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发展与稳定:百名专家看社会形势及其前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7:22 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2004年10~11月组织了一次以百位专家为对象的问卷调查,就2004~2005年社会形势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征询他们的看法。该调查最后获取的成功问卷有104份。本调查获取成功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 性别:男 83.7% ,女 15.4%,未答者为1.0%

  2) 年龄:30~40岁,9.6% ;40~50岁,34.6% ;50~60岁,38.5%

  60~70岁,12.5%;70岁以上,3.8%;未答,1.0%

  3) 专业领域:经济学,24.0% ;法学,1.0% ;社会学, 64.4%

  管理学,2.9%;其他, 3.8% ;政治学,1.0;未答,1.0%

  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的诸多专家均成为这次调查的受访者。与往年的专家调查一样,本次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对2004~2005年的社会形势发展一些基本特点和走向的基本判断。

  一 关于2003年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

  本年度调查显示,被访专家中有91.3%的人认为,2004年的社会形势属于“比较稳定”,而在2003年年底的同类调查中,持这种判断的专家比例是79.8%,比例上升10多百分点;同时,认为社会形势“不太稳定”的专家的比例在2004年是7.7%,在2003年则是13.8%,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这两组数字的比较结果是,和2003年相比,被访专家认为社会形势比较稳定的比例有比较明显地上升,而认为不太稳定的专家的比例有所下降。可见,只有10%左右的专家对本年度社会形势总体状态持有负面的评价。在2003年的专家问卷调查报告中,我们指出,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事件以及下半年频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比如上访、安全事故等),是导致专家负面评价有所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在2004年,没有发生涉及全局性的公共秩序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2004年秋天以后局部地区出现的多起突发事件,并没有影响到专家们对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

  稳定与否的判断,涉及的是社会形势的基本状态,而对这种状态本身含义做出评价,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在回答“迄今为止,您对2004年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情况的基本看法”问题时,有80.8%的被访者认为“比较健康”,这一比例比较2003年专家问卷的结果(71.6%)有所上升。而认为“不太健康”的专家在2004年为12.5%,2003年的比例是12.6%,两者变化不大。表示“说不清”的专家比例是3.8%,而在2003年则有12.8%。显然,对2004年社会经济领域发展情况持有明确看法的专家比例是有所增加的。专家们对2004年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情况总体上是满意的,这支持了他们对社会形势总体态势的肯定评价,而看法不清晰的专家比例在明显减少。

  二 关于2004年社会形势的成就与问题的评价

  对2004年社会经济领域的具体事项的评价,是本年度调查所关心的,我们详细列出了12项经济社会的发展事项,请被访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评价。

  数据显示,强调社会弱势人群的保护,在2004年社会经济各领域工作中获得专家空前高的肯定性评价,在2003年的调查中,有9.2%的专家认定这是最重要的成就,而在2004年的调查中,增加到55.8%比例,两相比较增加了46个百分点,而且这一领域工作肯定性评价成为各项工作肯定性评价的首位。2004年政府对民工群体、农村务农群体、上访群体、城镇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群体以及退休人员群体的高度关注,是过去几年中非常少见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更使这些人群获得了切实的利益。在2003年,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最获得被访者的认可,比例是47.7%,而200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8.7%,成为最有进展的领域中的第二位,也显示出专家对2004年4月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给予较高的评价。2003~2004年,被认为最有进展的两大领域,也是事关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侧重点的转移也透露出政策重心的变化。有11.9%的被访者认定党和政府的自身改革与理论创新是本年度最出色的进展,在2004年,比例为17.3%,显示专家对政府自身改革从目标到具体落实过程的充分肯定。中央政府执行“行政许可法”、强化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作风等多项举措,力度也为过去几年之少见。

  2004年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矛盾和困难比较集中展现的一年,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和困难,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一些矛盾和困难还远远没有消除。本年度调查,延续过去几年调查的基本内容,请被访者就2004年中经济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给出他们的基本判断。

  可以看出,被专家列为首位的严重问题依然是“三农”问题,在2003年,有72.5%的专家做此选择,而2004年比例有所下降,占49%,但依然是经济社会领域中诸多问题之首,重要的是,专家们注意到在2003年中央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缓解“三农”问题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包括取消或缓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采取保护措施等等,系统的政策操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组数字表明,即便有这样的进展,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依然不容轻看。调查结果揭示,专家对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抱有很深的忧虑,在2003年,选择“腐败现象依然突出”的被访者比例在19.3%,而在2004年上升到35.6%,增加了16个百分点。这样的忧虑反映了在2004年被揭露出来的一些大案要案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是黑龙江省的人事腐败案、金融、高速公路、城市建设等领域中腐败案件一一被揭露,加深了专家对腐败现象严重性的担忧。2003年反腐败成就巨大,同时也透露出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在蔓延。在经济领域,局部过热的问题经过宏观调控的治理,初步得到遏止,所以,专家对这一方面问题是关注程度就低于2003年;城乡差距扩大现象也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很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说,专家对2004年经济社会领域中的矛盾和困难的认识,基本上确定在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和困难方面。

  三 对2004年社会形势的几点展望

  和历年调查一样,本年度调查首先列举了一些可能会影响2004年社会形势的若干积极因素,请被访者提供评价意见,结果显示,72.5%的被访者把“新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视为最主要的积极因素,在2004年,持这样看法的专家比例有明显的增加,上升为87.5%,显然,专家对新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的肯定性评价在上升。

  另外,在2003年,有12.8%的被访者确认“公众承受能力的提高”为最积极的因素,而在2004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8%;公众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过去几年一直成为相关政策措施出台或落实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专家对此期望也很高;而2004年,公众的承受能力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除了自身心理预期变化之外,在事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方面,更多政府扶助正在出台或落实,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状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改善的步骤虽然缓慢,但是,公众的预期正在发生变化,承受能力也有相应的变化。在2003年,“初步确立的各种新体制”被10.1%的被访者所肯定,而在2004年,比例下降为4.8%。

  在评价关系到2003年社会形势的主要消极因素时,经济发展中的部分隐患因素被40.4%的被访者确认,2004年,这比例略为下降,占37.5%;而部分民众的利益损失感,在2003年被34.9%的专家看重,而在2004年,略有上升,占37.5%。在2003年专家调查报告中,我们指出,这两个判断之间的联系显然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隐患如果发作,影响到的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情况,而部分民众则首当其冲,成为利益的损失者,因为他们处在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已经属于损失较大的人群,再难经受住新的利益损失。这的确是影响社会稳定局面的最大致因。2004年社会形势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支持了这一结论。专家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评价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另外,在2003年,有11.9%的被访者把各种不可测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看成是未来一年的主要消极因素,在2004年,比例略有上升,为12.5%,诸如自然灾害、事故、群体性行为等等,确实成为影响局部地区社会形势稳定的触发性因素。被访者也对社会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减弱、决策失误、经济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等现象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担忧。

  改革一直是20多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社会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对改革的进展和期望一直是他们判断社会形势状况的重要依据,本年度调查依然就事关改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首先是人事制度依然被最多的被访者确认,在2003年比例为23.9%,2004年比例略有上升,占24%,动员于2003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2004年依然举步维艰,引发了很多专家对此项改革的战略策略的争议,他们依然对此有很高的预期;其次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均有15.4%专家认定,这在2005年应该有所突破,这两项改革分别在农村和城镇,分别是农村和城镇当前最主要矛盾和冲突最激烈的根源之一,这两年来因为土地被征用而缺少必要的安置补偿的案例大量发生,而城镇就业压力在逐步加大,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在这两个方面,相关体制改革的滞后,至少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不仅仅成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矛盾冲突的由来,也成为农村内部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改善的阻碍之一,许多农民的利益在既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或是得不到保护,或是无法最大化。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专家们竭力呼吁的。户籍制度改革在2003年有很大进展,但是离现实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户籍歧视在很大程度制约着人员的流动,农民流动的局限更大。金融改革也是一个重大难题,2004年3月政府领导人公开对金融改革提出了目标和日程表,随后一系列相关措施逐渐出台,一些国有银行加快了股份制改造,或是吸纳外资股东。但是,因为2004年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各方面对金融改革步骤持有过慢的评价,希望能够有大的突破,这也就是本调查显示出专家对金融改革的关注的重要原因,另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管理机制的改革(8.7%)、决策体制的改革(7.7%)和政治体制的改革(1.9%),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值得提出的是,社会危机应对机制的改革,在2003年为2.8%,2004年为4.8%,说明专家对这一方面改革有很明显的认识。

  任何改革直接涉及各个人群的切身利益,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本调查一直关注专家对下一步改革中大部分人利益得失前景的判断,获得如下结果。

  认为“收益大于损失”的被访者在2003年有37.6%,在2004年为53.8%。超过半数的专家认定,就社会大多数人来说,在改革中将得大于失,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在2003年,认为“损失大于收益”的被访者有11.9%,到2004年,占11.5%,这一点没有变化;在2003年,认为“得失基本相等”者为14.7%,在2004年为12.5%。可见,超过65%的被访者对大部分人在改革中的收益情况比较乐观。在2003年,有32.1%的被访者表示无法判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在2004年,这部分人的比例下降为21.2%。这是比较显著的变化,说明专家们对未来改革之大部分人利益得失格局的变化,有了趋向乐观的看法。

  那么,在下一步改革中,哪一部分人群会得益而哪一部分人会损失呢?

  党政官员群体在被访者看来依然成为在现有改革中收益最多的人群,在2003年比例为73.4%,2004年与2003年相比,还增加了14个百分点,比例上升为87.5%;第二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是,比例从2003年的12.8%,下降为5.8%。同样,第三位还是私营企业主,但是,比例从2003年的6.4%,下降到2004年的3.8%。这样的格局显示,越来多的专家确信,党政干部群体是改革的最大的收益者。相比之下,其他社会人群,均属于收益较小的,依次是第三产业职工和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比例相近,这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类似,而工人与务农农民均属于收益最小的群体。这一点,2003年与2004年的专家判断完全一致。

  这样的格局被专家们认为是需要改变的。改变的路径是什么呢?2003年的调查揭示,35.8%的被访者认为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26.9%。下降了9个百分点;在2003年,有34.9%的被访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加快体制改革;到2004年,持这样看法是专家比例是32.7%,基本持平;同时,在2003年,有18.3%的被访者认为要从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入手,以收入格局的合理化和大部分人群的收入提高来改变现状。到2004年,持这样看法专家的比例是32.7%,有很大的提升,表明专家对相关政策的诉求在明显地增强。另外,在2003年,有8.3%的被访者把调整社会的贫富观念和阶级阶层分化观念看得很重要,而在2004年,比例变化不大,为6.7%。上述数据表明,专家们对改变目前利益得失格局的期望,已经从寄期望于宏观思路廓清逐渐转向寄期望于具体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另外,本年度调查还就改变目前社会主要人群的损益关系格局所需要的时间,征询专家的意见,结果显示,有51.0%的专家认为5~10年内可以改变,有39.4%的专家认为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另有9.6%的专家比较乐观,认为在3~5年内就可以改变。

  四 关于中国社会未来5~10年基本走向的判断

  本年度调查就社会形势中期发展前景的一些重要问题,询问了受访专家。这些问题都与近期的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和总体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调查结果揭示,相当部分的被访者对社会形势的中期前景的判断极为谨慎。在2003年,认为在未来5~10年内不会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的被访者比例是24.8%,接近1/4。在2004年,比例下降为20.2%,1/5,说明,认为在未来5~10年出现整体性危机的专家的比例有所上升。与此对应的是,在2003年,有45.9%的被访者认为整体性社会危机的出现“有些可能”,在2004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为46.2%;另外,在2003年,11%的被访者持悲观立场,认为“很可能”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而在2004年,持这样看法的专家的比例也略有上升,为13.5%。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有17.4%的被访者承认自己“很难判断”这个问题,这一比例在2004年也略有上升,为19.2%。

  对可能导致整体性社会危机的一些重大结构关系状况,专家们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从中可以把握他们对整体性社会危机判断的若干依据。

  ①城乡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更不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67%,2004年为50.0%,下降比较明显,减少17个百分点;在2003年,只有6.4%的被访者认为“更均衡”,在2004年,持这样看法的专家比例是6.7%,两者变化不大;另外,在2003年,22%的被访者的看法是“变化不大”,在2004年,这个比例是39.4%。两者相差也在17个百分点。可见,专家对城乡关系现状的看法比较谨慎。

  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更不均衡”的被访者,在2003年比例为42.2%,在2004年为30.8%,下降了12个百分点;认为“变化不大”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38.5%,2004年是34.6%,变化不大;而在2003年有13.8%的被访者认为“更均衡”,2004年这个比例为26.0%,2004年比2003年增加13个百分点。这说明,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积极变化,专家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③社会各人群之间的主要关系。认为“更不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62.4%,2004年占65.4%。两者变化不大;而认为“更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只有5.5%,到2004年为零;同时,认为“变化不大”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22.9%,在2004年为28.8%。这一组数据显示,专家对社会各主要人群关系的改善进展,是不太满意的。

  ④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认为“更不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33.9%,到2004年为39.4%,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认为“变化不大”的比例在2003年是53.2%,在2004年为46.2%,减少了近7个百分点;认为“更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6.4%,在2004年为11.5%,增加了5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分布说明,专家对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关系的看法还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

  ⑤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2003年,认为“变化不大”和“更均衡”的被访者比例是一样的,为40.4%,而在2004年,认为“变化不大”的比例是42.3%,认为“更均衡”的比例占40.4%,两者比较,变化不大;另外,认为“更不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8.3%,在2004年为5.8%。专家对这一组关系的看法,两年之中保持了稳定。

  ⑥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认为“更不均衡”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47.7%,在2004年是50.0%,略有上升;认为“变化不大”的被访者比例在2003年是32.1%,在2004年是39.4%,也略有上升;认为“更均衡”的比例在2003年是9.2%,在2004年是5.8%,略有下降。在这一方面,专家们的分歧还是比较明显的。

  上述六个重大关系的评价中,被访者的评价均比较谨慎或分歧明显,这就是他们对未来5~10 年中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的前景表示一定程度担忧的原因。

  对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调查的被访者在2003年认为要克服的主要障碍首先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占34.9%,2004年的调查结果是27.9%,依然位列各障碍之首,但是,降低了7个百分点;2003年位列第三是“人口素质低”(16.5%),在2004年升为第二,占26.9%,上升了10个百分点,说明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在急剧提高。“城市化速度不快”位列第三,占19.2%,而在2003年位列第二,占22%,第四位依然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03年的比例是11%,2004年的比例是10.6%,第五位是社会领域中投入严重不足,2003年占7.3%,2004年占9.6%。这组数据反映出,被访者关注诸多非经济因素中的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的素质和人的发展与稳定的安全保障问题,中央政府力行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以人为本和统筹发展入手来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力图把社会经济发展引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道路上,这一点,显然左右了专家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的评价。

  与此相关,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年多来,社会各界对与此相关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赋予了高度的关注,在2004年,许多政治文献、政策文件、媒体报道以及学术刊物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十分热烈,一些重要的理论讨论和政策讨论,都渗透着社会各界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各自看法。本年度调查就此征询专家的看法。

  数据表明,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公平问题被超过1/3的专家认定为公平方面的最重要的问题,其次是收入分配问题。和过去几年不一样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已经从收入分配方面深化到发展机会方面,这是经济社会进程中现实矛盾不断展现的结果,也是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结果。表达意愿方面的不公平,主要反映在一些利益受损的群体缺少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有15.4%的专家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不公平问题。只有3.8%的专家把政治权力方面的问题看成是近些年最主要的社会公平问题。

  数据显示,有相同比例的专家认定造成近些年社会公平问题的突出原因是“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在加剧”(40.4%),和“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政策措施没有到位”(40.4%)。而认为“新的社会公平观没有形成”的专家比例在14.4%。现阶段的社会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与政策措施有直接的关系,而一旦事实上的不公平现象在加剧,一般性的政策措施的效力又很难起作用。可以肯定的是,专家们会在未来的时日对这个问题继续投以高度的关注。

  本年度调查表明,专家们对2005年社会形势的判断还是以乐观的谨慎为主,认为完全有可能保持社会稳定局面的被访者比例是24.0%,而2003年年底调查所获得的比例是25.7%;认为有可能保持社会稳定的被访者占63.5%,而2003年的调查结果是65.7%,虽然,这两组比例均比2003年略微下降,但是,对2005年社会形势保持稳定持乐观态度的专家比例还是接近90%。另外,有4.8%的专家认为社会形势不太可能保持稳定,而2003年调查的结果是1.8%,表示担忧的专家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表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不稳定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陆建华执笔)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