5.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便迫切地显现出来。因为现代化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动力机制所推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来加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必须全面协调发展。

  由于变迁加剧,文化模式的更替常常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要缓慢一些,换言之,一种崭新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比起一种崭新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形成而言显得滞后。当原先的价值观念变得失效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之时,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就表现在:它的成果可以避免人们心理上的某种无所适从或行为上的某种“失范”状态。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成果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个能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

  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一种由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与亚文化的丰富功能,以及理性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理念意义与感性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感受功能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作为一种丰富、开放、多层面的社会文化体系,它能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是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的意义,还应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的作用,甚至包括情绪表达、压力释放的功能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