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收入分配领域的新情况 新特点及其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44 中国网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关系逆向发展

  从收入角度来看,2004年3月,国务院在人代会上提出的2004年度中央本级预算收入为13212亿元,较2003年增长7%。而2004年上半年我国中央财政就实现了32.9%的收入增长,因此全年中央预算将实现20%以上的大幅超收。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8%,200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超过60%,比“十五”初期上升8~10个百分点。

  从支出角度来看,2004年中央财政本级预算支出为7607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安排的比重为28.4%。为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支出的控制较紧,预计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可以实现预算目标。考虑到中央财政会通过税制改革继续向地方放权让利、加大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等方面的因素,2005年这一比重会略有下降,但仍将保持在27%~28%的水平。

  2. 东西部差距出现一定程度的拉大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十五”时期的前三年,西部12省、区、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7%~88%,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3%~74%;但200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这两个比重出现了逐月(或逐季)的下降,在9月份已经分别下降到了85%和70%,说明东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有拉大的趋势。

  从工农业生产来看,2003年西部12省、区、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分别为13.6%和13.1%,但2004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至13.1%和12.9%,预计全年的比重也将在13%以下;2004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0.1%,和去年同期持平,估计全年会保持在这一水平。作为西部地区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工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改善,将影响到收入的提高,使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3. 非劳动收入增长快于劳动收入

  从城镇居民来看,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1.4%,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7.0%。其中人均工薪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增长11.2%,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一致;而人均经营性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实现了23.7%和19.8%的增长,人均财产性收入中的出租房屋收入增长幅度高达54.5%。预计2004年非劳动收入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20%,2005年有可能接近25%。

  从农村居民来看,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了17.1%,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3.3%,低于人均现金收入3.8个百分点;而农民的人均财产性现金收入增长了30.5%,人均转移性现金收入增长了24%。预计2004年非劳动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0%,随着政策性转移支付的增加和税费负担的进一步减轻,2005年这一贡献率将会超过12%。

  4. 城乡居民的实际可比的收入差距仍未缓解

  2004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4.4个百分点,按照农民现金收入计算的城乡收入差距为3.35倍,低于2003年同期的3.52倍。但是,2004年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的城乡差距仍将有所扩大。

  但我们也应看到,2004年前三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同比增长了24.9%,粮价的超常上涨带来的这一不可比因素对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超过了60%。如果扣除这一不可比因素的影响,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可比增长率仅为5.6%,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收入差距实际上扩大到了3.53倍,略高于2003年同期的水平。因此,2004年和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仍将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差距将继续扩大。

  5. 基尼系数和城镇居民内部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4年虽然出现了农民增收较快的情况,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将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会超过0.35,这些因素会导致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继续上升,超过0.465。2005年农民增收速度有可能出现下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将迅速逼近0.47。

  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会维持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在城镇居民财产中,金融资产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1/5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将拥有超过城镇居民家庭总值2/3的金融资产,而户均金融资产最低的1/5城镇家庭的拥有比例会下降到1%左右。

  6. 收入继续向垄断行业倾斜

  从各行业企业收入来看,由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联合推出的“中国纳税百强”几乎年年是石油烟草钢铁、电信、电力、金融等具有国有垄断性质企业的天下,上市公司中的能源、电力、钢铁、交通、汽车等企业总能出现在沪深两市业绩增长排行榜的前列,这都从侧面反映出垄断行业的收入在持续增长,且增幅较一般行业要快。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造、铁路、航空、电信等行业企业在各行业的企业景气指数中名列前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个百分点。电力、能源、运力的紧张会加剧这一状况,使得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各行业职工收入来看,“十五”期间电力、煤气、供水、铁路、通信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均出现了提速,高于“九五”期间平均增长率3~5个百分点,金融和保险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在20%左右,较“九五”期间提高了7个百分点,提供垄断性公共服务的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超过18%,速度提升了5个百分点以上。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由“八五”末期的2.2和“九五”末期的2.6上升到3.0以上,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二 对我国收入分配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1. 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将给社会稳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仇富、袭富、杀富事件。小到北京市连续出现的高档汽车被砸,大到四川明达公司董事长葛君明等富豪接连遭遇绝杀,以及个别地方出现围攻地方政府的群体事件,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弱势群体对收入不公等现象的强烈不满。尽管这些事件还是孤立的、偶发的,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少数人怀有的仇富心理,但我们绝不能对这种危及社会稳定的苗头掉以轻心。

  应该说绝大部分社会公众是认同效率优先、认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对合理的收入差距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对通过不正当的、非法的手段获取高收入,对一部分高收入者为富不仁,对靠损失、侵害公众利益来为小集体和个人增收等现象则是深恶痛绝的。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调整、国有资产正在调整、城乡二元关系正在调整、区域经济关系也在调整,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农民负担较重可持续增收能力较弱、东中西部差距得不到有效缩小等问题都会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不确定因素,局部的矛盾有可能会加剧。

  如果说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是得益于差距本身并不太大和信息不对称这两个因素,那么进入信息化阶段的社会成员会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低收入群体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下岗工人在特殊情况下就会更倾向于群体性事件、失地农民就会更倾向于集体上访、落后地区个别生活极度困难的人员就会倾向于到发达地区通过违法犯罪行为解决生存窘境。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直面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中等收入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这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但考虑到实际可比城乡差距的继续扩大,我国至今为止都没有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雏形;而在城镇内部,收入和财产的集中化也使城镇中等收入者难以成为一个稳定的阶层。要在全社会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就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却更多地看到“有城无市”的情况发生,尤其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很多只是实现了空间上的位移,而没有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在城镇内部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就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可持续收入能力;但在平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进入了低收入阶层,而他们的财富却在向高收入阶层转移。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要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政策,需要赋予劳动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润的权利,需要税收等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调节,还需要教育与再教育体系对人力资本的提升。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目前比较缺乏或者不完善的,实现起来要克服很大的阻力。

  三 促进我国收入差距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来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要使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扩容,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使过高的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非法收入得以取缔。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同时要强调分好“蛋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内部差距全面缩小。

  2.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仍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出现了19.6%的同比大幅上升,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接近10%,而同期社会保障支出在同比增长20.1%的情况下其比重刚刚超过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的比重仅为1.7%。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就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首先,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将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帮助地方重建公共财政;其次,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要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支付机制,将城镇的过高收入转移给农村;第三,各级财政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比重,使前两项支出的比重超过10%,后一项降低到8%以下。

  3.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目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仍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三项合计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在2/3左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使本土企业承担了过重的负担、在竞争中丧失了成本优势,而且不利于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应注重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来调低过高的收入,在总体上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了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强对耕地占用税的征管,同时要确保该项收入能够最终补偿给失地农民。此外,属于对个人所得征税范畴的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也能起到缩小过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4. 合理调整国有部门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

  对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要加强监管,防止法理上归全体公民所有的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并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既要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进程,促进公务员群体成为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又要防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快和过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待遇的情况,以免不确定因素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要进行有效监测和监控,避免借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之名行侵吞全民优质资产之实,在企业微观收入分配机制设计上要审慎对待年薪制,使企业薪酬制度能够切实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对国有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激发国有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