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郑州晚报:解剖阜新矿难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14:11 郑州晚报

郑州晚报:解剖阜新矿难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2月16日,几名救援队员从矿井口走出来。郑州晚报记者 陈平生/图

郑州晚报:解剖阜新矿难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矿难背后是一座煤炭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向农业产业化城市转型痛苦蜕变的阵痛。 郑州晚报记者 陈平生/图

郑州晚报:解剖阜新矿难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阜新一些民房出现了大裂缝。郑州晚报记者 陈平生/图

郑州晚报:解剖阜新矿难背后的城市转型阵痛

2月16日,经过治疗,受伤矿工的伤情趋于稳定,家属心情也轻松了一些。郑州晚报记者 陈平生/图

  核心提示:昨日是新年初八,地处东北辽宁阜新市,阳光意外地晴朗,气温也上升到了当地立冬以来的最高。这天对于阜新人来说是一个吉利的日子,记者所到之处的城市和农村,都可看见给家里老人过“八十大寿”的喜庆场面。然而,这天对于阜新矿业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的近千名矿工家属来说,却是一个令他们心寒乃至心惊胆颤的日子。发生于2月14日的孙家湾煤矿特大矿难已进入第三天,截止记者发稿时,有210具遇难矿工尸体被运出矿井,29名矿工受伤,还有5名矿工生死不明,在还没有确认身份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否还活着。

  这场被坊间议论为建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发生在“煤城”阜新,令人颇为吃惊,因为就在两年前的春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还亲自来到这里,下到了720米的矿井深处探望矿工,带来了国家领导人对这里煤矿安全的牵肠挂肚。事实上,这场灾难的来临与阜新这个资源枯竭性城市的转型不无关系,这场矿难背后是一座煤炭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向农业产业化城市转型痛苦蜕变的阵痛。

  210个生命的消失

  2005年2月16日,在经历了入冬来的第四场大雪之后,辽宁阜新终于迎来了新年首个难得的大晴天。由于正好是新年农历初八,喜好吉利的阜新人都把给老人做八十大寿的日子也定在当日,因此,记者所到之处的城市和农村都可以听见喜庆的鞭炮声。

  然而,50多岁的杨彩山却无心顾及这些,在通过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北门口的一家饭店门口时,正好遇到一家庆祝老人大寿所燃放的鞭炮,很多矿工家属围观,杨彩山却面无表情地从旁边走了过去。他和妻子匆忙地走向海州立井的办公楼,他要向煤矿领导询问一下他小舅子的情况。

  杨彩山是阜新县七家乡旧贝村的农民,他的小舅子杨邰宾是海州立井温州队的采煤工人。

  “已经三天了,也没有一点音信,还不知道是死是活啊!”杨彩山有些激动,因为他刚刚得知杨邰宾所在的采煤矿井发生了事故。他做在煤矿工作人员给安置的座位上,不住地叹气,“邰宾才36岁,家里还有一个正上学的女儿,一个在家待业的妻子,要是出事了,这以后可咋让他们活啊!”和记者说着这些时,这位50多岁的汉子开始落泪,在微冷的北风中显得格外凄楚。

  与杨彩山有着一样悲痛的,在阜新还有一千多人,他们的身份都是矿工家属。

  一个震惊全国的事件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2月14日15时03分,阜新矿业集团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遇难者人数203人,尚有13人仍下落不明,另有29人生还。据新华社的消息透露,事故发生地点在地下242米处,海州立井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当日,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采矿工作一切正常,在14时50分时,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突然发生矿震,地面监控部门的瓦斯报警装置失灵。矿区工作人员反映,当时曾有明显矿震。15时03分,多处巷道烟雾笼罩。噩耗传来时,244名矿工正在地下作业。

  就这样,210条生命悄然消失在新年的曙光中。2月14日,情人节,一个浪漫得让青年人疯狂的洋节,孙家湾却哭了。

  截止到2月16日20时,记者发稿时得知,孙家湾矿难遇难人数已上升到210人,29人受伤仍在医院救治,尚有5人下落不明。  

  矿难之后

  从郑州乘坐可近两个小时的飞机,再乘车赶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记者终于于2月15日晚10时左右赶到了矿难现场所在地。

  2月16日一大早,赶到孙家湾煤矿时,现场的冷清让记者吃惊,没有吵闹的家属,没有围观的群众,也没看到轰轰烈烈的救援场面,没有一点发生事故的痕迹。

  只有陆续从全国赶来的新闻记者一脸茫然:遇难矿工家属怎么没有一个?

  一个可以从诸多媒体报道中看出的原因是,矿难发生后,辽宁方面表现出了成熟的应对经验。阜新市市委、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成立了事故指挥部,迅速成立了事故指挥部,进行矿难搜救工作。其中阜新矿业集团有八十名救护队员,另外从省内沈阳、南票、北票、抚顺四大矿务局又紧急抽调了一百名救护队员。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黄菊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并派出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为组长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现场,督促指导抢救工作。

  2月16日,事故发生的第三天,虽然事故的原因正在调查中,救援工作还在紧张的进行中,但是矿难现场已经非常平静,各项安置遇难、下落不明矿工的抢救、伤员的救治工作在紧张进行。阜新市平安保险公司已经介入事帮理赔,家属的安扶和善后工作全面展开。

  16日中午,记者从阜新矿业集团公司宣传科薛科长处得知,该公司定于下午3时左右在阜新星光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然而,截止记者发稿也没有召开。

  事故频发背后的坊间猜测

  在公众的印象当中,近段时间频频出现的煤矿事故已经令人费解,孙家湾煤矿事故加重了这个疑问。

  一连串此类事故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先是发生于2004年6月的北京大安山矿难、河北邯郸矿难,接下来是2004年12月的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特大事故。

  上海一家都市报负责国内重大新闻报道的特稿部记者,参加了以上所有事故的报道,他说,密集的灾难新闻令人心情沉重,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令人不忍面对。“我们可以发现,与一路攀升的矿难伤亡数字相呼应的是,中国煤炭价格的持续高企。”

  一个事实是,去年以来,全国煤炭的价格一路飙升,2004年9月份原煤涨幅高达百分之四十,而供暖季的到来,令原本高位运行的煤价更是涨势惊人。从2004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供应短缺,超负荷生产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对煤炭旺盛的需求无疑也是矿难频发的诱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近两年我国煤炭消费迅猛增加,递增速度都在2亿吨以上。2003年煤炭消费高出GDP增长率6.94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5.82个百分点。随着电力行业投产规模不断扩大,煤炭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孙家湾煤矿采访时,一个流传在坊间的说法是,发生事故的海州立井煤矿已经完成了预定产量,但是为了更多的利润,领导不惜节假日,照常让工人加班,才酿成大灾。

  虽然以上说法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但是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阜新矿业公司海州立井煤矿位于阜新煤田中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吨,资料表明,海州立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有害气体则更为突出。该矿对外提供的资料一直是150万吨。但记者在该矿的2004年上半年的产量和产值图板上却发现,该矿的2004年上半年计划完成采煤量为65.6万吨,而实际完成数量为77.6吨。而煤矿下半年的产煤量会大大高于上半年的产煤量,该矿的生产能力早已超过设计能力。

  陈家山煤矿的矿工苏林说,如果停产一天,矿上的损失就在100多万元,“你想一想,如果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程,动不动就要停产,它的损失将会有多大。死一个矿工赔偿也不过5万元左右。”

  铜川矿务局一位工作人员证实,在七八年前,矿务局产的煤越多,赔的越多,但近年来随着煤价飙升,煤炭生产成了暴利行业,"加之现在地下的煤面临枯竭,趁这几年不挣一把还待何时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 造成煤矿超产的局面是因为地方和中央的资源之争。据了解,神华,鲁能、矿等实力雄厚的大集团近年来纷纷到陕西圈占资源,“你不抓紧时间开采,就会让别人拿走”。

  煤城的崛起和辉煌

  2月16日下午3时,和暖的阳光普照着安静的阜新。

  站在孙家湾煤矿的一个高地上,可以明显看到一条名叫“细河”的干河将阜新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河北是行政区和商业区,高楼林立,霓虹闪闪;河南是矿区,煤灰四起,有的平房破旧不堪,裂缝嶙嶙。

  孙家湾一位叫李得胜的老人告诉记者,阜新,是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阜新市政府的官方网站显示,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素称“煤电之城”。矿区面积349.3平方公里,采煤波及面积近600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曾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有资料显示,阜新的煤炭开采自1897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阜新矿业集团公司的前身阜新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1月,是全国512户国有重点企业,国家大二型煤炭企业。现下属29个国有二级单位,其中生产煤矿10个。

  一个在当地百姓中妇孺皆知的说法是,用载重60吨的卡车装载起阜新出产的原煤,排起队来可以绕地球4圈半。

  阜新资源枯竭之忧

  为了采访在这次事故中遇难的矿工家属,记者出了海州立井的北大门后,径直来到了与煤矿办公区一路之隔的矿工家属区,眼前的景象却让记者甚为吃惊。

  随意走进一户矿工居民家中,四个裂开了缝的墙角有一处竟然能够看到外边的亮光,冬天北风从这些裂缝中吹进屋子,整个屋子的墙上都结满了冰。得知是记者前来采访,矿工的家属首先要带着记者看他们房子的裂缝和地面的沉陷。

  两个在矿工家属口中口述能祥的故事是,1999年,就在这里,一辆汽车正在路上行使,突然路面沉陷,吉普车“如同电影特技镜头般”在路面消失,后面路人口瞪目呆。2000年,一个孩子正在路上行走,突然路面沉陷,孩子掉进深不见底的坑中,当场被瓦斯熏死。

  由于过度的开采,阜新的地面塌陷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后果还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阜新的很多知名煤矿因资源枯竭而陆续关闭。与此同时,20万矿工中近半数下岗,全市共有15.6万下岗工人,19.98万居民处于每月156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比例占市区人口的25.4%。

  在海州立井的办公大院 中,一位锅炉房工人热情地请记者到里面取暖,在走时,记者向他致谢,他却说,“谢什么,能和坐飞机的人聊几句,也是我的荣幸。”

  “煤炭企业都有一个‘建设-发展-萎缩-报废’的过程,按照这一规律,阜新矿务局在20年后,就将进入萎缩期。在今后20年间,我们如果不能迅速地把其它工业发展起来,20年后,阜新将发生更严重的困难。”18年前,时任阜新市委书记的马波写给辽宁省领导的一封信中这样说。

  直到1980年代,相当多的阜新人还沉浸在“北方煤都”的辉煌里,并以为阜新还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然而,1991年3月29日,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15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煤炭城市问题的议案》,把包括阜新在内的全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揭示了出来。代表们陈述的现实是:采煤造成采空区和沉陷区,这些地方已有32%的建筑遭到破坏、劳力安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新邱煤矿曾是一座年产100万吨的大型井,现已萎缩到十几万吨,全矿职工出路成了大问题,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地方工业,那么,新邱矿的现在,就是阜新市的将来。”马波说。

  总理殷殷心愿欲解“阜新现象”

  2003年农历除夕,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到辽宁省阜新市,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生产一线的煤矿工人,慰问困难职工,走访农户,给群众拜年。温家宝一下飞机,就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阜新矿业集团艾友矿,看望慰问洗煤厂的工人,下到720米深的矿井,在变电所、水泵房、井下调度室向一线工人详细询问他们的生产、安全情况,乘坐井下小矿车到正在综合采煤工作面紧张工作的煤矿工人中间,和他们一一握手,致以新春的祝福。这位有着亲民形象的新常委对这个城市的现状非常了解和关切,他劝慰和他一起在井下吃饺子的矿工杜荣波说:“别担心,矿工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在时任阜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梁金发的记忆中,一个令他难忘的镜头是,温家宝在慰问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现在这些老煤矿,当前遇到了困难,因此,就得两手抓;一手就是抓现有煤矿开采,拿我们这个公司来说,就得保1000万吨,才能渡过当前的难关;第二手,就是广开门路,开辟第一产业、服务业,用多种渠道来安排转产、下岗的职工。”

  梁金发后来才明白,温家宝此行的一个目的是为阜新的资源枯竭谋想出路。

  事实上, 1991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自到阜新视察,要求城市酝酿转型。2002年2月28日到3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国家计委等部门负责人到阜新现场调研。

  三位国务院领导心系阜新,表明国家对东北重工业基地及能源城市企业改制及城市转型的关注。

  艰难的城市转型之路

  在中央领导人频频投来关注和殷切的目光下,阜新开始转型。

  阜新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在政策、资金上国务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转型的成功,根据阜新的实际情况,阜新市委又提出了稳煤强电,形成煤电新优势的战略。

  2003年10月18日,被称为阜新经济转型“1号工程”的阜新大江有限公司全线投产,实现了饮料生产、良种繁育、畜禽饲养、食品加工、内外销售“一条龙”的连贯作业。这标志着阜新正式踏上了转型的道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行了几十年,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阜新到底如何转型?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全国80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东北大片同样等待转型的重工业基地。

  事实上,阜新在转型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

  “建纺织城、电子城、化工城”,阜新一度把转型寄托在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再上大项目,再造工业城的等待与幻想中。计划中,仅煤化工一个项目就需资金40多个亿,还不包括配套设施。先期投资3亿元的化工城,由于建设周期太太,产品被市场淘汰,投产之时成了倒闭之日;围绕煤炭的“因厂转厂、因产品转产品”的调整,也没了下文。

  “事情现在总算有些转机了,阜新的转型也开始理清头绪了。”这位官员说,他在近日上级的一份文件中看到,现在将阜新经济转型的方向确定为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阜新地区宜农优势,以农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兼顾第二产业。”据了解,阜新在历史上就是个宜农地区,发现煤矿以后才逐渐成为一座煤城。这里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达到6亩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充足的光照条件适宜种植五谷杂粮、花卉和蔬菜等绿色植物和发展畜牧业。

  一个巧合是,在2001年8月来辽宁考察途中第一次听取阜新煤炭资源枯竭的汇报时,李岚清便提出“阜新的未来要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阜新离沈阳、锦州都很近,交通方便,搞反季节的花卉、蔬菜、水果市场潜力很大。要放开思路,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力争实现农业现代化。”

  “虽然阜新还要经历一些磕磕绊绊,但是现在至少可以看见曙光了,当然,还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一位官员对阜新的转型有着乐观的向往。(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文 陈平生/图 自辽宁阜新报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矿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