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盐严重冲击广东 北京碘盐专营制度再引争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03:18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冯正军 陈萌 发自广州 我国碘盐业是否该市场化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近日卫生部的通报结果显示,放开市场的广东和北京两地,成为非碘盐冲击严重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与2002年相比下降明显。昨日(17日),中国盐业协会秘书长黄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将继续坚持我国食用盐专营制度政策不变,加强对食用盐的专营管制。合
2月初,卫生部通报2004年全国碘盐监测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14.91%的县尚未开展碘盐监测,其中北京、山西、浙江、河南、四川、西藏和陕西7个省(区、市)均有20%以上的县仍未开展碘盐监测。 卫生部通报还指出,本次监测发现,部分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省仍有较多的县出现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下降,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四川、西藏和青海7个省(区、市)的合格碘盐食用率低于90%。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受非碘盐冲击严重,北京、广东、海南、西藏和青海5个省(区、市)的非碘盐率均超过10%。 黄伟称,碘盐是否该继续专营,是否该政企分开,一直是困扰中国碘盐市场的一个矛盾,2002年这个矛盾表现得很突出,曾有不少省份的官员和学者希望放开碘盐市场,让中国碘盐走市场化道路,随后辽宁、广东、北京、青海和河北五省政企分开,放开了市场。是否市场化之争 黄伟称,合格碘盐食用率出现反复情况反映出碘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我国国情下,在相关的市场监督手段和法律没有充分完善的情况下,各种劣质私盐就会进入市场,所以至少在现阶段来说走市场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此外,受碘盐业是否该政企分开观点的困扰,导致不少相关管理者思想动摇,从而使得国家在碘盐专营市场上,上下管理者之间不能如以前那样保持高度一致,也是合格碘盐食用率出现反复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改委将会继续坚持并完善我国碘盐专营制度。 广东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我国市场经济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盐业专营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及其种种负面影响,仍根植于政企不分、高度垄断的盐业管理体制。 该研究员称,长期以来,我国对盐业实行专营管理,中国盐业总公司虽为企业,却行使着诸多政府职能。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盐业公司和盐务局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盐业公司既是食盐和两碱工业用盐(用于生产纯碱、烧碱的原料盐)之外其他工业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兼有盐业管理行政职能的政府管理部门,是盐政执法者和生产企业的主管部门。 福建省盐业公司泉州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则透露,“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盐业公司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其结果就是各盐业公司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而使劲压榨制盐企业。”“‘强买强卖’,难以分清到底是企业行为还是政府行政行为。” 广东省盐业运输(企业)集团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食盐销售环节‘暴利’惊人,是近年来‘私盐’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盐业公司是握着计划的权,赚着市场的钱。”该负责人还称,价差带来的高额利润使用盐企业和产盐企业冒险直接达成供需见面,而盐业公司把凡是绕开他们销售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碘盐和工业盐统统称作“私盐”,并列为打击重点,因为这种“私盐”损害了他们的垄断利益,而真正的偏远落后地区合格碘盐的普及和市场净化工作却没有很好地跟进。 黄伟则表示,如果放开碘盐市场,偏僻山村山高路远,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那些地方的群众将买不到1元钱一袋的合格碘盐,中国有逾13亿人口,将近8亿农民在乡村,到时那些地方的人只能买到高价碘盐,要么就是劣质低价碘盐,国内部分学者应该要看清我国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