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饥渴症折磨地方政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10:27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赵民望 走出去请进来办节会设机构全是为了招商引资 这是一幕极具中国特色的场景: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出访团,西装革履地来往于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主要由当地党政官员组成的考察团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
在欠发达的甘肃省,情况也大致如此。 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仅靠区域内的循环已经不能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为政府理所当然的头等大事。对此政府有两招可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的是一个个“招商团”,请进来的方式便是办节、办会。各个级别的“招商团”频频走了出去,几经更名后的“兰洽会”办了十二届,临时机构成为常设机构。此间,又有地市政府也在“搭台”请外资来唱戏。热热闹闹的招商引资活动落幕之时,签约的几十亿、上百亿计数的投资额一再破纪录,最后不过是一剂强心针。 记者并非没有看到招商引资活动对当地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更无意全盘否定,但是就招商引资本身而言,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效率低下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有数字为证,到2000年底时,甘肃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共计1568家,协议投资总额28.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额为12.5亿美元;累计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1464家;实有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826家,注册资本共计18.2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额9.86亿美元。一直以来,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2002年以来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连续负增长的态势。近几年,这个数字没有多大变化,因为没有出现上规模的外商投资及项目。统计表明,2004年全省外资企业出口在下降,截至2004年1-10月,全省外资企业出口8304万美元,同比下降2.6%。纯粹的外资是不可能大规模进入甘肃,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也是结果。甘肃省官方的招商引资也看到了这一点,出国活动的频率越来越少了,香港、沿海及发达地区成为主要目标。 如今,把甘肃省以外的资金进入当做“外资”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政府的招商引资为何那么迫切,以至于到了“饥渴”的境地? 最新的消息是,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末位。据有关调查显示:2004年1-10月份兰州市城镇居民累计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2.81元,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最末位。省会城市的经济必然代表了全省,甘肃经济的落后是严峻的现实,要发展就要有项目来带动。在国家投资的推动下,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大大改变了甘肃省的发展环境,不过这些重大项目却不能直接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走强。甘肃想要投资大效应的项目,不得不依赖于招商引资。 由此“发展抓项目”在甘肃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在极度缺乏项目效应的甘肃省,“招商引资”已成为考核各级官员的重要指标。该省在制定这一政策的同时,对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在市州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中,将招商引资列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重要指标。年终将对14个市州地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和认定,根据市州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形成对市州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评价意见,作为计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分值依据。 目前甘肃省的不少地市,甚至有些县都设立了“招商局”,这个机构已经是有编制的“政府部门”了。各级政府要抓“招商引资”的决心毋庸置疑。甘肃省官方在宣布“第十二届兰洽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还要“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好,每年要有一些创新和亮点”。 其实,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包办式“投资贸易洽谈会”,实际上是“政府搭台、唱戏,企业、财政买单”。在没有更好的吸引投资的办法之前,在一个内陆省份举办“投洽会”可能也是一种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其效率以及是不是非要政府花财政的钱来办。据官方对全省招商引资活动的调查,结果是令人忧虑的:突出表现在项目规模小、实际引进资金额相对低,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签约多,落实少;内资多,外资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资源、能源项目多,工业深加工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少。在金昌市,一个项目引进两年后却成为重要的污染源,还有一个项目引资不成反遭赔偿。发生在金昌市的招商引资败笔决非特例,政府陷入投资纠纷中的尴尬,不惜成为见证合同签署的背景,源于自身位置的模糊、角色发生了错位以及对于数字政绩的渴望。 从出发点来讲,招商引资的努力是积极的,问题是政府为何总喜欢自己亲自上阵?反过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喜欢上项目? 有专家指出,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能在其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而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或协助投资,就在于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有效约束,使得他们参与上项目时,收益大而风险和成本小。因而,想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必须在确立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近忧”和“远虑”的根本途径。 记者以为,在甘肃省这样的落后地区,眼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对内开放”,首先在本区域内打破市场封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打造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国有、民营企业,形成本地的特色经济格局。与此同时,建立起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创造出优良的人文、法制环境。以此为基础,支持、扶持经济发展的主体———各类企业,与外省区市场的对接,吸引外资加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