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三农”问题 > 正文
 

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解读农民持续增收来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4:5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如果说去年省委的一号文件更多地关注失地无业农民这一特殊群体,那么,今年省委的一号文件可谓一道解决“三农”问题的“套餐”。其核心是让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增收难!不少人的担心不无道理。200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4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今年要在高水平上持续冲高,后劲哪里来?毕竟,支撑去年农民大幅度增收的价格因素今年很可能减弱,农资价格还居高不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仍然不强……持续增收面临一个个挑战。

  伴随新春的脚步,从宏观思路到具体方略,满载应对之策的省委一号文件,走向蜀乡大地。

  构建农业投入机制

  [文件传真]

  ●继续增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统筹整合不同渠道的政府性农业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导向作用。

  ●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

  ●探索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BOT等运作方式,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数字纵深]

  今年全省财政支农的盘子有多大?省财政厅有关人士报出如下明细帐———全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将达40亿元,增长19.24%。其中新增支农支出预算9500万元,市、县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农投入。新增支农资金将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工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重点环节。

  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比例,将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比例提高到50%。

  [权威点评]

  泽巴足(省财政厅厅长):一号文件重点提出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这对我省在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过程中的支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按照文件要求,今年全省除提高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外,还将积极创新农业投入方式,如采取省级财政贷款贴息支持,引导银行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降低投资者进入的门槛,稳定和提高其经济效益预期,明确投资主体享有产权等。通过招投标、优化农业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跟踪监督等措施,确保投入及时足额到位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必须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有偿借款、直接投资、项目招商等多种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营造产业经营环境

  [文件传真]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其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使其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带动农户的规模达到1000万户。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其向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扩大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特别是跨地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大户、营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流通主体的发展。延伸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倡导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后续效益。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数字纵深]

  75亿元:这是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截至去年底,这类企业已达1050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61.75亿元。

  940万户:这是目前全省龙头企业及其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数目,占全省总农户的49.5%。

  20%: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幅度。2004年底,全省已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96个,成员213万户。

  [权威点评]

  杨新元(省农办副主任):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两个关键环节。一号文件着力于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农民探索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并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有助于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好处。

  农产品的价值最终要在市场上实现。继在全国率先建立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与重庆建起跨区“绿色通道”后,今年一号文件又提出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多种措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增加劳务输出收入

  [文件传真]●完成千万农民工培训任务。实行培训与就业结合,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培训与开发劳务品牌结合,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和外派劳务培训结合,扩展培训网络。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补助、发培训券、报账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开拓劳务市场。坚持劳动力内转外输并进,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努力开辟海外劳务市场,启动劳务信息工程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清理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障碍。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标准及支付情况、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依法实施有效监督;把民工工资发放、劳动保护等纳入企业年检内容;着手制定四川省农民工维权救助的地方性法规。

  [数字纵深]

  2004年:全省劳务总收入576亿元,创20年来历史新高。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59.7元,较上年增加162元。农民增收的46%和收入的33%来自劳务收入。去年全省总投入2亿多元资金,513.5万人接受了技能培训。农民工因培训后素质提高而增加的劳务收入约50亿元,约占全省劳务收入增量的50%。

  2005年:实现培训500万人次。壮大五大劳务基地(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京劳务就业基地,以江浙、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劳务就业基地,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的南方劳务基地,以陕西、新疆、西藏为中心的西部劳务就业基地,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劳务就业基地)。

  [权威点评]

  吴祥玉(省劳务开发办公室主任):扩大农村劳务开发,仍然是今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通过劳务培训使我省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不仅关系到外出务工者的收入水平,而且关系到“川军”在全国劳务市场的占有率和全省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一号文件前瞻性地将农民工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务经济档次、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文件中关于开拓劳务市场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对农民工都是实在的利好。

  推进整体政策改革

  [文件传真]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尽快制订我省《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深化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度撤并乡镇。合理撤并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转变乡镇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精简行政编制,减少领导职数。

  ●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负担后,“一事一议”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村民自治办法进行,只能用于村内公益设施建设,不能超越农民承受能力,不能超出筹资筹劳使用范围,不能变为固定的收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每年筹劳每个劳动力不超过10个工,其中筹资部分不超过15元。筹资筹劳的使用必须做到民主管理,财务公开。

  ●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手段。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

  [权威点评]

  周学礼(省委农办政策调研督查处处长):增加农民收入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整体的政策调整跟进,单个方面的政策扶农最终也会效力大减。因此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置于一个制度框架中,靠制度来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措施体现了这一精神。概括地讲,就是稳、减、增。

  稳,就是稳定农村现行政策,保证政策的连续、稳定,这是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减,就是减人,乡镇政府不减人,乡镇干部为了能“养活”自己,就可能到农民头上打主意;不减人,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增,就是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管是信用社改革还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意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使农民在开放、自由的市场中比较,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看“一号文件”

  龙头企业责任更重了

  陈明(绵阳市仙特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一号文件中关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容,让我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必须带动农民增收,这是龙头企业与其它企业最大的不同,但我肯定会做好这一点。去年我们带动农民每亩增收100元,公司给农民的“二次返利”达200多万元。今年,公司将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培训了才能挣大钱

  朱晓琳(资中县马鞍镇街村村民):我这段时间正在参加“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听说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是要让500万农民接受培训,有更多老乡能像我一样得到培训,真是太好了。我学的是家政,再过几天就要进城上岗了,月工资600元左右。我们农村人不晓得城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哪敢轻易出去?经过培训,才晓得怎么帮人带孩子、打理好一家人的生活。我们村去年那些接受了培训才出去的,现在月收入都有上千元的了。所以我一定要学好,才能挣大钱。

  轻装好上阵

  戴德志(成都新都区斑竹园镇党委书记):一号文件说要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真是说到了实质问题。轻装才好上阵打仗嘛。新都区2003年在全省率先免去农业税。但减免农税后,人员过多、财力有限的矛盾很大。去年我们又开始乡镇机构改革。距离很近的斑竹园镇与竹友镇的合并工作于去年11月完成,镇干部由110人减少为70人,镇领导由12人减少到8人,有效减少了行政工作成本。全省都这样搞的话,肯定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

  郭晓鸣:文件“干货”多

  昨(17)日,正在雅安出差的郭晓鸣迫不及待找来刚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研读再三。当记者电话采访这位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时,他连连点评:这个文件“干货”多!

  郭晓鸣告诉记者,四川正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从省情出发,“三农”问题的解决应有特别的“招数”。因此,尽管主旨一脉相承,我省的一号文件与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呈现出鲜明的“四川特色”。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强调重点解决好灌溉、人畜饮水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瓶颈问题;生态建设,从四川生态建设在西部以及长江中上游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谈及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亮点,郭晓鸣认为,关于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路和措施可圈可点。农业投入资金短缺一直是个障碍,对此,一号文件既强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也着眼于激励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对于农业结构调整,既强调一般性的结构优化,又重点强调加快畜牧业发展,打生猪品牌,这有助于四川农产品突出比较优势,赢得市场竞争。针对四川小农经济特征明显的情况,一号文件提出创新经营机制,在完善“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同时,鼓励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能力。

  郭晓鸣乐观地预测,一号文件给农民增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信今年四川农业又是一个丰收年。

  2004四川“三农”大事回放

  农民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长15.7%……2004年,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村经济跃上了高速、全面发展的平台。站在这一至关重要的平台上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铭刻在蜀乡大地的标志性事件——

  一号文件关注失地无业农民

  1月5日,《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通知》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维护失地无业农民合法权益成为主题词,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免征57个民族市(县)农牧业税

  3月6日,省委、省政府宣布从当年1月1日起,对民族地区57个市\(县\)免征农牧业税及其附加,千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督查组”送政策进农家

  4、5月,省委、省政府派出11个“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增粮增收”工作组,深入全省96个县,进村入户,宣讲并督查惠农政策执行。

  全面完成粮食直补

  截至4月30日,全省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2232.047万元,按时圆满完成粮食直补任务。

  “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启动

  该工程要在两年内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使已转移和输出的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技能培训、掌握一到两种职业技能。工程当年投入培训资金7100余万元,培训513.5万人。

  鲜活农产品免费走川渝

  9月21日,四川与重庆签订《川渝共建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协议》,全国第一个区域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由此开通。10月1日起,整车运输时鲜瓜果蔬菜、活家畜家禽等鲜活农产品的营运货车,在两省市范围一律免收过路、过桥和过渡费。

  600亿信贷助农增收

  10月27日,中国农业银行同省政府签订金融服务“三农”合作协议,农行在未来5年内安排600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支持四川破“三农”之难。

  农民减负近六成

  农业税降低税率3个百分点,全年农税入库10.68亿元,同比减收46.28%。扣除民族地区免征农业税等因素,全省农民实际减负14.7亿元,降幅达58.3%。

  停征农业税及附加

  12月31日,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税及附加。

  采写本报记者 方晓哺 邹渠 夏先清 黄志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