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2005年税制改革有望突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09:41 中国经营报

  作者: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 潘建成

  2004年第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未能缓解,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全球经济变动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2004年年末的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希望国家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未来半年股市平稳震荡

  物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通胀压力不大。28%的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上升”, 49%认为会“持平”,23%认为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经济学家预计2005年物价水平可望延续今年温和上涨的态势。

  期望进一步加息。对于未来6个月是否应提高存贷款利率,67%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存贷款利率,31%认为利率应保持 “不变”。由此可见,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上半年应继续加息。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学家期望调整汇率。经济学家认为,国外主要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存在高估倾向,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对此,2/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人民币汇率应做调整,1/3认为不应做调整。赞成调整的经济学家中,70%认为调整幅度应在5%以下,30%认为调整幅度应在5%以上。

  预期股市呈平稳震荡走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36%的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会上升,41%认为会处于稳定或波动状况,23%认为会下降。结果显示,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持谨慎态度。

  调控宜以市场手段为主

  2004年经济运行的背景就是采取了多种方式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来看,本轮宏观调控在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方面成效明显,经济趋向于“软着陆”。从不同调控措施的效果来看,57%的经济学家认为行政手段最有效,33%认为货币政策最有效,10%认为财政政策最有效。而很多经济学家对2004年宏观调控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表示担忧,2/3的经济学家希望2005年的宏观调控采取“市场化手段主导”的方式,30%认为应采取“行政性手段和市场化手段并重”的方式,只有2%认为应继续采取“行政性手段主导”,2%认为“不再进行宏观调控”。

  关于2005年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推进财政政策从“积极”向“稳健”转型,重视将财政资金及国债资金用于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保障水平,增加对农村卫生和教育投入。二是将货币政策决策权交给央行,建立央行独立的调控机制。三是推动市场参数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市场化。在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已明显减小的情况下,适度放松能源电力价格的管制,以便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解煤电运矛盾方面的合理作用。四是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乃至首要目标。五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六是继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放宽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制度。

  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学家仍提醒调控不能代替改革,不能期望用短期手段来解决长期性问题。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关于2005年最希望取得突破的改革,按经济学家选择比重的大小依次是:税制改革(36%)、放宽金融领域市场准入(34%)、融资体制改革(30%)、加快诚信体系建设(30%)、建立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28%)。另外,部分经济学家提出应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垄断行业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关于税制改革,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包括:适度降低税率;抬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线;逐步合并中外资企业所得税;减少个体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等等。

  关于放宽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和融资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包括: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强金融市场的层次建设;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放宽对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限制;严防在改革中形成“金融寡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税制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