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财经》2005 > 正文
 

燃油税遭遇中国式难题 催生理由也成其难产首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2日 15:56 和讯网-《财经》杂志

  国际油价高企、国内能源紧张的现实呼唤力推节能的燃油税政策出台,现实中却成为其难产的首因

  □ 何禹欣 李其谚 王亚雪/ 文

  《财经》记者 实习记者 去岁国际油价骤涨,中国能源战略重构问题突至前台;2005
年一开年,有关燃油税的话题亦再度热烈起来。

  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燃油税改革的方案经过研究已有初步意见,但需要在比较合适的时间推出。

  1月24日,新华社引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篇报告解释称,已经制定的燃油税政策只是把目前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不会增加用户负担,也不足以抑制对燃油的过度消费。但报告同时指出,燃油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节能。燃油税开征后,柴油发动机轿车的经济性和节能效果更明显。柴油轿车在中国市场的前景看好,其高效、经济和节能的特性符合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与环保的要求。

  这一消息再次表示,燃油税政策已经制定并即将出台。由此,各种舆论分析也接踵而来。

  政策十年难产

  “‘适时开征’是一种原则性的说法。”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认为,“燃油税出台(目前)不是特别迫切。”

  日前,参与燃油税方案制定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人士证实,燃油税确有“初步方案”。但方案的出台并未排上日程。“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开征燃油税的迹象。”国家税务总局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财经》。

  从1994年有关征收燃油费的动议被首次提出,政府主管部门曾多次预告过燃油税行期。仅从2001年至今,国家税务总局两任局长金人庆、谢旭人均多次对外发布过燃油税将“适时开征”的权威消息。然而,燃油税政策在外界的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期待中,始终难觅踪影。

  汽车业资深政策专家黄永和告诉《财经》,除了受到2004年油价上涨的“外部突发事件”影响,出台燃油税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税率应该订多高?征收应该在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农用车、出租车及船舶用油的燃油税如何确定?燃油税是部分还是全部取代路桥收费?形成的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如何分配?等等。

  来自交通部门的意见更为具体。交通部公管司强调,燃油税的推出涉及五大方面:一是油品差异,柴油的使用情况更复杂,目前15%-20%的柴油用于汽车,80%以上用于发电、农机、火车、轮船和机械等;二是社会接受程度;三是运费增加将导致成本提高并广泛影响物价;四是贫困地区没有炼油厂,对增加运油费的承受力有限;五是政府、军队和社会团体的免费待遇将发生改变,一些国有运输企业会加速倒闭。

  目前官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2004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是造成目前燃油税延迟推行的最直接原因。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日前指出,关于燃油税改革的方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意见,但是需要在比较合适的时间推出。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价格,即原油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认为,原油价格上涨已经抬高了油价,如果再实施燃油税,将直接对出租、公交车等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车辆运营造成冲击。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3年底,国内93号辛烷汽油的价格上涨了40%,从2.33元/升提高到3.2元/升。

  商务部曾在2004年8月邀请石化行业专家进行内部座谈,重点探讨燃油税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表示,必须从战略角度看待燃油税问题,不仅汽车,所有用到油的地方都应该厉行节约;国家需出台强制性法规,限期能耗达标。

  国家发改委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实施燃油税以促进厂家生产节能车、培养消费者节能意识的观点。但亦有专家反驳:“这种税不能被赋予太多功能。”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米建国的看法相当鲜明:油价居高不下,不应是推迟燃油税出台的理由。

  他解释,希望油价回落到三年甚至七年前的水平已不可能,油价上涨不应是燃油税改革的阻力,反而应是改革的动力和契机,即需要尽快动用价格杠杆并结合税收手段,对燃油供应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进行调节。他亦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专门报告,力主燃油税尽快出台。

  燃油税使命之辩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这也成为“燃油税”最早的称呼。“当时是从‘费改税’的角度出发,并未考虑节能问题。”孙钢告诉《财经》。

  2004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曾指出,各部委已为开征燃油税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现已进入审批程序。也许是外界过于关注开征时机,忽略了上述讲话对燃油税的完整表述——“关于取消养路费、统一开征燃油税的工作”。显然,其含义仍是费改税。

  而根据新华社的消息,目前已经制定的燃油税政策,也仍只是把现在的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

  “如果只是替代养路费,燃油税的目的就错了。”汽车专家黄永和指出。目前,车购税主要用于建路;燃油税的方案一直未改,拟用于养路。他认为,燃油税“应该是一个在使用阶段征收的税种,其原则是多耗油就多交税”。

  作为油品消耗主力,汽车(主要是乘用车)过去几年在中国迅速成为最热门的家庭消费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约2400万辆,其中私人用车占50.33%。就此,国家税务总局李三江司长指出,燃油税的推出对公众的影响之大可谓涉及千家万户,甚至远远超过日前的印花税下调。

  燃油税普遍被视为最有效的财政调节手段。按照国际惯例,它是一项以提高油品价格控制消费总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财政政策,并非仅仅“税费之间的转换”。

  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首席代表戴麟(Dominic Declercq)博士介绍,上世纪70年代欧洲诸国开始推行燃油税,主要目的有二——控制汽车能源消耗;筹措资金进行道路交通系统维护。同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德国的燃油税为油品价的260%,法国更高达300%。

  与中国一样仰赖原油进口的日本,其燃油税税率亦达120%,整体而言仍可算对汽车课税最重的国家。以拥有一辆车重1100公斤、排量1800cc、价格180万日元的乘用车为例:日本消费者从购置到完成九年使用期间,共需支付约164万日元的汽车相关税,约为购车价91%;其中汽油税一项便达到44万日元,已接近购车价格的25%。

  “汽油昂贵,使消费者自觉重视节能问题。”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本川浩告诉《财经》,“在日本,汽油价格是影响汽车消费的最大因素。”

  反观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维修、品牌、车型、性能甚至颜色的关心远远超过对油价的考虑。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拥有一辆汽车最大的投入是购置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一位官员也十分看重燃油税对节能的促进效果。他认为,国内现有的与汽车相关的税费不少,但应用在道路修建上的很少。在德国,燃油税明确用于修建高速路。“现在中国人对于石油的消费是没有理性的。”这位官员说。

  技术取代?

  作为最有效的财税调节手段,燃油税既已长期搁置,日益急迫的能源问题又将如何应对?国内各界不约而同想到了技术。

  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参与了在陕西宁夏建立煤变油装置的可行性研究,预计项目总投资将达60亿美元。此外,黑龙江安徽河南等八个省开始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即将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

  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则认为,煤变油是一项有争议的技术,成本昂贵之外,亦易造成污染问题。应对能源问题,中国政府目前只能在两个决策中选择——要么限制汽车销售,要么大幅度提高油价。

  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本川浩介绍,目前日本车在排放净化方面技术领先,可减少对空气污染,但并不有效减少用油量。欧洲则倾向于采用柴油车,燃料更便宜,节油效果更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更小。

  虽然大众曾尝试在中国市场投放柴油发动机轿车,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首席代表戴麟却直言由于油品质量参差,“目前在中国推行柴油轿车的条件并不成熟”。至于蓄电池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因为成本太高或技术不成熟,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大规模商用的可能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属于中国的“老汽车人”。他指出,目前中国的车型结构不合理,汽车的排量、尺寸、重量等超过很多欧洲大城市的用车标准,百公里平均油耗比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和欧洲要高;同时,高耗油的SUV车、宝马、奔驰等豪华车销售迅速增加。

  陈清泰认为,应考虑逐步提高成品油价格,比如燃油税率从30%起、提高到50%甚至达到100%的水平。

  据汽车业专家黄永和测算,目前中高档车(排量>2升且价格超过20万元)是利润最高的车型,单车利润可达2万-6万元。从商业角度,制造商有足够动力推出更多生产中级车或更高档车型。“厂家怎么做,还是看下一步到底给什么政策。”黄永和表示。

  此外,有专家指出,德国和日本在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已是全球顶级水平,仍同样借重燃油税的调节能力。

  夭折的消费税减征

  反观中国,正在展开的技术节能试验,却似乎对燃油税产生了替代或抑制作用。

  财政科学院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表示,单就油品而言,燃油税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一些省份开始用乙醇汽油,但乙醇汽油是否与汽油的采取同样燃油税率?另外,各地方还出现了很多非国标油品,如97号、98号、90号等。这些油品含有各种添加剂,质量不稳定,存在质量管理和标准确定的问题。

  “仅在油品方面,燃油税出台前就有太多工作要做。”孙钢说。

  尽管在公众眼中,燃油税千呼万唤不出来,但亦不可说有关部门“无所作为”。

  早在2003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与国税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财税[2003]266号),对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这份文件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企业生产销售达到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可减征30%的消费税。

  但是,这项鼓励政策生效不到两个月,2004年8月30日,财政部与国税总局再次发出“通知”,暂缓执行上述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政策(财税[2004]142号);原因是“鉴于目前小汽车欧洲Ⅲ号排放标准正在制定中,符合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车用油品质量尚未解决”。

  “这其中存在重大的(政策)失误。”一位汽车专家评论说。他认为“暂缓执行”其实与“无限推迟”并无差别。

  孙钢解释,目前国内还没有自己的欧III标准,换言之,是直接沿用还是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始终没有确定,“搁置,主要因为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很好协调”。

  本川浩则认为,有关部门取消税收鼓励政策,也许是因为达不到标准的车型还比较多。“政府本来希望普遍鼓励,但一旦成了奖励某一家企业的政策,就违背了初衷。”本川浩说。

  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如果按此税收鼓励政策,广州本田凭借先进的排放技术,2004年全年可增加约93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据接近商务部的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将有关于汽车节能方面的新动作,但“不是关于燃油税”。孙钢则认为,鉴于交通部已收取了今年上半年的养路费,短期内,出台燃油税“是不可能了”。

  “(燃油税)不是方案的问题,是决策的问题。”孙钢指出。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